让年轻人“臭上头”的螺蛳粉,被曝使用“增臭剂”。连日来,多家螺蛳粉品牌商回应,产品味道主要源于酸笋发酵后的味道,未添加任何国家不允许放的添加剂。
实际上,消费者手中的螺蛳粉,并非都“臭”得原汁原味。连日来,潮新闻记者暗访杭州多家螺蛳粉店铺发现,使用“增臭剂”成为部分商家揽客“秘诀”,瞒着消费者偷偷添加并非个例。
与此同时,在各大电商平台,一些打着“商用”的螺蛳粉增臭剂销量火爆。它们宣称“够臭够味”“3分钟代替8小时熬汤”“两步出餐”。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能检索到10000多件相关产品,销量较好的超20万件。
“增臭”风波下的螺蛳粉
商铺老板称顾客少了一半
“增臭”风波下,杭州不少螺蛳粉店家表示,生意受到了影响。
3月21日晚,潮新闻记者来到杭州拱墅区、滨江区等多家螺蛳粉店看到,原本受年轻人青睐的店铺门口,如今只是零散地徘徊着几位犹豫不决的顾客。
一位年轻的女士说:“看到新闻说螺狮粉内加了使臭味变浓的添加剂,怕对身体有害,不敢再吃。”像这样在门口犹豫、担忧吃下螺蛳粉“增臭剂”的顾客并非少数。
晚上七点到八点,原本是就餐高峰期。位于人流量较大的武林夜市内的一家螺狮粉店,一小时内,仅有三位顾客,但是周边其他麻辣烫、炒粉干商家,顾客数量远远超于它。
顾客在吃螺蛳粉。潮新闻实习记者 蓝昕宇 摄
同样发愁的还有位于杭州延安路西湖好吃街的一家螺狮粉店,老板尹姐称:“今天的生意不太好,昨天(3月20日)还挺好的,差不多有200人左右,今天(3月21日)大约降了一半。”
尹姐是浙江人,为了开店,她曾特地到广西柳州学习制作螺狮粉。看到螺蛳粉“增臭”行业丑闻,她担忧,“一些不良商家的行为,影响到螺蛳粉声誉,大家都得跟着遭殃。”
为了让点餐顾客放心,尹姐向他们介绍起螺狮粉的出餐流程——烫粉、加料、浇汤。现场,顾客对螺狮粉“酸臭”满是疑虑,尹姐特地向大家介绍,汤底和酸笋,决定了螺狮粉的品质。正规的商家都是自己熬汤底,再用腌制的酸笋调料。
而这一碗汤底,需要将姜片、蒜头和二十几种香料,爆炒螺蛳后,再加入猪骨、牛骨和鸡架,再文火慢炖8小时,才算制作完成。
尹姐介绍,螺狮粉的臭味来源于酸笋。酸笋在发酵的过程中,大量的蛋白质会被降解成氨基酸释放,酿造了酸笋独特的气味,而螺狮粉的臭味浓郁程度和酸笋的添加量以及腌制手法相关。“酸笋添加的量越大,其味道越浓郁。同时,整块腌制的酸笋味道也会比切开腌制的酸笋味道更大。”尹姐说。
为了保证味道的正宗,许多螺狮粉店主会选择从广西空运腌制完成的酸笋,自行加工炒熟。
21日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又走访了位于杭州滨江区的啦喜街美食城内的三家螺狮粉店。走进这些店铺时,均闻到非常浓烈的酸臭味。其中有一家生意较好的店里,记者点上一碗螺蛳粉体验其味道。
杭州滨江区啦喜街美食城内一家店铺的螺蛳粉汤底。潮新闻实习记者 蓝昕宇 摄
一位后厨服务员走过,记者指着碗里的螺蛳粉,向其询问:“汤底是否可以加点调料,让螺蛳粉更臭一些?”这位服务员表示:“如果喜欢更臭一些的口味,可以加点调味品。”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时,店员表示不方便透露更多。显然,这场螺狮粉的“增臭”风波,让热爱螺狮粉的食客和用心在做螺狮粉的商家,都陷入了窘境。
螺蛳粉的“增臭”生意
勾兑汤底成本不到1毛钱
对于喜爱吃螺狮粉的食客而言,酸笋是一碗粉的精华,“第一口喝汤,第二口嗦粉,第三口吃酸笋”缺一不可,“闻着越臭,吃起来越香”。
酸臭,是螺蛳粉的灵魂。如何加重螺蛳粉的“酸臭感”,正成为不少商家的牟利点。
潮新闻检索多个网购平台发现,销售螺蛳粉增臭剂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某某电商平台查询,检索到10000多件相关产品,不少销售商将其宣传为“开店专用”“加一点就够臭”。
电商平台,相关产品销售截图。
其中一款产品,其白色桶身贴着“螺蛳味香精”,为河南许昌一家经销商代理销售。潮新闻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里面都是些什么?”该经销商张雷(化名)直言:“都是化学合成的,有专业腥臭香精,主要是增加螺肉的腥味和酸笋的臭味。”
张雷介绍,一瓶1kg包装的“螺蛳味香精”,售价为75元,添加量是一斤水加一克,保质期三年。“添加量大的话,过于腥臭,不好吃。”
螺蛳粉“增臭”香精。
根据这款产品信息,潮新闻记者找到了生产商,系浙江杭州余杭区的一家生产企业,同样以买家身份咨询该企业负责人沈清建(化名)如何使用。他介绍,将该款“螺蛳味香精”加到清汤里,再和该企业生产的增鲜剂一起调配,只需两步,螺蛳粉又臭又鲜的味道就出来了。
记者表示对螺蛳味香精使用是否合规产生疑虑,沈清建称:“这种螺蛳粉明面上是不允许加的,但是你可以悄悄加一点。”
正宗的螺蛳粉汤底需用猪骨、螺肉和香料熬制8小时。如果用香精调配螺蛳粉汤底,根据商家使用指导,一碗螺蛳粉800毫升汤底计算,一瓶1kg装的“螺蛳味香精”可以出餐1250碗,售价75元,每碗螺蛳粉汤底调味成本不到1毛钱。
在各大电商平台,潮新闻记者发现,这样的螺蛳粉增臭剂还有很多,质量层次不齐。除了纯香精勾兑的汤底,也有部分商家推出19.9元的酱料包“买一送一”促销,宣称“不要熬制、小白都能开店”。其中不少增臭酱产自柳州。
螺蛳粉亟待摘掉“臭名”
滥用添加剂或构成欺诈
螺蛳粉作为广西柳州传统特色小吃,是继兰州羊肉面、沙县小吃等走向全国后,又一种在国内形成规模产业的地方美食。
杭州拱墅区一家螺蛳粉门店。潮新闻实习记者 蓝昕宇 摄
“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古老、讲究,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能拿到非遗“国字号”招牌,其独特性不言而喻,说明“柳州螺蛳粉”有标准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一代代传承至今;此外,它也是中国传统饮食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民间智慧和情感。
从制作工艺看,螺蛳粉特别之处在于发酵酸笋和熬汤。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不法商家借着螺蛳粉声誉,使用螺蛳粉“增臭剂”浑水摸鱼来提高出餐效率、降低制作成本。
这一系列做法,对柳州乃至全国螺蛳粉产业造成负面冲击。
“违背了螺蛳粉制作工艺,等于弄虚作假,欺诈顾客。”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从事食品产业30余年的朱丹蓬向潮新闻记者表示,食品添加的原则是能不用就不用。
我国《食品安全法》对使用食品添加剂明文规定,必须符合限量标准。如果超量添加的话,将对消费者带来健康隐患,甚至成为有毒有害的食品。尽管如此,仅凭目前的规范,很难真正约束、限制使用螺蛳粉“增臭剂”。
朱丹蓬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增臭剂”没有明确使用标准,商户完全凭经验添加,觉得味道淡则多加一点,显然是缺乏管控的。此外,缺乏对“增臭剂”安全性的论证,餐饮从业者更不能盲目使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如果食品中有添加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添加剂名称,消费者有接受和拒绝食用的权利。如果未告知消费者,哪怕该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即使非过量使用,也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当一种地方美食“出圈”,如何规范其制作标准,共同维护好IP品牌,历来是个难题。从螺蛳粉到兰州牛肉面、沙县小吃,至今都没有一个可供抄作业的产业健康发展模式。朱丹蓬表示,针对目前螺蛳粉“增臭剂”销售泛滥的情况,建议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打击这类欺诈行为还需多部门合力。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