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晒晒你家的书香味 | 古琴研习者施国:莫让古琴成为“绝响”
2024-03-28 21:2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全民阅读,四季书香。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甬派客户端与天一阁博物院联合推出“晒晒你家书香味”活动,充分展示书藏古今的文化品味和城市格调。请广大网友“晒晒”自家的书香味,可以是珍品古籍,也可以是手稿信札,还可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藏书。

书香传承人简介:

施国,古琴及琴史研习者,自幼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古琴师承费家先生,在费师影响下,业余从事古琴相关资料收集和琴史研究,收藏古琴相关史料百余册。

中国宁波网记者张芯蕊 通讯员王伊婧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只因诸葛亮城楼上的一曲《卧龙吟》,施国便对古琴这一深沉而又古老的乐器如痴如醉。

在施国的书房里,古琴元素无处不在。书架上不少有关古琴的古籍、琴谱、节目单甚至黑胶唱片,这些不仅是施国的珍宝,更是他的精神寄托。“在宁波,弹琴的人很多,但研究古琴史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施国看来,对古琴的研究不仅仅在音乐范畴,更在于探寻隐藏在琴弦背后的故事。

庄钒 摄

线索

“我想每个藏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缘由,让他对某一类书籍情有独钟,对我来说,与这一柜子藏书结缘的起点,是为了寻找一位先辈琴人的资料。”施国说。

2020年,施国随宁波知名古琴家费家先生学琴,“费老师曾和我提起,他的父亲费闵渠是今虞琴社的成员。今虞琴社是我国当代历史最悠久的古琴社团。遗憾的是在今虞琴社相关的记载中,没有费闵渠先生弹琴的相关文字记录。”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费老师这句略微抱有遗憾的话深深埋在施国的心底,他相信一定会在史料古籍中找到些蛛丝马迹。

因为费闵渠先生是今虞琴社成员,和查阜西、徐立孙等名家都有交往,于是施国就把线索集中在今虞琴社有关的书籍当中。

施国的古籍藏书。庄钒 摄

施国认为,其中有两本书大概率会有线索:“一本是《今虞琴刊》,它是由今虞琴社编印的古琴刊物,也是近代唯一一本古琴社刊;而另一本是今虞琴社的创办人之一——查阜西先生的文集《溲勃集》,里面记载了查先生的琴学研究资料,包括有哪些古琴演奏者,演奏了什么样的曲目等。”

“但难就难在,这两本书一本是出版于民国时期的绝版古琴刊物,另一本按查阜西本人记录只印刷了十多套赠予友人。存世不多的两种书,非常难得。”施国说。

回响

一开始,施国把希望寄托于旧书平台:“只要闲下来,就驻扎在旧书网、各种旧书社群里,凌晨睡不着觉,就‘巡逻’一圈,生怕错过。”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施国终于刷到了《今虞琴刊》,“这本《今虞琴刊》邮寄过来的时候,封面、封皮全都丢失了,书脊也破碎不堪,好在内页干净,资料完整。但遗憾的是,虽然里面收录的不少珍贵照片、琴谱和古琴史料,但其中并没有老师父亲的名字。”

因为收集琴人资料,施国经常关注各大拍卖会。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中,施国无意间看到有《溲勃集》与《溲勃别集》参与拍卖。“这套古琴资料很珍贵,存世量很少,里面有查先生对于琴人的记录,非常详实。”尽管日常工作繁忙,施国仍旧跑到上海参加了这场拍卖会。

庄钒 摄

“今虞琴社的社员之间经常交流古琴技艺,举办雅集,查阜西先生更是将大大小小的雅集细节,与会名单,及古琴相关的活动记录等等都收录在这本《溲勃集》及《溲勃别集》中,而就在其中一页,我看见了费闵渠先生的名字,书中还记录了先生所弹的琴曲。”看见这一信息的施国激动不已,马上拍下照片,发给了费家先生,“在我看来,这两本费尽心思寻来的绝版书刊,意义也不仅在于一个难寻的名字。”

意义

施国拿出了一本《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上面刊登了一篇古琴采访调查工作报告。“1956年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古琴调查小组,查阜西、许健、王迪三位先生,用短短100多天的时间,先后到达南京、苏州、南通、上海等20多个地方,走访了各地古琴家,收集古琴资料并作抢救性录音。”

“这次调查工作工程艰辛、规模浩大,资料弥足珍贵,对古琴艺术来说既是抢救性的调查,也是承前启后的重大转折。”施国说,“我们都知道古琴小众,但殊不知这门历史如此悠久的乐器在1956年调查时全国仅有不到100人会弹。”

放进便签是施国的藏书习惯。庄钒 摄

从一篇鲜少有人问津的文献再到两本古籍书刊,施国抽丝剥茧找到了不少弹古琴的宁波人:“与费闵渠先生同期的还有范文远、秦康祥、郑树南等。虽然他们在古琴方面并没有非常大的成就,但他们一生操缦不辍,视古琴为第二生命。”渐渐地,施国仿佛也陷入了“找人名”这项繁琐又复杂的工作。

在施国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收录了20多位“甬上琴人”的资料、事迹。“这份整理花了很长时间,钩沉了一些目所能及的琴人、琴事。”值得敬佩的是,这些人物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琐事,施国都会购入一些古籍考证,甚至亲自到访。

“这些老一辈琴人放在今天,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名普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他们生活的点滴和古琴有关的琐事反而显得更加的真实和珍贵。”虽本职工作与古琴没有任何关系,这条寻找甬上琴人的道路上也有过他人的不解、误会,但施国从没想过停下脚步。

“我想说的是,即便他们再平凡,都值得被铭记,因为没有他们的挚爱和传承,或许我们今天的古琴也就真成‘绝响’了。”施国说。

  新闻多一点

  如果你家中也有藏书,如果你和藏书之间也有一段特别的故事,欢迎投稿来“晒”!您可以直接把您的故事发给我们。(邮箱地址:shaishuhui2024@163.com)

  入选的“藏书家”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同款护书兽哦。您自己撰写的稿件还有机会在甬派客户端要闻频道、四明文艺频道、宁波日报四明周刊刊发,稿费从优。

  相关新闻:

  晒晒你家书香味 | 爷爷的书香传承

  晒晒你家书香味 | 吴建国的藏书境界:万本小人书与人分享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晒晒你家的书香味 | 古琴研习者施国:莫让古琴成为“绝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3-28 21:27:00

  宁网编前语

  全民阅读,四季书香。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甬派客户端与天一阁博物院联合推出“晒晒你家书香味”活动,充分展示书藏古今的文化品味和城市格调。请广大网友“晒晒”自家的书香味,可以是珍品古籍,也可以是手稿信札,还可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藏书。

书香传承人简介:

施国,古琴及琴史研习者,自幼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古琴师承费家先生,在费师影响下,业余从事古琴相关资料收集和琴史研究,收藏古琴相关史料百余册。

中国宁波网记者张芯蕊 通讯员王伊婧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只因诸葛亮城楼上的一曲《卧龙吟》,施国便对古琴这一深沉而又古老的乐器如痴如醉。

在施国的书房里,古琴元素无处不在。书架上不少有关古琴的古籍、琴谱、节目单甚至黑胶唱片,这些不仅是施国的珍宝,更是他的精神寄托。“在宁波,弹琴的人很多,但研究古琴史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施国看来,对古琴的研究不仅仅在音乐范畴,更在于探寻隐藏在琴弦背后的故事。

庄钒 摄

线索

“我想每个藏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缘由,让他对某一类书籍情有独钟,对我来说,与这一柜子藏书结缘的起点,是为了寻找一位先辈琴人的资料。”施国说。

2020年,施国随宁波知名古琴家费家先生学琴,“费老师曾和我提起,他的父亲费闵渠是今虞琴社的成员。今虞琴社是我国当代历史最悠久的古琴社团。遗憾的是在今虞琴社相关的记载中,没有费闵渠先生弹琴的相关文字记录。”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费老师这句略微抱有遗憾的话深深埋在施国的心底,他相信一定会在史料古籍中找到些蛛丝马迹。

因为费闵渠先生是今虞琴社成员,和查阜西、徐立孙等名家都有交往,于是施国就把线索集中在今虞琴社有关的书籍当中。

施国的古籍藏书。庄钒 摄

施国认为,其中有两本书大概率会有线索:“一本是《今虞琴刊》,它是由今虞琴社编印的古琴刊物,也是近代唯一一本古琴社刊;而另一本是今虞琴社的创办人之一——查阜西先生的文集《溲勃集》,里面记载了查先生的琴学研究资料,包括有哪些古琴演奏者,演奏了什么样的曲目等。”

“但难就难在,这两本书一本是出版于民国时期的绝版古琴刊物,另一本按查阜西本人记录只印刷了十多套赠予友人。存世不多的两种书,非常难得。”施国说。

回响

一开始,施国把希望寄托于旧书平台:“只要闲下来,就驻扎在旧书网、各种旧书社群里,凌晨睡不着觉,就‘巡逻’一圈,生怕错过。”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施国终于刷到了《今虞琴刊》,“这本《今虞琴刊》邮寄过来的时候,封面、封皮全都丢失了,书脊也破碎不堪,好在内页干净,资料完整。但遗憾的是,虽然里面收录的不少珍贵照片、琴谱和古琴史料,但其中并没有老师父亲的名字。”

因为收集琴人资料,施国经常关注各大拍卖会。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中,施国无意间看到有《溲勃集》与《溲勃别集》参与拍卖。“这套古琴资料很珍贵,存世量很少,里面有查先生对于琴人的记录,非常详实。”尽管日常工作繁忙,施国仍旧跑到上海参加了这场拍卖会。

庄钒 摄

“今虞琴社的社员之间经常交流古琴技艺,举办雅集,查阜西先生更是将大大小小的雅集细节,与会名单,及古琴相关的活动记录等等都收录在这本《溲勃集》及《溲勃别集》中,而就在其中一页,我看见了费闵渠先生的名字,书中还记录了先生所弹的琴曲。”看见这一信息的施国激动不已,马上拍下照片,发给了费家先生,“在我看来,这两本费尽心思寻来的绝版书刊,意义也不仅在于一个难寻的名字。”

意义

施国拿出了一本《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上面刊登了一篇古琴采访调查工作报告。“1956年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古琴调查小组,查阜西、许健、王迪三位先生,用短短100多天的时间,先后到达南京、苏州、南通、上海等20多个地方,走访了各地古琴家,收集古琴资料并作抢救性录音。”

“这次调查工作工程艰辛、规模浩大,资料弥足珍贵,对古琴艺术来说既是抢救性的调查,也是承前启后的重大转折。”施国说,“我们都知道古琴小众,但殊不知这门历史如此悠久的乐器在1956年调查时全国仅有不到100人会弹。”

放进便签是施国的藏书习惯。庄钒 摄

从一篇鲜少有人问津的文献再到两本古籍书刊,施国抽丝剥茧找到了不少弹古琴的宁波人:“与费闵渠先生同期的还有范文远、秦康祥、郑树南等。虽然他们在古琴方面并没有非常大的成就,但他们一生操缦不辍,视古琴为第二生命。”渐渐地,施国仿佛也陷入了“找人名”这项繁琐又复杂的工作。

在施国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收录了20多位“甬上琴人”的资料、事迹。“这份整理花了很长时间,钩沉了一些目所能及的琴人、琴事。”值得敬佩的是,这些人物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琐事,施国都会购入一些古籍考证,甚至亲自到访。

“这些老一辈琴人放在今天,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名普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他们生活的点滴和古琴有关的琐事反而显得更加的真实和珍贵。”虽本职工作与古琴没有任何关系,这条寻找甬上琴人的道路上也有过他人的不解、误会,但施国从没想过停下脚步。

“我想说的是,即便他们再平凡,都值得被铭记,因为没有他们的挚爱和传承,或许我们今天的古琴也就真成‘绝响’了。”施国说。

  新闻多一点

  如果你家中也有藏书,如果你和藏书之间也有一段特别的故事,欢迎投稿来“晒”!您可以直接把您的故事发给我们。(邮箱地址:shaishuhui2024@163.com)

  入选的“藏书家”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同款护书兽哦。您自己撰写的稿件还有机会在甬派客户端要闻频道、四明文艺频道、宁波日报四明周刊刊发,稿费从优。

  相关新闻:

  晒晒你家书香味 | 爷爷的书香传承

  晒晒你家书香味 | 吴建国的藏书境界:万本小人书与人分享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