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文娟医生阅片中。
肾脏肿瘤二次发作,经细致的病理检查与基因分析,最终确诊罕见遗传病。对于29岁的赵女士(化名)而言,若不是病理医生的敏锐“嗅觉”,她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揪出肿瘤背后的“真凶”。
3年前,赵女士在体检中发现右肾有个小占位,在当地医院通过手术切除后,病理报告提示为良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然而,仅过了2年,她的右肾再次被查出存在占位,最大直径约2厘米,于是又一次接受了手术切除,手术标本被送到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做病理检查。
在显微镜下阅片时,组织病理科蒋文娟医生发现了蹊跷:赵女士的肿瘤细胞虽符合良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特征,但细胞形态却不如典型良性肿瘤的细胞形态那样温和。查阅病史资料后,蒋文娟发现患者皮肤粗糙,面部有小丘疹,“而且良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很少在短短几年内复发,这让我们不禁怀疑这位患者的肿瘤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病因。”鉴于种种疑点,她与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讨论,怀疑患者可能有结节性硬化症(TSC),并给出了进一步做基因检测的建议。
很快,赵女士便完成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存在TSC1基因致病性突变,这也证实了病理医生的推测:患者患有结节性硬化症(TSC)。据了解,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TSC基因突变引起,影响多个器官系统,易发多种病变,约90%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面部的小丘疹、皮肤斑块、皮肤粗糙呈橘皮样(或鲨鱼皮样)、指甲周围小结节等;约80%的患者出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瘤增大可能破裂出血出现腰痛、血尿;一部分还会并发肾癌、心脏横纹肌瘤、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自发性气胸;另外,累及脑部还会引起癫痫、智力障碍、自闭症等。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拿到诊断结果时,赵女士还不知道自己得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病,在听了临床医生的详细解释后,她难以接受,因为结节性硬化症需终身管理,只能通过药物等手段对症治疗,还需定期检查。不过,冷静下来后,赵女士最终接受了现实,后续也做了全身各系统的详尽检查,CT提示肺部有小结节,庆幸的是目前没有并发其他症状。能够尽早发现这一疾病,并规范化治疗,对赵女士而言能显著改善预后。
蒋文娟表示,在病理检查过程中,任何蛛丝马迹都不容忽视,要对每个细节进行审慎研判和多维验证,能尽早、精准地识别出病灶的深层原因,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也会更有利。她还提醒:结节性硬化症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色素斑、癫痫或孤立性肿瘤,易被误诊为普通疾病,需特别警惕。此外,确诊结节性硬化症的患者,子女有50%遗传概率,建议做好孕前咨询及产前基因筛查。
宁波晚报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车倪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