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东海之滨,风云际会。
5月22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宁波举行。作为我国唯一面向中东欧国家的国家级机制性展会,这场跨越山海的盛会,既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举措,亦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践。
从商贸往来到双向投资,从人文互鉴到规则对接,宁波正以开放之姿搭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度合作的“大平台”,在百年变局中书写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崭新答卷。
宁波日报报网端联合推出“山海共此卷 向新向未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均胜电子汽车安全业务研发中心。
甬派客户端记者 金鹭 通讯员 商舞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动下,宁波与中东欧合作成果突出,给双方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一组亮眼的数据见证着这场“双向奔赴”的丰硕成果。
截至2024年年底,宁波对中东欧国家累计投资项目达到84个,投资规模达到11.9亿美元,项目数较2014年底增长一倍,投资规模增长50倍;中东欧国家在宁波的投资项目达到115个,合同外资金额达3.1亿美元。
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这些“宁波经验”,也正扩展至全国。
在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地,敏实、均胜等宁波“早鸟”企业深耕中东欧汽车产业链;
在长三角,匈牙利VR技术、捷克“小飞机”等中东欧创新成果通过宁波这一“首站城市”加速落地中国……
一场场跨越地理界限的双向投资,逐步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示范效应。
宁波“早鸟”企业架起跨洲交流纽带
以敏实、均胜为代表的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已在中东欧汽车零部件领域构筑起“产业拼图”,成为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供应链上的“中国名片”。
在匈牙利米什科尔茨的工业区,均胜电子投资建设的超级工厂一派忙碌景象。每年,都有2000万套汽车安全气囊从这里出发,供应欧洲各大车企。
在中东欧的布局,使得均胜不仅为欧洲各大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汽车电子、汽车安全及智能装备等高品质产品,更通过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将前沿技术、生产工艺在宁波与中东欧间“双向落地”。
“我们的全球业务模式以本地生产配套供应(Local for Local)为主,并始终秉持‘全球智慧、宁波根基’理念。”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介绍。“中东欧既靠近西欧的知名整车厂,方便我们连接目标市场,还拥有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产业工人的熟练度也比较高。”
目前,均胜电子在中东欧地区设有近10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克罗地亚和北马其顿,这些基地为其向奔驰、宝马、奥迪等欧洲知名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汽车高端功能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均胜电子匈牙利工厂。
像这样的“宁波制造”故事,正在中东欧多国上演。敏实集团为欧洲车企提供外饰件,均胜电子供应安全系统,海天集团则提供核心注塑设备,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2021年以来,宁波在中东欧新增投资规模超过8亿美元。
“这些企业在中东欧投资设厂,就像榕树的气根,既在异域汲取养分,又不断强壮宁波、中国的主根系。”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产业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介绍。
他们不仅构建起横跨中东欧的智能协作网络,更通过全球工程师的智慧共振,让“宁波基因”在异域土壤中绽放出独特光彩。
宁波与众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实践,也在市场开拓、应对当地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能起到引领作用。
去年,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国内新能源汽车巨头也开始了在中东欧的布局。其中,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年产能15万辆。
这种“花开两地,同气连枝”的布局,正是新时代中国智造的生动注脚。
为中东欧技术进入中国提供“试验田”
对中东欧企业而言,宁波是值得长线投资的“潜力股”。
宁波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成为中东欧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和“试验田”。
而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持续深化,宁波作为“中东欧合作首站城市”,使得更多中东欧技术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
“此前,匈牙利团队在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共同合作推出VR Park宁波店。如今,这一项目团队又在宁波方特建成400余平方米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并计划向长三角及国内其他城市拓展。”中东欧创新基地相关负责人张明明告诉记者。

匈牙利VR技术落地宁波。
与普通VR设备不同,该项目采用“大空间交互技术”,用户可多人协作互动,突破了传统VR“单机体验”的局限。观众们戴上VR眼镜,就能和同伴一同“穿越”到童话世界。
在市科协、中东欧创新基地等部门的协助下,这一项目仅用3个月,宁波科探中心VR Park项目便完成落地运营——这是匈牙利团队感受到的“中国速度”。
“该项目不仅引入先进技术,更通过本土化运营探索‘VR+AI’的新业态,未来将结合中国市场需求开发更多创新应用。”张明明说。
眼下,基地的工作人员们一刻也不停歇,他们正推动余姚空气净化器企业与匈牙利“无滤芯+零臭氧”空气净化企业交流,争取项目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技术转移新模式,既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也展现了宁波在促进国际创新合作中的桥梁作用,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中东欧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能。

捷克小飞机。
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采用捷克航空技术的“鲨鱼”飞机吸引不少与会人员试乘、打卡。
如今,这一技术已在辽宁、四川、江苏等地区实现产品交付。“中东欧博览会是深化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我们通过展会,看到了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营商环境、市场消费潜力等。”捷中鲨鱼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闫超一表示。
越来越多来自中东欧的前沿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更通过宁波这一重要“桥梁”,辐射至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
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团出海”,到创新技术的“首站式落地”,宁波与中东欧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经贸往来,形成了“产业互补+技术共研+市场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
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场跨越亚欧大陆的“创新接力”,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