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捧回文博界"奥斯卡"!宁波这个展何以从巅峰对决中胜出?
2025-05-18 09:5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现场汇报展示。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何华军

  5月18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传来捷报:宁波选送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荣获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一被誉为文博界“奥斯卡”的殊荣,代表着中国博物馆展览领域的最高水准。

  在161个申报项目、46项终评入围的激烈角逐中,“水下考古在中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这不仅凝聚着宁波文博人的匠心独运,更彰显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辉煌成就与文化自信。

  巅峰对决:从全国161项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

  作为中国博物馆界的权威评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自199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二十二届。2024年度评选竞争尤为激烈,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在这场“神仙打架”的终评环节中,最终“水下考古在中国”成功跻身全国十强。

公众参观展览。

  “这个展览立足宁波、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生动讲述了水下考古在中国的精彩故事,也凝聚了我们宁波文博人的智慧与汗水,彰显了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注重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喜闻乐见的多元形式展现中国水下考古的光辉历程与卓越成就。”

  在终评汇报现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王结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的精彩陈述令人印象深刻。据他们回忆,展览的汇报甫一开始,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让评审专家们“眼前一亮”。

回答评委提问。

  “中国水下考古在世界的地位如何?”“展览如何体现‘见人见事见物见景’?”面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诗中教授、云南省博物馆馆长刘旭的犀利提问,王结华和冯毅的回答掷地有声:“中国水下考古已居世界前列!”他们结合展览,从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国际地位。

  发展态势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战略支持和法规保障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重要发现多:从北洋沉舰到“南海Ⅰ号”,再到南海西北陆坡沉船,一系列世界级发现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丰硕成果;

  技术创新强:从“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技术的突破,到“长江口二号”弧形梁迁移的创新,再到1500米深海技术的研发,每一项成就都彰显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展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通过设置先驱缅怀区、展示水下考古队员影像、打造沉浸式修复体验等精心设计,将‘人’的故事与‘国’的叙事完美融合,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作为“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主要策展人,王结华自豪地说。

  三个维度,解码“水下考古在中国”展陈突围的制胜之道

  作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开创性地系统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其选题的首创性和唯一性在国内首屈一指。

展厅序厅。

  这一展览汇集了全国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现了宁波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专业实力和策展水平,同时也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底文明的窗口,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然而,在强手如林的“十大精品”评选中,“水下考古在中国”究竟凭借什么突出重围?经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其成功背后蕴含着三大制胜密码。

  胜出密码一:国家叙事与全球视野的宏大格局

  展览的策展理念源于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1986年,英国商人哈彻在南海打捞20万件瓷器并公开拍卖,而当时的中国无力追回这些珍贵文物。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诞生。展览以“国家叙事”为主线,通过“寻梦”“筑基”“蝶变”三大篇章,生动展现了中国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秘”的40年跨越式发展,并将水下考古与“海洋强国”战略紧密相连。

终评会现场。

  “在这里,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国家实力的提升:精选展出的413件(组)文物中,‘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弧形梁迁移等世界级技术突破的展示,见证了中国从技术‘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冯毅馆长自豪地说。

  在这里,文明互鉴的深意得以彰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公约秘书长盖伦盛赞其为“水下考古成果展示的典范”。展览巧妙地将沉船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相联系,生动诠释了“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展厅舷窗。

  胜出密码二:创新展陈与沉浸体验的温度表达

  如何将专业的水下考古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宁波的策展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

  冯毅馆长介绍,在展陈设计上,团队创造性地采用物件剧场与科技赋能相结合的方式:以考古探方、古代沉船、出水瓷器为设计元素,通过“组团式”展陈将文物与沙砾、瓷片组合成艺术小景;引入AI智能问答、互动游戏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深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展厅一隅。

  在观展体验上,团队大胆打破传统的“第四面墙”:观众可以透过特制的玻璃舷窗实时观看沉船修复过程,在特定开放日更能走进修复室“零距离”接触文物。这种创新的“动态展示”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静态展览的局限,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亮点之一。

  在情感共鸣上,展览特别设置了中国水下考古开创者俞伟超纪念区,精心收录了百余名队员的口述影像资料。尾厅五位亲历者的真情讲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些“深蓝守望者”的执着与坚守。

  胜出密码三:地方智慧与全国资源的整合之力

  面对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策展团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魄力。

  他们开创性地采用“联合办展”模式:汇聚全国10余家文博机构的力量,将“南海Ⅰ号”“威海湾甲午沉舰”等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集于一堂,真正实现了“一展看遍中国水下考古”的壮举。

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出水的精美文物。

  在空间设计上,团队匠心独运:在1851平方米的展厅内,巧妙运用船木展墙、弧形展柜和蓝色光影效果,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深海之境”,既最大限度的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又完美呈现了展览的美学追求。

  延伸影响:从展览到文化现象的破圈传播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播的新起点。围绕展览,团队精心打造了48期专题课程,举办了120场社会教育活动,甚至跨界创作了科幻小说《深海星辰》;全国首个水下考古文创大赛吸引了738件参赛作品,最终开发出21款文创产品,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通过VR虚拟展览、线上云展等数字化手段,展览的影响力突破了时空限制,覆盖观众超过千万人次。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水下考古在中国”给出了宁波的答案——以创新展陈激活文物资源,以开放合作放大文化价值,以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让历史照亮未来。这场“巅峰对决”的胜利,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荣耀,更为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宁波力量”。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捧回文博界"奥斯卡"!宁波这个展何以从巅峰对决中胜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5-18 09:55:00

现场汇报展示。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何华军

  5月18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传来捷报:宁波选送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荣获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一被誉为文博界“奥斯卡”的殊荣,代表着中国博物馆展览领域的最高水准。

  在161个申报项目、46项终评入围的激烈角逐中,“水下考古在中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这不仅凝聚着宁波文博人的匠心独运,更彰显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辉煌成就与文化自信。

  巅峰对决:从全国161项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

  作为中国博物馆界的权威评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自199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二十二届。2024年度评选竞争尤为激烈,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在这场“神仙打架”的终评环节中,最终“水下考古在中国”成功跻身全国十强。

公众参观展览。

  “这个展览立足宁波、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生动讲述了水下考古在中国的精彩故事,也凝聚了我们宁波文博人的智慧与汗水,彰显了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注重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喜闻乐见的多元形式展现中国水下考古的光辉历程与卓越成就。”

  在终评汇报现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王结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的精彩陈述令人印象深刻。据他们回忆,展览的汇报甫一开始,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让评审专家们“眼前一亮”。

回答评委提问。

  “中国水下考古在世界的地位如何?”“展览如何体现‘见人见事见物见景’?”面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诗中教授、云南省博物馆馆长刘旭的犀利提问,王结华和冯毅的回答掷地有声:“中国水下考古已居世界前列!”他们结合展览,从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国际地位。

  发展态势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战略支持和法规保障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重要发现多:从北洋沉舰到“南海Ⅰ号”,再到南海西北陆坡沉船,一系列世界级发现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丰硕成果;

  技术创新强:从“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技术的突破,到“长江口二号”弧形梁迁移的创新,再到1500米深海技术的研发,每一项成就都彰显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展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通过设置先驱缅怀区、展示水下考古队员影像、打造沉浸式修复体验等精心设计,将‘人’的故事与‘国’的叙事完美融合,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作为“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主要策展人,王结华自豪地说。

  三个维度,解码“水下考古在中国”展陈突围的制胜之道

  作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开创性地系统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其选题的首创性和唯一性在国内首屈一指。

展厅序厅。

  这一展览汇集了全国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现了宁波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专业实力和策展水平,同时也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底文明的窗口,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然而,在强手如林的“十大精品”评选中,“水下考古在中国”究竟凭借什么突出重围?经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其成功背后蕴含着三大制胜密码。

  胜出密码一:国家叙事与全球视野的宏大格局

  展览的策展理念源于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1986年,英国商人哈彻在南海打捞20万件瓷器并公开拍卖,而当时的中国无力追回这些珍贵文物。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诞生。展览以“国家叙事”为主线,通过“寻梦”“筑基”“蝶变”三大篇章,生动展现了中国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秘”的40年跨越式发展,并将水下考古与“海洋强国”战略紧密相连。

终评会现场。

  “在这里,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国家实力的提升:精选展出的413件(组)文物中,‘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弧形梁迁移等世界级技术突破的展示,见证了中国从技术‘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冯毅馆长自豪地说。

  在这里,文明互鉴的深意得以彰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公约秘书长盖伦盛赞其为“水下考古成果展示的典范”。展览巧妙地将沉船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相联系,生动诠释了“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展厅舷窗。

  胜出密码二:创新展陈与沉浸体验的温度表达

  如何将专业的水下考古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宁波的策展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

  冯毅馆长介绍,在展陈设计上,团队创造性地采用物件剧场与科技赋能相结合的方式:以考古探方、古代沉船、出水瓷器为设计元素,通过“组团式”展陈将文物与沙砾、瓷片组合成艺术小景;引入AI智能问答、互动游戏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深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展厅一隅。

  在观展体验上,团队大胆打破传统的“第四面墙”:观众可以透过特制的玻璃舷窗实时观看沉船修复过程,在特定开放日更能走进修复室“零距离”接触文物。这种创新的“动态展示”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静态展览的局限,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亮点之一。

  在情感共鸣上,展览特别设置了中国水下考古开创者俞伟超纪念区,精心收录了百余名队员的口述影像资料。尾厅五位亲历者的真情讲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些“深蓝守望者”的执着与坚守。

  胜出密码三:地方智慧与全国资源的整合之力

  面对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策展团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魄力。

  他们开创性地采用“联合办展”模式:汇聚全国10余家文博机构的力量,将“南海Ⅰ号”“威海湾甲午沉舰”等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集于一堂,真正实现了“一展看遍中国水下考古”的壮举。

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出水的精美文物。

  在空间设计上,团队匠心独运:在1851平方米的展厅内,巧妙运用船木展墙、弧形展柜和蓝色光影效果,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深海之境”,既最大限度的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又完美呈现了展览的美学追求。

  延伸影响:从展览到文化现象的破圈传播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播的新起点。围绕展览,团队精心打造了48期专题课程,举办了120场社会教育活动,甚至跨界创作了科幻小说《深海星辰》;全国首个水下考古文创大赛吸引了738件参赛作品,最终开发出21款文创产品,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通过VR虚拟展览、线上云展等数字化手段,展览的影响力突破了时空限制,覆盖观众超过千万人次。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水下考古在中国”给出了宁波的答案——以创新展陈激活文物资源,以开放合作放大文化价值,以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让历史照亮未来。这场“巅峰对决”的胜利,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荣耀,更为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宁波力量”。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