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1851平米浓缩"水下考古在中国"!宁波捧回文博"奥斯卡"
2025-05-18 10:1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本文视频图片均由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相关报道宁波这个展何以从巅峰对决中胜出?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赵锡

  5月18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传来好消息——

  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荣获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这是全国博物馆领域的最高级别奖项,有博物馆界“奥斯卡”之誉。这也是继2022年奉化博物馆“山海交响——奉化历史文明展”后,宁波市第二次获此荣誉。

展厅一隅。

  系统展示中国水下考古发展脉络

  “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是全国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系统展示中国水下考古发展脉络的专题陈列

  该展览初设于2014年,随着蓝色文明画卷不断铺展,大量新的成果“出水”面世,原有展陈已无法容纳现有内容。

  2024年11月,焕新升级的“水下考古在中国”2.0版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B区与大众见面。1851平方米的展厅内、326米的展线上,共展出413件/组汇集全国重大沉船考古成果的珍贵文物

展览序厅。

  展览以时间为轴,见人、见事、见物、见景,全面反映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由无到有、由弱渐强、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从国内到海外的辉煌历程和主要成就,并将水下考古事业的进步与国家综合实力的跃升、中华蓝色文明的传播紧密相连,框架宏大,意蕴深远。开展6个月来,累计接待观众40万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据业内人士点评,新的展览形式具有拓展性和创新性——

  展览将探方、沉船、瓷器、装备等水下考古经典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以展柜“物件剧场”的理念,组合起实物与图文信息,同时灵活运用模型、雕塑、场景、视频、游戏及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将维持日常工作状态的沉船保护修复室,融入展陈空间,打造出深度沉浸式、全景互动式的展陈体验,这也成为该展最受观众欢迎的亮点之一。

展厅“舷窗”。

  在推出专题陈列的同时,主题微展、情景剧和相关科幻小说《深海星辰》,亦配合展览传播推出,专题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公众考古活动、全国水下考古文创大赛等活动精彩不断,持续扩大展览影响。

公众参观。

  “海洋强国”坚定文化自信

  终评会上,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和策展人王结华向评委讲述了一个故事——

  1986年,英国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海疯狂打捞沉船,并将20余万件青花瓷器在荷兰公然拍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最后大家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这些文物散落海外,痛彻心扉!

  中国水下考古的火种,正是在此严峻形势下被点燃。本着保护水下遗产、维护海疆安全的目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前仆后继,劈波斩浪,探水寻珍,为国家守卫了文物界的“水下疆土”,向国际展示了“强国自信”。

终评会现场。

  最终,在众多参评展览中,专家认为,“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选题切合历史与现实,理念追求创新与突破,内容以小见大,展品巧妙配合,形式强调“个性”,服务以人为本。展览紧扣国家“海洋强国”“文化强国”战略,既呈现了水下考古与国家实力的关联,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水下遗产保护故事,彰显文明互鉴的全球视野,成功摘获“桂冠”

  据了解,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是一项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评选活动,自1997年以来,已持续举办了二十二届,是全国博物馆展览领域最高奖项。

  该品牌性评选的持续举办,使优秀陈列展览的做法和经验得到推广,新的展览样式和技术得到交流,是全国博物馆激活文物资源、提升展览水平和开放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共有161项申报参评,申报数量创历届新高。

  【新闻多一点】

  “水下考古在中国”展出了一些什么?

  “水下考古在中国”2.0版展览以时间为轴,用三大篇章串联发展脉络——

  “寻梦”篇,讲述1987年前世界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中国水下考古的发轫;

  “筑基”篇,呈现1987年至2009年间的学科体系初创与探索实践;

  “蝶变”篇,聚焦2009年以来“走向深海,走出国门”的跨越式发展。

跟着视频看展厅。

  展览践行“开放式”理念,内容动态更新、与时俱进。在全国10多家文博机构支持下,福建圣杯屿元代沉船、上海“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等全新的水下考古成果得以第一时间进入常设展陈,供大众参观。

  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展柜。

  展览还特设我国水下考古开创者俞伟超先生纪念区,收录有大量水下考古队员的口述影像,让观众在有温度的故事中,感知水下考古人的深蓝守望。

  为了营造水下考古的“神秘”氛围,给观众更强的“沉浸感”,展览选择以蓝色渐变为主色调,金属展台、船木展墙、弧形展柜都打造出“波光粼粼”的感觉;出水文物与瓷片、沙砾等元素组合的艺术小景制造出“物件剧场”;动态模型、互动游戏、AI问答等科技手段,则让深奥知识趣味化。

  观众在展厅中可透过“航船舷窗”实时观摩沉船修复过程,还可通过预约,或在开放日走进沉船修复室,获取非同一般的观展体验。

  展览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B区常设开放,观众可在博物馆开放时间随时前往。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1851平米浓缩"水下考古在中国"!宁波捧回文博"奥斯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5-18 10:10:00

本文视频图片均由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相关报道宁波这个展何以从巅峰对决中胜出?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赵锡

  5月18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传来好消息——

  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荣获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这是全国博物馆领域的最高级别奖项,有博物馆界“奥斯卡”之誉。这也是继2022年奉化博物馆“山海交响——奉化历史文明展”后,宁波市第二次获此荣誉。

展厅一隅。

  系统展示中国水下考古发展脉络

  “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是全国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系统展示中国水下考古发展脉络的专题陈列

  该展览初设于2014年,随着蓝色文明画卷不断铺展,大量新的成果“出水”面世,原有展陈已无法容纳现有内容。

  2024年11月,焕新升级的“水下考古在中国”2.0版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B区与大众见面。1851平方米的展厅内、326米的展线上,共展出413件/组汇集全国重大沉船考古成果的珍贵文物

展览序厅。

  展览以时间为轴,见人、见事、见物、见景,全面反映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由无到有、由弱渐强、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从国内到海外的辉煌历程和主要成就,并将水下考古事业的进步与国家综合实力的跃升、中华蓝色文明的传播紧密相连,框架宏大,意蕴深远。开展6个月来,累计接待观众40万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据业内人士点评,新的展览形式具有拓展性和创新性——

  展览将探方、沉船、瓷器、装备等水下考古经典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以展柜“物件剧场”的理念,组合起实物与图文信息,同时灵活运用模型、雕塑、场景、视频、游戏及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将维持日常工作状态的沉船保护修复室,融入展陈空间,打造出深度沉浸式、全景互动式的展陈体验,这也成为该展最受观众欢迎的亮点之一。

展厅“舷窗”。

  在推出专题陈列的同时,主题微展、情景剧和相关科幻小说《深海星辰》,亦配合展览传播推出,专题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公众考古活动、全国水下考古文创大赛等活动精彩不断,持续扩大展览影响。

公众参观。

  “海洋强国”坚定文化自信

  终评会上,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和策展人王结华向评委讲述了一个故事——

  1986年,英国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海疯狂打捞沉船,并将20余万件青花瓷器在荷兰公然拍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最后大家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这些文物散落海外,痛彻心扉!

  中国水下考古的火种,正是在此严峻形势下被点燃。本着保护水下遗产、维护海疆安全的目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前仆后继,劈波斩浪,探水寻珍,为国家守卫了文物界的“水下疆土”,向国际展示了“强国自信”。

终评会现场。

  最终,在众多参评展览中,专家认为,“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选题切合历史与现实,理念追求创新与突破,内容以小见大,展品巧妙配合,形式强调“个性”,服务以人为本。展览紧扣国家“海洋强国”“文化强国”战略,既呈现了水下考古与国家实力的关联,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水下遗产保护故事,彰显文明互鉴的全球视野,成功摘获“桂冠”

  据了解,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是一项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评选活动,自1997年以来,已持续举办了二十二届,是全国博物馆展览领域最高奖项。

  该品牌性评选的持续举办,使优秀陈列展览的做法和经验得到推广,新的展览样式和技术得到交流,是全国博物馆激活文物资源、提升展览水平和开放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共有161项申报参评,申报数量创历届新高。

  【新闻多一点】

  “水下考古在中国”展出了一些什么?

  “水下考古在中国”2.0版展览以时间为轴,用三大篇章串联发展脉络——

  “寻梦”篇,讲述1987年前世界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中国水下考古的发轫;

  “筑基”篇,呈现1987年至2009年间的学科体系初创与探索实践;

  “蝶变”篇,聚焦2009年以来“走向深海,走出国门”的跨越式发展。

跟着视频看展厅。

  展览践行“开放式”理念,内容动态更新、与时俱进。在全国10多家文博机构支持下,福建圣杯屿元代沉船、上海“长江口二号”清代沉船等全新的水下考古成果得以第一时间进入常设展陈,供大众参观。

  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展柜。

  展览还特设我国水下考古开创者俞伟超先生纪念区,收录有大量水下考古队员的口述影像,让观众在有温度的故事中,感知水下考古人的深蓝守望。

  为了营造水下考古的“神秘”氛围,给观众更强的“沉浸感”,展览选择以蓝色渐变为主色调,金属展台、船木展墙、弧形展柜都打造出“波光粼粼”的感觉;出水文物与瓷片、沙砾等元素组合的艺术小景制造出“物件剧场”;动态模型、互动游戏、AI问答等科技手段,则让深奥知识趣味化。

  观众在展厅中可透过“航船舷窗”实时观摩沉船修复过程,还可通过预约,或在开放日走进沉船修复室,获取非同一般的观展体验。

  展览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B区常设开放,观众可在博物馆开放时间随时前往。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