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超15万人参观!一座乡村博物馆带火千年土布技艺
2025-05-18 10:1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佳诚 通讯员 王迪佳 鲍柯潞 夏蔚逸

  正值初夏,漫步于余姚市小曹娥镇朗海村的乡间小径,道路两侧绿荫掩映,让人不觉得燥热。循着村道向深处走去,织机“咔嚓咔嚓”的声音由远及近,在声音尽头,是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乡村博物馆。

  “欢迎来到余姚土布展示馆,别小瞧这些土布,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余姚土布制作工艺还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呢!”面对十几名游客,余姚土布展示馆负责人应亚金熟练地介绍。

余姚土布展示馆。通讯员供图 

  土布馆内,手工织造的土布服饰整齐地挂在白墙上;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斜挎包、虎头鞋、香囊等衍生品,针脚细密,配色质朴。

  转角处的原木方桌上,摆放着几十种土布,这是眼前所有产品的原始样貌。从余姚市区前来观展的游客张先生看得认真,“紫花布、篾辨布、三脚布……只记得小时候听家里老人提起过这些布料,今天终于见到实物了。”

  张先生的感慨背后,暗藏着余姚土布从濒临消失到重焕生机的故事。

制作余姚土布需要用到的棉花。通讯员供图 

  从秋季采棉开始,经籽棉加工、纺纱成线,再到织布定型,余姚土布的制作需历经上百道工序,全程涉及20余种工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生产的“洋布”以低廉价格迅速占领市场,手工土布因成本高、耗时长,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转机出现在2007年,彼时,余姚举办民间工艺技能大赛,时任小曹娥镇文化站站长吴其坤走访村落时,意外发现建民村村民王桂凤仍掌握着土布制作技艺,当即力邀其参赛。

  伴随着“咔嚓咔嚓”有节奏的机杼声,土布在织布机上慢慢成型,王桂凤凭借行云流水的操作在赛事中摘得银奖,多年的土布技艺也因此重回公众视野。

余姚土布展示馆内一景。通讯员供图 

  这一契机让小曹娥镇相关负责人意识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不只是一块布,更是能盘活乡村的文化密码。建博物馆既能抢救手艺,又能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在余姚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小曹娥镇的支持下,余姚土布展示馆正式开馆,设有土布史展览、土布产业文化、土布制作技艺流程、土布分类展示、土布技艺传习室等展厅供参观和体验。

  开馆后,不但本村村民常来逛逛,周围村乃至市区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据统计,土布展示馆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突出乡村特色后,村屯里的博物馆也能有人气、有流量。”应亚金笑着说。

  乡村博物馆建设容易,但如何维持下去,却是个难题。在应亚金看来,乡村博物馆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要把乡村博物馆建设,和带动村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用余姚土布制成的各式衣服。通讯员供图 

  这一过程中,村民的主动性很重要。小曹娥镇一方面鼓励有兴趣的村民跟随周梅芳等余姚土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技巧,以土布馆为实训基地培养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联合设计师对土布进行创意加工,并将成品在土布馆内展销。此外,还通过组建余姚土布工作室、编写《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地方教材等方式,围绕土布馆构建起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土布文化传承平台。

  久而久之,应亚金发现,这座博物馆不仅“引客来”,还让原本的小镇居民们有了对外展示的“窗口”。

  如今,在土布馆里,60岁朗海村村民邵爱凤化身研学课程指导老师,截至目前已带领数百名孩子体验余姚土布的制作工艺,同时,她还以产品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书签、鼠标垫、玩偶等土布衍生类产品的设计,经济收益翻了数倍;应亚金、潘爱芬等村民化身余姚土布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既是土布工作室的核心织工,又是博物馆讲解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余姚土布的故事……

各类土布衍生类产品。通讯员供图 

  这些村民从未想过,在退休后不仅找到年轻时的激情,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一座乡村博物馆,不但让村子出名,而且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邵爱凤感慨道。

  如今,谈及这座余姚土布展示馆,村民们抑制不住脸上的自豪:“别看是村里的展览馆,这可入选为省级第一批乡村博物馆,还获评省四星级乡村博物馆。”

  眼下,土布馆旁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研学基地即将落成,其将作为博物馆功能的延伸,面向更广阔的受众,“未来,研学基地不仅会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发非遗特色课程,还将推出更多土布文创产品,实现农文旅融合,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应亚金说。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超15万人参观!一座乡村博物馆带火千年土布技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5-18 10:14: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佳诚 通讯员 王迪佳 鲍柯潞 夏蔚逸

  正值初夏,漫步于余姚市小曹娥镇朗海村的乡间小径,道路两侧绿荫掩映,让人不觉得燥热。循着村道向深处走去,织机“咔嚓咔嚓”的声音由远及近,在声音尽头,是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乡村博物馆。

  “欢迎来到余姚土布展示馆,别小瞧这些土布,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余姚土布制作工艺还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呢!”面对十几名游客,余姚土布展示馆负责人应亚金熟练地介绍。

余姚土布展示馆。通讯员供图 

  土布馆内,手工织造的土布服饰整齐地挂在白墙上;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斜挎包、虎头鞋、香囊等衍生品,针脚细密,配色质朴。

  转角处的原木方桌上,摆放着几十种土布,这是眼前所有产品的原始样貌。从余姚市区前来观展的游客张先生看得认真,“紫花布、篾辨布、三脚布……只记得小时候听家里老人提起过这些布料,今天终于见到实物了。”

  张先生的感慨背后,暗藏着余姚土布从濒临消失到重焕生机的故事。

制作余姚土布需要用到的棉花。通讯员供图 

  从秋季采棉开始,经籽棉加工、纺纱成线,再到织布定型,余姚土布的制作需历经上百道工序,全程涉及20余种工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生产的“洋布”以低廉价格迅速占领市场,手工土布因成本高、耗时长,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转机出现在2007年,彼时,余姚举办民间工艺技能大赛,时任小曹娥镇文化站站长吴其坤走访村落时,意外发现建民村村民王桂凤仍掌握着土布制作技艺,当即力邀其参赛。

  伴随着“咔嚓咔嚓”有节奏的机杼声,土布在织布机上慢慢成型,王桂凤凭借行云流水的操作在赛事中摘得银奖,多年的土布技艺也因此重回公众视野。

余姚土布展示馆内一景。通讯员供图 

  这一契机让小曹娥镇相关负责人意识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不只是一块布,更是能盘活乡村的文化密码。建博物馆既能抢救手艺,又能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在余姚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小曹娥镇的支持下,余姚土布展示馆正式开馆,设有土布史展览、土布产业文化、土布制作技艺流程、土布分类展示、土布技艺传习室等展厅供参观和体验。

  开馆后,不但本村村民常来逛逛,周围村乃至市区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据统计,土布展示馆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突出乡村特色后,村屯里的博物馆也能有人气、有流量。”应亚金笑着说。

  乡村博物馆建设容易,但如何维持下去,却是个难题。在应亚金看来,乡村博物馆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要把乡村博物馆建设,和带动村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用余姚土布制成的各式衣服。通讯员供图 

  这一过程中,村民的主动性很重要。小曹娥镇一方面鼓励有兴趣的村民跟随周梅芳等余姚土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技巧,以土布馆为实训基地培养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联合设计师对土布进行创意加工,并将成品在土布馆内展销。此外,还通过组建余姚土布工作室、编写《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地方教材等方式,围绕土布馆构建起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土布文化传承平台。

  久而久之,应亚金发现,这座博物馆不仅“引客来”,还让原本的小镇居民们有了对外展示的“窗口”。

  如今,在土布馆里,60岁朗海村村民邵爱凤化身研学课程指导老师,截至目前已带领数百名孩子体验余姚土布的制作工艺,同时,她还以产品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书签、鼠标垫、玩偶等土布衍生类产品的设计,经济收益翻了数倍;应亚金、潘爱芬等村民化身余姚土布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既是土布工作室的核心织工,又是博物馆讲解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余姚土布的故事……

各类土布衍生类产品。通讯员供图 

  这些村民从未想过,在退休后不仅找到年轻时的激情,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一座乡村博物馆,不但让村子出名,而且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邵爱凤感慨道。

  如今,谈及这座余姚土布展示馆,村民们抑制不住脸上的自豪:“别看是村里的展览馆,这可入选为省级第一批乡村博物馆,还获评省四星级乡村博物馆。”

  眼下,土布馆旁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研学基地即将落成,其将作为博物馆功能的延伸,面向更广阔的受众,“未来,研学基地不仅会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发非遗特色课程,还将推出更多土布文创产品,实现农文旅融合,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应亚金说。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