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文物复刻小达人!余姚小学生微缩模型惊艳“出圈”
2025-05-19 07:0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卢煜少正在创作。受访者供图

5月17日,余姚市世南小学605班的卢煜少凭借一组精妙绝伦的三星堆文物微缩模型成功“出圈”,他的作品被很多宁波网友转发和点赞。他利用硬纸板、彩泥、陶泥、高分子泡沫板等常见材料,复刻出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金面铜人头像、金面具、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纵目面具,陶猪、商周青铜大鸟头8件三星堆经典文物,最小作品高度仅8厘米。

孩子正在认真创作。受访者供图

少年的“考古式创作”

这些作品是今年“五一”期间,卢煜少在家完成的。他一边看着文物照片,一边揣摩复刻这些作品,仅花了5天时间。当栩栩如生的文物模型在班级中亮相,瞬间惊艳全场,不仅引得同班同学赞叹不已,就连隔壁班级的同学也纷纷慕名前来参观。

卢煜少说,别看整组作品创作时间不长,但前期准备并不轻松。去年暑假,他在三星堆博物馆,仔细地观察了每件文物的造型,连青铜大立人袖口的纹路都在本子上画下来。回来之后,他还搜索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三星堆文物的铸造工艺,在纪录片里截取神树修复的关键画面等。

孩子正在认真创作。受访者供图

“原以为动物造型最简单,没想到它才是‘最难攻克的关卡’。”谈到创作中的困难,卢煜少指着仅有掌心大小的陶猪说道。最初,他用陶泥捏出雏形,掏空腹部,却在晾干过程中遭遇挫折——湿润的陶泥无法承受自身重量,猪腹像泄了气的皮球般凹陷下去,四条短腿也扭曲变形。

于是卢煜少想到用蛋壳作为支撑结构,将鸡蛋敲出小孔倒出蛋液,清洗干燥后套上陶泥外衣。这次塑形果然顺利许多,圆滚滚的猪身初具规模。然而,当陶泥逐渐风干,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猪背容易裂出一道道蛛网状的缝隙。

《西游记》人物复刻。

为此,他在家人的帮助下,上网查找解决办法,尝试将裹着蛋壳的陶猪放进微波炉“快速烧制”,反复调整烧制时间和温度。终于,原本脆弱的陶泥表面变得光滑坚硬,蛋壳与陶泥紧密贴合,连最细小的裂纹都消失不见。

当8件三星堆微缩模型在讲台上依次排开,口才出众的卢煜少化身“小小讲解员”,向同学们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前世今生”,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古蜀文明的神秘魅力。

《水门桥战役》作品。受访者供图

热爱成为成长的引擎

卢煜少对手工艺术的热爱,源于儿时的博物馆之旅。小时候,父母经常带他穿梭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在一次次的参观中,卢煜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深深吸引着他。他开始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欣赏,而是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创作灵感,用手工的方式将历史“重现”。

除了做手工,在家里,卢煜少还喜欢拼搭乐高玩具、画画。时间一长,这些兴趣爱好培养了他较强的专注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他还喜欢看书,特别是讲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远历史,如《史记》《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山海经》,还有中国“四大名著”等。

孩子在介绍自己创作的“亚运会微景观”。受访者供图

每个暑假、寒假爸爸还会开着越野车,带着他和家人全国各地旅游,去云南体验少数民族的风情;去西藏看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巍峨的雪山;穿越美丽的青藏高原和辽阔无边的大沙漠等,也正因如此,卢煜少成了同学们眼中行走的“百科全书”,成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小达人”。

说起卢煜少,班主任徐建儿赞不绝口。从小学一年级起,她便陪伴着卢煜少成长,见证了他在手工创作方面的灵气与天赋。在徐老师眼中,卢煜少是一位全能型的优秀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性格阳光,在艺术领域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弹琴、陶笛、非洲鼓,他都能信手拈来。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样让人惊叹。

可爱的朋克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他的每一件优秀作品,都是专注与热爱的结晶。”徐建儿感叹道,在手工创作的道路上,卢煜少用双手编织梦想,用创意点亮生活,相信在未来,他将继续怀揣热爱,在艺术的天地里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谢益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文物复刻小达人!余姚小学生微缩模型惊艳“出圈”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5-19 07:09:00

卢煜少正在创作。受访者供图

5月17日,余姚市世南小学605班的卢煜少凭借一组精妙绝伦的三星堆文物微缩模型成功“出圈”,他的作品被很多宁波网友转发和点赞。他利用硬纸板、彩泥、陶泥、高分子泡沫板等常见材料,复刻出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金面铜人头像、金面具、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纵目面具,陶猪、商周青铜大鸟头8件三星堆经典文物,最小作品高度仅8厘米。

孩子正在认真创作。受访者供图

少年的“考古式创作”

这些作品是今年“五一”期间,卢煜少在家完成的。他一边看着文物照片,一边揣摩复刻这些作品,仅花了5天时间。当栩栩如生的文物模型在班级中亮相,瞬间惊艳全场,不仅引得同班同学赞叹不已,就连隔壁班级的同学也纷纷慕名前来参观。

卢煜少说,别看整组作品创作时间不长,但前期准备并不轻松。去年暑假,他在三星堆博物馆,仔细地观察了每件文物的造型,连青铜大立人袖口的纹路都在本子上画下来。回来之后,他还搜索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三星堆文物的铸造工艺,在纪录片里截取神树修复的关键画面等。

孩子正在认真创作。受访者供图

“原以为动物造型最简单,没想到它才是‘最难攻克的关卡’。”谈到创作中的困难,卢煜少指着仅有掌心大小的陶猪说道。最初,他用陶泥捏出雏形,掏空腹部,却在晾干过程中遭遇挫折——湿润的陶泥无法承受自身重量,猪腹像泄了气的皮球般凹陷下去,四条短腿也扭曲变形。

于是卢煜少想到用蛋壳作为支撑结构,将鸡蛋敲出小孔倒出蛋液,清洗干燥后套上陶泥外衣。这次塑形果然顺利许多,圆滚滚的猪身初具规模。然而,当陶泥逐渐风干,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猪背容易裂出一道道蛛网状的缝隙。

《西游记》人物复刻。

为此,他在家人的帮助下,上网查找解决办法,尝试将裹着蛋壳的陶猪放进微波炉“快速烧制”,反复调整烧制时间和温度。终于,原本脆弱的陶泥表面变得光滑坚硬,蛋壳与陶泥紧密贴合,连最细小的裂纹都消失不见。

当8件三星堆微缩模型在讲台上依次排开,口才出众的卢煜少化身“小小讲解员”,向同学们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前世今生”,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古蜀文明的神秘魅力。

《水门桥战役》作品。受访者供图

热爱成为成长的引擎

卢煜少对手工艺术的热爱,源于儿时的博物馆之旅。小时候,父母经常带他穿梭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在一次次的参观中,卢煜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深深吸引着他。他开始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欣赏,而是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创作灵感,用手工的方式将历史“重现”。

除了做手工,在家里,卢煜少还喜欢拼搭乐高玩具、画画。时间一长,这些兴趣爱好培养了他较强的专注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他还喜欢看书,特别是讲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远历史,如《史记》《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山海经》,还有中国“四大名著”等。

孩子在介绍自己创作的“亚运会微景观”。受访者供图

每个暑假、寒假爸爸还会开着越野车,带着他和家人全国各地旅游,去云南体验少数民族的风情;去西藏看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巍峨的雪山;穿越美丽的青藏高原和辽阔无边的大沙漠等,也正因如此,卢煜少成了同学们眼中行走的“百科全书”,成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小达人”。

说起卢煜少,班主任徐建儿赞不绝口。从小学一年级起,她便陪伴着卢煜少成长,见证了他在手工创作方面的灵气与天赋。在徐老师眼中,卢煜少是一位全能型的优秀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性格阳光,在艺术领域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弹琴、陶笛、非洲鼓,他都能信手拈来。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样让人惊叹。

可爱的朋克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他的每一件优秀作品,都是专注与热爱的结晶。”徐建儿感叹道,在手工创作的道路上,卢煜少用双手编织梦想,用创意点亮生活,相信在未来,他将继续怀揣热爱,在艺术的天地里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谢益松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