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宁海西店镇吉山村267号的老窗棂,42岁的邬浩良正用右脚拇趾轻触鼠标。
电脑屏幕上,三个双手合十的表情在微信对话框里闪烁——这是他对母亲最深的祈愿。
全国助残日前夕,邬浩良《以足为笔·山河入梦》画展迎来许多观众。
14米水墨长卷前,人们俯身细察每个细节——惊叹的不仅是用脚绘画出的艺术,更是邬浩良细腻的内心。
山知道他来过
年过八旬的宁海画家陈明纲颤巍巍地步入邬家院门。轮椅上的邬浩良猛然前倾,脚趾在空中有力蜷缩——这是这位脑瘫画家特有的欢呼。
陈明纲,因儿时脚伤致残。2006年,通过县残联牵线,他与邬浩良结对,自此开始了近蹲在轮椅前扶住“脚踝”的教学。
“淡一点,胆子再大点!”陈明纲的手托着邬浩良的身体,进行着绘画。
宣纸上,墨色渐次晕开,远山的轮廓里藏着师徒近20年的光阴:陈明纲的头发从花白变作雪色,邬浩良的脚趾在长期痉挛中扭曲出奇异的角度。
困于轮椅的邬浩良,从未踏足名山大川,却凭乡亲拍摄的照片与身边人的讲述,绘出了心中的千峰万壑。
他用右脚夹笔,蘸墨挥洒,枯笔似嶙峋山石,湿染如雾锁春江。
轮椅禁锢了身躯,却让笔墨更近自然本真。
此时,远在北京的山水画家吴定玉的视频邀请在屏幕上亮起。邬浩良的脚趾立刻蜷紧画笔,仿佛接通了某种隐秘的能量。屏幕那头,吴定玉指点着:“看这枯笔飞白,比上次更有倪瓒的疏淡。”
这位以“温润美学”闻名的画家,与邬浩良结缘于十几天前。当吴定玉看到邬浩良用脚趾勾出的山峦时,说“墨在枯湿间,人在天地外”。
两人不定期就会连线上视频课。吴定玉从不纠正技法,更多的是鼓励。
有一次,邬浩良将墨团误洒成远山,他说:“有时候巧合是另一种美!”
在邬浩良的画台前,褶皱的宣纸上每一道墨痕仿佛都在诉说:虽未登临,山知我来。
家永远是港湾
“从小就没有把弟弟当残疾人,我们都是把他当正常人对待。”翻炒着青菜,锅铲声里裹着哥哥邬浩乾的笃定。
这位在村办厂打零工的汉子,靠着每月五千元的薪水喂饱家中四张口的生计与梦想。当弟弟的脚趾在电商页面挑选颜料时,他正盘算着母亲的降压药与画纸的轻重——两千多元的残疾补助加上母亲微薄的养老金,一家人日子不宽裕。
面对日渐年迈的母亲和重残的弟弟,这个汉子笑得坦然:“日子难点,可一家人守着,总能慢慢过下去。”
2023年长护险政策落地,护理员戴姐每月上门20次。抽筋的脚趾经她按摩能连画三小时,邬浩良重拾起画笔。
老屋内,两张旧木床夹着半米画案。几十年来,这对母子的安眠夜总被时不时地抽筋“打乱”,母亲的手帮忙揉捏脚趾直至天明。
归途的夕阳把三人影子拉得很长。影子里,母亲攥着两个儿子的手。
哥哥低声说:“等我的孩子接班照顾他,继续办画展。”
被接住的瞬间
潘天寿艺术中心,邬浩良的轮椅第一次停在大师真迹前。他盯着画中的细节,脚趾不自觉地勾画着。展厅里镌刻着:“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
2003年,邬浩良曾耗费3年时间创作了一幅长15米,宽0.8米的长卷,并将这幅画捐给了红十字会;
2012年,他还曾创作了6幅国画捐给以助学为主的公益组织;
2017年,邬浩良举办了人生中第一场画展。
通过卖画,邬浩良获得两万余元收入。本可全部收入囊中,他却坚持拿出一半捐给红十字会。
“大家都这么帮我,我也要回报社会。”邬浩良特别坚定。
老屋内,邬浩良用脚趾点击特制大屏电脑,给母亲发去三个双手合十的表情,给哥哥发送了两个抱拳图标——这是他最郑重的感恩。
有观众在看完邬浩良的画展后留言:“看画时总错觉山在生长。”
这恰似邬浩良的人生隐喻——当吴定玉的“温润美学”遇上陈明纲的坚守,家人无私的爱在几十年中从未褪色;当长护险的评估表拓印为一种文明刻度,每一个被接住的瞬间,终将垒成生命的厚度。
统筹:郑旭辉 何峰
编导、摄制、文字:周子豪 陈驰 林佳莹
记者:李睿清
通讯员:蒋攀 虞璐 孙雁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