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从车间到社区:一场制造业的“破壁实验”
2025-07-01 07:14:04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胡路遥在检查确认产品T0(第一次试模)样品。 (受访者供图)

  深夜10点,高级工程师胡路遥仍在研究子零件产品(迷宫锁)的特殊曲面轮廓度和阻尼器,使汽车后座扶手中杯托的开启时间精准控制在1~3秒。“浙江工匠”黄清波带领团队耗时3个月,自主研发大直径铰刀工艺,不仅将铰刀成本从国际同类产品的15万元直降到2万元以内,更使其在公司同类型项目上的使用率超过98%。

  这样的创新场景,正在北仑灵峰工业社区88家企业的车间里接力展开,2.6万名产业工人正经历着从“按图施工”到“自主创新”的蜕变,推动“车间微创新”汇聚成“产业大动能”。2024年,这片创新热土创下396亿元产值,正是这场“破壁实验”的生动注脚。

  匠星初燃:从一个到一片

  2015年,胡路遥跨界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入职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专业设计生产汽车座椅头枕、扶手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承接某品牌汽车扶手开发任务时,他带领团队顶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在4个多月内完成50多套模具出件、100多个子零件的优化组装。这一项目的突破,为另一车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两个项目为公司带来超亿元的营业额。

  十年磨砺,作为公司核心技术骨干,胡路遥参加的多个项目获得区科学技术奖,申请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

  从普通技工到宁波市劳动模范,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小白”再到浙江工匠,他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工会‘推优入党’培育,我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为点燃更多“胡路遥”的创新火花,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灵峰工业社区工会建立职工“推优入党”机制,把优秀技术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目前,园区有非公党组织39个,党员达388名,红色基因深度融入产业创新血脉。

  此外,灵峰工业社区还构建“准匠—工匠—大匠”三级培育体系,通过靶向技能培训、技能比武、学历提升、自主评价等举措,精准对接职工成长与制造业升级需求。截至目前,开展培训40期,培训6000余人次,培育各级工匠24名,122人通过竞赛获得中级工以上证书。同时,成为宁波首个“车工”“钳工”项目自评园区,近300名产业工人获得中级模具工证书。

  作为北仑区劳模工匠导师、社区“金蓝领”导师团成员,胡路遥积极投身“大匠反哺”行动,通过带徒传艺、经验共享,生动实践着“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创新裂变效应。

  创新燎原:从链到群的共振

  2017年,刚从黑龙江科技大学模具专业毕业的张金达来北仑实习,因一份万字实习建议获企业负责人连夜致电挽留。

  短短几年,他的成长轨迹与企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他参与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项目的数百次技术攻坚,从工程师助理快速成长为项目工程师,获得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

  “感受到了被重视,在这里有成长空间,政府、企业、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保障和支持。”张金达说,这让他坚定了扎根一线的决心。

  “有灵气、有活力”,源于社区精心构建的“共生”生态。灵峰工业社区打通了“个人创新有通道、企业协作有平台、成果转化有保障”的全链条,推动产业集群从“物理集聚”向“化学融合”质变。

  以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领域为重点,由社区工会牵线,多部门联合组织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走进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解技术难题。通过这一方式,拓普已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旭升、臻至等企业还与高校一起成功申报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项目。

  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活力,内生动力同样关键。社区工会与北仑区压铸模具行业协会、区域企业方签订的“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已覆盖整个园区,职工可以在提升职称、学历、技能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获得500元至4万元的薪资激励。

  从晨光微露到灯火通明,从独立车间到协同网络,这场以“人”为核心的“破壁实验”,正让创新的星火在制造业的土地上汇聚成光,照亮产业升级的前路。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李睿清通讯员金星潮王若雯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从车间到社区:一场制造业的“破壁实验”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7-01 07:14:04

胡路遥在检查确认产品T0(第一次试模)样品。 (受访者供图)

  深夜10点,高级工程师胡路遥仍在研究子零件产品(迷宫锁)的特殊曲面轮廓度和阻尼器,使汽车后座扶手中杯托的开启时间精准控制在1~3秒。“浙江工匠”黄清波带领团队耗时3个月,自主研发大直径铰刀工艺,不仅将铰刀成本从国际同类产品的15万元直降到2万元以内,更使其在公司同类型项目上的使用率超过98%。

  这样的创新场景,正在北仑灵峰工业社区88家企业的车间里接力展开,2.6万名产业工人正经历着从“按图施工”到“自主创新”的蜕变,推动“车间微创新”汇聚成“产业大动能”。2024年,这片创新热土创下396亿元产值,正是这场“破壁实验”的生动注脚。

  匠星初燃:从一个到一片

  2015年,胡路遥跨界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入职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专业设计生产汽车座椅头枕、扶手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承接某品牌汽车扶手开发任务时,他带领团队顶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在4个多月内完成50多套模具出件、100多个子零件的优化组装。这一项目的突破,为另一车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两个项目为公司带来超亿元的营业额。

  十年磨砺,作为公司核心技术骨干,胡路遥参加的多个项目获得区科学技术奖,申请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

  从普通技工到宁波市劳动模范,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小白”再到浙江工匠,他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工会‘推优入党’培育,我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为点燃更多“胡路遥”的创新火花,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灵峰工业社区工会建立职工“推优入党”机制,把优秀技术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目前,园区有非公党组织39个,党员达388名,红色基因深度融入产业创新血脉。

  此外,灵峰工业社区还构建“准匠—工匠—大匠”三级培育体系,通过靶向技能培训、技能比武、学历提升、自主评价等举措,精准对接职工成长与制造业升级需求。截至目前,开展培训40期,培训6000余人次,培育各级工匠24名,122人通过竞赛获得中级工以上证书。同时,成为宁波首个“车工”“钳工”项目自评园区,近300名产业工人获得中级模具工证书。

  作为北仑区劳模工匠导师、社区“金蓝领”导师团成员,胡路遥积极投身“大匠反哺”行动,通过带徒传艺、经验共享,生动实践着“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创新裂变效应。

  创新燎原:从链到群的共振

  2017年,刚从黑龙江科技大学模具专业毕业的张金达来北仑实习,因一份万字实习建议获企业负责人连夜致电挽留。

  短短几年,他的成长轨迹与企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他参与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项目的数百次技术攻坚,从工程师助理快速成长为项目工程师,获得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

  “感受到了被重视,在这里有成长空间,政府、企业、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保障和支持。”张金达说,这让他坚定了扎根一线的决心。

  “有灵气、有活力”,源于社区精心构建的“共生”生态。灵峰工业社区打通了“个人创新有通道、企业协作有平台、成果转化有保障”的全链条,推动产业集群从“物理集聚”向“化学融合”质变。

  以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领域为重点,由社区工会牵线,多部门联合组织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走进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解技术难题。通过这一方式,拓普已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旭升、臻至等企业还与高校一起成功申报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项目。

  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活力,内生动力同样关键。社区工会与北仑区压铸模具行业协会、区域企业方签订的“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已覆盖整个园区,职工可以在提升职称、学历、技能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获得500元至4万元的薪资激励。

  从晨光微露到灯火通明,从独立车间到协同网络,这场以“人”为核心的“破壁实验”,正让创新的星火在制造业的土地上汇聚成光,照亮产业升级的前路。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李睿清通讯员金星潮王若雯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