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90岁芳芳遇见"90后"芳芳 一场跨越百年的记忆与传承
2025-07-01 07:14:0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李峰峰(左)饰演“陈芳芳”。和丰产业园(集团)供图

  2025年,恰逢和丰纱厂党支部成立100周年,《听我说:“百年和丰”红色教育情景剧》在和丰珍珠贝上演,百年时光,仿佛浓缩在这场话剧里。

  “我13岁就到和丰纱厂当了童工。旧社会工人苦啊,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常常累得骨头像散了架。”近日,在和丰珍珠贝的舞台上,青年“陈芳芳”站在红砖依旧的和丰纱厂前,语气坚定,“新中国成立后,我成了国有工厂的工人。党组织办夜校,利用业余时间教我们学习。学了知识,懂了道理,有了理想,那时候大家浑身是劲!”

  台上,青年“陈芳芳”一身素净的纺纱女工装束。台下,现已九旬的全国劳模陈芳芳,慈祥的面庞上,泪水渐渐濡湿了眼眶。不知忆起何事,她的嘴角悄然泛起一丝微笑。

  “演出时,陈芳芳老师本人就在台下,我真是又激动又紧张。”青年“陈芳芳”扮演者李峰峰,是来自和丰产业园(集团)的“90后”。

  百年岁月,凝结在这隔空相望的深深一眼中。

  1925年底,中共和丰纱厂党支部正式成立,为宁波地区的革命斗争点亮了明灯。

  次年,和丰纱厂细纱车间一名童工因上厕所,偶然断了纱头,被监工谩骂、殴打、罚款。和丰纱厂“六月工潮”就此展开,成为宁波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首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这一瞬间,隆隆的枪声、呐喊声仿佛犹在耳畔。血与火的淬炼铸就了革命先辈的铮铮铁骨。

  “排练时,导演总说我们对台词是比较熟悉的,但似乎缺了点共鸣。”并非表演科班出身的李峰峰曾感到迷茫,作为一名“90后”,生活环境与半个多世纪前截然不同,这份共鸣如何找寻?

陈芳芳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丰产业园(集团)供图

  看着舞台上再现和丰纱厂党支部成立的一幕,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油然而生,李峰峰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上台那一刻,她与台下的老人目光交汇。站在舞台上,她感觉自己真正成了陈芳芳。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被迫劳动,苦不堪言!”谈及过往,陈芳芳的记忆闸门打开,“1948年,我进入和丰纱厂当纺纱女工。一天要干12个小时,星期六甚至长达15个小时。那时我个子小,话不多,但能吃苦,一心就想学好技术。”

  凭着这股劲头,3个月后,在30多名养成工参加的比赛中,她一举夺魁。

  1949年5月,宁波迎来解放。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她从资本家工厂的童工转变为国有工厂的主人翁。陈芳芳更加刻苦地钻研纺纱技术,很快成为宁波市和浙江省纺纱系统的技术尖兵。

  1952年,她代表宁波赴青岛参加全国纺织工人先进工作法展示交流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郝建秀工作法”得到系统总结和推广。这套科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和丰小洋楼,现为宁波和丰工人运动纪念馆。和丰产业园(集团)供图

  陈芳芳聚精会神地看完整场话剧,仿佛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及和丰纱厂的一生。

  演出结束后,她走上舞台,望着台下年轻的面庞,声音微微发颤却无比坚定:“看着台上演的我,想想过去的苦和后来的甜,这一路走来,是党给了我们工人当家作主的命,也给了我们改变命运的劲!孩子们,这劲头,这精神,就像一颗种子,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放眼甬江之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穿越战火硝烟,历经百年沧桑,保存至今的和丰纱厂北厂房已成为和丰党群服务中心、城市记忆馆和宁波工业设计博物馆。

  和丰的“红色基因”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这里建起了全省首个文创党建综合体、打造了“红星和丰”党建品牌,并先后获评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国企党建阵地示范点等。

  它静静地矗立着,诉说着过去,也连接着未来。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尹幸芷 通讯员刘毅赵亚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90岁芳芳遇见"90后"芳芳 一场跨越百年的记忆与传承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7-01 07:14:05

李峰峰(左)饰演“陈芳芳”。和丰产业园(集团)供图

  2025年,恰逢和丰纱厂党支部成立100周年,《听我说:“百年和丰”红色教育情景剧》在和丰珍珠贝上演,百年时光,仿佛浓缩在这场话剧里。

  “我13岁就到和丰纱厂当了童工。旧社会工人苦啊,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常常累得骨头像散了架。”近日,在和丰珍珠贝的舞台上,青年“陈芳芳”站在红砖依旧的和丰纱厂前,语气坚定,“新中国成立后,我成了国有工厂的工人。党组织办夜校,利用业余时间教我们学习。学了知识,懂了道理,有了理想,那时候大家浑身是劲!”

  台上,青年“陈芳芳”一身素净的纺纱女工装束。台下,现已九旬的全国劳模陈芳芳,慈祥的面庞上,泪水渐渐濡湿了眼眶。不知忆起何事,她的嘴角悄然泛起一丝微笑。

  “演出时,陈芳芳老师本人就在台下,我真是又激动又紧张。”青年“陈芳芳”扮演者李峰峰,是来自和丰产业园(集团)的“90后”。

  百年岁月,凝结在这隔空相望的深深一眼中。

  1925年底,中共和丰纱厂党支部正式成立,为宁波地区的革命斗争点亮了明灯。

  次年,和丰纱厂细纱车间一名童工因上厕所,偶然断了纱头,被监工谩骂、殴打、罚款。和丰纱厂“六月工潮”就此展开,成为宁波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首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这一瞬间,隆隆的枪声、呐喊声仿佛犹在耳畔。血与火的淬炼铸就了革命先辈的铮铮铁骨。

  “排练时,导演总说我们对台词是比较熟悉的,但似乎缺了点共鸣。”并非表演科班出身的李峰峰曾感到迷茫,作为一名“90后”,生活环境与半个多世纪前截然不同,这份共鸣如何找寻?

陈芳芳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丰产业园(集团)供图

  看着舞台上再现和丰纱厂党支部成立的一幕,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油然而生,李峰峰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上台那一刻,她与台下的老人目光交汇。站在舞台上,她感觉自己真正成了陈芳芳。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被迫劳动,苦不堪言!”谈及过往,陈芳芳的记忆闸门打开,“1948年,我进入和丰纱厂当纺纱女工。一天要干12个小时,星期六甚至长达15个小时。那时我个子小,话不多,但能吃苦,一心就想学好技术。”

  凭着这股劲头,3个月后,在30多名养成工参加的比赛中,她一举夺魁。

  1949年5月,宁波迎来解放。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她从资本家工厂的童工转变为国有工厂的主人翁。陈芳芳更加刻苦地钻研纺纱技术,很快成为宁波市和浙江省纺纱系统的技术尖兵。

  1952年,她代表宁波赴青岛参加全国纺织工人先进工作法展示交流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郝建秀工作法”得到系统总结和推广。这套科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和丰小洋楼,现为宁波和丰工人运动纪念馆。和丰产业园(集团)供图

  陈芳芳聚精会神地看完整场话剧,仿佛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及和丰纱厂的一生。

  演出结束后,她走上舞台,望着台下年轻的面庞,声音微微发颤却无比坚定:“看着台上演的我,想想过去的苦和后来的甜,这一路走来,是党给了我们工人当家作主的命,也给了我们改变命运的劲!孩子们,这劲头,这精神,就像一颗种子,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放眼甬江之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穿越战火硝烟,历经百年沧桑,保存至今的和丰纱厂北厂房已成为和丰党群服务中心、城市记忆馆和宁波工业设计博物馆。

  和丰的“红色基因”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这里建起了全省首个文创党建综合体、打造了“红星和丰”党建品牌,并先后获评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国企党建阵地示范点等。

  它静静地矗立着,诉说着过去,也连接着未来。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尹幸芷 通讯员刘毅赵亚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