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尺寸金刚石攻关突击队攻关现场。
“要找就找反映强烈的问题!”
4月28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一间会议室里,党委书记张家元抬起了头,目光坚定。
这天,该所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第一期,党委委员结合实际,谈认识、说打算。
“学习教育要结合实际,党员领导干部要将调研作为深入科研一线的契机,结合职工、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体推进学查改工作,真正把党建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张家元说。
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对于引领保障抢占科技制高点、赋能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宁波材料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通过深化服务国家需求、赋能产业发展“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构建“引领方向、聚合力量、引育人才、优化生态”的党建工作体系,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科研攻关链上,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在技术突破点上,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研究机构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春华秋实二十余载,砥砺前行谱就新篇。
引育人才——
围绕“打造全球新材料领域人才高地”目标,形成了“全球通”“事业通”“心气通”的引育用留人才体系。目前全所员工960多人,其中,在所工作院士9人、杰青6人,在学研究生超过2000人,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攻坚创新——
承担科研项目7500余项,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2万篇,材料科学全球排名前1‰,累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46项,入选90多家用户的合格供方名录,实现48款关键产品供货。
赋能产业——
申请专利7700件、授权4100件,专利授权量连续10年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十,成果转化率位居中国科学院前十。与1500余家国内企业、250余个国际机构合作,转化重大成果96项。
“党建工作做好了就是生产力,做深了就是创新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就能激发出巨大能量,有效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该所党委负责人深有感触。
A
党建引领方向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面向2030年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研究机构’暨研究所高质量发展整体规划报告。”
去年4月20日,在宁波材料所建所2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一份厚重的发展报告,让全所上下、院士专家倍感振奋。
当天,宁波材料所成立第二届战略咨询委员会,并召开面向2030年战略规划研讨会,材料及相关领域的近20位院士专家,中国科学院机关、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以及宁波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出席。
参与决策、推动发展、监督保障。
宁波材料所紧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要求,大力推进深层次、系统性的增量改革,完成面向2030年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研究机构的规划编制,确立“三步走”战略蓝图,为长远发展锚定方向。
目标引领方向,行动决定未来。

该所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闫阿儒(中)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方向布局聚焦化——
选定海洋关键材料与应用技术、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特种高分子与复合材料三大主攻方向,结合“材料+制造”“材料+能源”“材料+医工”等特色亮点,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建成全国及省部级以上各类平台45个。
选题机制精准化——
实施《服务国家战略行动计划》,面向航天、航空、航发、中船等战略用户单位,以及华为、招商局工业集团、中远海运等龙头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带队开展“双十调研”,排摸“真需求”。
组织模式攻关化——
推行“小核心、大协作”组织模式,构建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跨区域组建“大兵团”联合攻关团队,有力支撑国家高水平安全和重要战略需求。
“做到‘身在、心在、精力在’,全力以赴推动产出‘三性’成果。”该所以历次主题教育为契机,系统构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创新”全链条。
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抢占科技制高点。
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今年初成功获批,实现宁波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建成启用,推动科教融合;前沿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全力推进基础研究;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国家磁性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获批运行,提升平台能级;建设前湾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园区,补强应用验证短板。

宁波材料所镇海园区航拍图。
B
党建聚合力量
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堡垒、问需求、促攻关。
近年来,宁波材料所以党组织建设赋能科研协同攻关,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冲锋”的组织体系,锻造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
建立党委委员“四联系”机制——
联系支部强堡垒,每名党委委员分工联系两三个党支部;指导支部工作,全覆盖宣贯抢占科技制高点、作风纪律建设等;联系任务促攻关,党委委员分工联系推进变革性激光制造、生物基聚酯等重大任务取得突破;联系骨干强引领,建立科研骨干“一对一”联系清单,近5年发展党员93人;联系统战汇合力,建立联系统战对象清单,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建立党支部“四融合”机制——
推进组织融合,以实验室为单元调整党组织设置,围绕三大主攻方向成立党总支;推进人员融合,93%的党支部书记由实验室主任担任,形成“双带头人”队伍,推动党建与科研“一岗双责”;推进机制融合,支委会与室务会同决策,凝练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清单56项,成功争取国家级项目30项;推进目标融合,开展“建强科研战斗堡垒”主题党日活动,打造“蓝海红帆”“磁力红线”等党建品牌。
“今天两会融合,议题是讨论围绕抢占磁性材料领域科技制高点开展应用需求调研的活动方案。”
6月初,该所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一场重要会议上,支委会与室务会融合,党总支委员和室务会成员悉数到场。
“建立融合机制,把支委会与室务会融在一起,共同商讨、共同决策,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闫阿儒说。
支委会与室务会同开模式,由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党总支率先践行,随后全所复制推广。融合机制使得党组织深度参与学科建设、重大任务保障等实验室重大事项决策,为科研发展筑牢组织根基。
党建“融”进去,科研“活”起来。“四联系”“四融合”等党建机制创新,赋能宁波材料所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发展、促进创新,推动该所勇担国家重大任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目前,宁波材料所累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4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6项,形成“党建促科研”的生动局面。

宁波材料所镇海园区航拍图。
C
党建引育人才
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高地
4月22日下午,迈出会议室大门,刚刚回国3个月的科研骨干周博士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对科研团队一项考核计分规则,我提出了疑问,担心这个制度可能影响跨团队合作积极性。”周博士说。
没想到,谈话一结束,该问题就被列入《新引进人才协同发展事项清单》,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两天后,该部门负责人就点对点联系到他,详细解释这一制度,采纳了相关建议,消除了担忧。
党委书记定期谈,党委委员及时谈,支部书记第一时间谈……宁波材料所实施新引进人才“三必谈”机制,让大家感受到政治引领和关心关怀,鼓足了科研人员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干劲。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宁波材料所深入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强国战略,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建立“重点人才培养库”“优秀人才跟踪库”,精心精准聚才育才,构建党管人才干部工作新格局,形成了“高端人才引领、青年才俊辈出”的创新梯队。
“每一年,党委委员都亲自带队,到全球各地现场招聘人才,不仅去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会议上寻找人才,而且预先联系好人才,再到人才所在的学校单位,面对面交流,心贴心引才。”该所党委委员、人力资源处处长孙清华说。
自2021年以来,围绕既服务国家战略又赋能产业发展,瞄准世界前沿,宁波材料所分别在特种和关键材料极端加工、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大尺寸高品质金刚石材料制备和海洋腐蚀等重要方向引进了6位领域内国际知名专家。同时,坚持创新能力和贡献导向,弱化论文、热点和资源导向,引进关键技术人才近10位。
目前,该所在所工作院士9人、海外引进人才近500人,120余人入选国家级人才,2020年获批浙江省首个“科技部海外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已成为国内新材料领域重要人才集聚高地之一。
该所还坚持科教产协同,培育材料科学人才。目前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学生4700余名,就业率达98%,留甬率31%,留浙率47%,以高质量人才培育服务国家和区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所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闫阿儒(中)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D
党建优化生态
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
2022年5月30日,宁波材料所博思会堂一次青年理论学习会上,一段薛群基院士的纪录片,让不少青年为之动容。
“看到薛院士接到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博士学位,直接回国的那一幕,毫不夸张地说,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该所青年员工耿楠说。
科技创新,需要精神支撑、榜样引领。
制作《薛群基:丹心报国春华秋实》科研专题片,开展“科技脊梁”系列电影展播10余场,邀请“两弹一星”元勋后代、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作专题报告10余场……
宁波材料所深入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以党建引领厚植创新文化,构建完善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
“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这是深海电机项目攻关突击队的宣言。
水下永磁推进电机作为船舶、航行器等设备的关键核心部件,在研发中面临诸多“拦路虎”——既要满足不同领域应用需求,更需攻克深海高压、强腐蚀等极端环境带来的技术难题。
项目攻坚期间,突击队队长张驰提前谋划多套方案,现场指挥力破技术难关;团队成员陈进华在爱人产后第三天,便匆匆返回测试现场;蒋哲、乔海、高云鹏等队员带病坚守,日夜奋战在试验一线。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这支突击队成功研发出任务要求的深海电机,为我国深海高性能推进系统战略需求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科研人员攀登科技高峰,冲锋在科研一线,机关党建的服务保障也必须跟到一线,做到服务到位、保障有力。”党政办公室主任金乐说。
该所通过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创新实施机关支部联系和服务科研党支部、攻关突击队的“双联系双服务”,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文化凝聚力。
——针对重点攻关任务,组建专项保障小分队,助力协调解决实验室搬迁、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场地等具体问题。
——组织党员走访科研党支部、攻关突击队等,了解问题及需求,组织相关部门研讨对策,优化改进制度流程。
——围绕政策宣贯,组建管理服务宣贯小分队,开展现场走访交流、答疑解惑,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
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生态,激发了科研人员争先创优、创新活力。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巾帼文明岗;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国际合作示范基地评估优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部海外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一个个中央表彰,一项项国家级荣誉,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正是该所践行“国之大者”,以党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印证。
撰文成良田黄莎莎宁波材料所供图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