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80后”党员志愿者:一枚党员徽章映照20年公益路
2025-07-01 07:12:5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苏藏远搀扶着干叔叔,陪他做康复训练。

  晨光熹微,苏藏远对着镜子习惯性地整理好衣襟,别上一枚党员徽章。亮身份,做表率——自200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至今,党员徽章便一直在她的工装衣襟上,映照着她用点滴善行铺就的漫长公益路。

  1

  少年时代的公益种子

  苏藏远出生在广西的一个小村庄,学生时代的她品学兼优。初中一年级时,学校组织结对帮扶,她来到一位孤寡奶奶的家中。那间低矮的房子,进门得低头,屋内昏暗无光,陈旧的家具和床铺蒙着灰尘,锅里的糊糊是老人的一餐又一餐。

  “奶奶无儿无女,看着特别心酸。”45岁的苏藏远至今还记得33年前的那一幕。从那之后,身为班长的她便和几位同学成了老人家里的常客,打扫卫生、带去米粮、用省下的压岁钱买糕点……过年时,同学们还“众筹”买了一条珍珠项链。奶奶戴上项链,笑得像个孩子。这份持续付出的善心,让苏藏远获评学校的“五星标兵”,登上讲台接受表彰时,胸前佩戴的大红花,是她公益之路最早的勋章。

  1998年,18岁的苏藏远选择用无偿献血作为送给自己的成人礼。“能帮人”这个朴素的信念,让她之后每一次伸出手臂都那么坚定。

  2002年,苏藏远来到宁波北仑,成家立业。现在她是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化验室的分析检验员,也是3个孩子的母亲。生活的担子重了,但那份源自少年时代、根植于内心的向善力量,从未消减。2005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胸前的党员徽章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要将这份善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2

  凝聚力量的“火种”

  佩戴上党员徽章的苏藏远,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名党员,可以成为凝聚力量的“火种”。

  2014年,一次与同事的偶然交谈,让她将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甘肃白银市平川区水文镇下堡小学。此后,这所仅有20多名学生的学校,一直牵动着她的心。彼时,作为大榭石化第十一党支部的组织委员,苏藏远发动了10余名党员“众筹”爱心款。课桌、书包、文具、衣服,连同特别定制的校服,跨越千山万水送抵孩子们手中。校服和书包上那个精心设计的爱心标识,是志愿者一针一线缝上去的。连续3年,每年定向捐助,这场跨越地域的爱心长跑,始于一名普通党员最本真的善意,更成于集体的力量。

  2018年6月,北仑大榭街道海文社区成立“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住在这个社区的苏藏远第一时间报名,成为16名“初创”者之一。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130人。

  “她工作很忙,家里还有3个孩子,但志愿服务从不缺席。”“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负责人王君亚对苏藏远的评价极高,更难得的是,一旦活动人手紧张,苏藏远总能“兜底”,每次都能把公司的同事带动起来。

  前年夏天,近1公里长的映山岙兴港路马路护栏需要擦拭,需要大量志愿者。王君亚记得那个场景:中午11点多,苏藏远喊来了四五十名同事,身着大榭石化蓝色志愿者马甲,浩浩荡荡走来,远远看去,像条流动的蓝色丝带。

  依托“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海文社区推进“爱心冰箱”项目已有4年。苏藏远每年都积极发动同事,将公司发放的清凉饮品捐赠出来。仅去年,她就发动五六十名职工,拉来近百箱饮品。

  3

  栀子花下的“女儿”

  公益之路,不仅有轰轰烈烈的集体行动,更有浸润人间温情的细腻守护。在“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最初结对的5位老人中,干叔叔的故事,让苏藏远刻骨铭心。

  初见干叔叔时,他63岁,因严重的脊柱问题无法平躺睡觉,双脚溃烂流脓,不能自主行走,精神萎靡。“第一次见到他,状态非常糟糕,头一直耷拉着,不爱说话。”提及已过世的干叔叔,苏藏远眼眶泛红。这位与她父亲同龄的老人,触动了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那几年,苏藏远时常与志愿者一起去探望干叔叔,大家凑钱给他买新衣,搀扶着他做康复训练。“干叔叔,你慢慢走过来!”从寸步难行到踉跄着走上一段,苏藏远张开手臂的呼唤,让干叔叔愿意像学步孩童般努力迈步。

  苏藏远曾送干叔叔一盆水培栀子花,为了能让他主动行走,特意将花瓶放得离床稍远一些。“你每天都要走过去浇水哦,我们约定让花一直开着好不好?”这个充满巧思的小约定,让干叔叔真的坚持下来,那盆栀子花盛开了好久。

  “如果你是我女儿就好了。”一次,干叔叔望着低头为自己剪指甲的苏藏远,动情地说。

  “那我就做你的女儿,现在不是陪着你吗?”这份回应,温暖了老人人生的最后几年。

  每个月到敬老院为老人理发,陪老人聊聊天;结对残疾人,提供日常照护和帮助;台风天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巡逻,转移人员;除夕夜包汤圆送给在岗劳动者……“我是党员,只要还戴着党员徽章,就要起带头示范作用。”苏藏远将党员徽章的光芒织进了自己公益路的每一步。那枚别在胸前的党员徽章,是这条路上最明亮的指引与最坚定的见证。

  记者陈烨

  通讯员徐芳妍裘露婷张斌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80后”党员志愿者:一枚党员徽章映照20年公益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7-01 07:12:59

苏藏远搀扶着干叔叔,陪他做康复训练。

  晨光熹微,苏藏远对着镜子习惯性地整理好衣襟,别上一枚党员徽章。亮身份,做表率——自200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至今,党员徽章便一直在她的工装衣襟上,映照着她用点滴善行铺就的漫长公益路。

  1

  少年时代的公益种子

  苏藏远出生在广西的一个小村庄,学生时代的她品学兼优。初中一年级时,学校组织结对帮扶,她来到一位孤寡奶奶的家中。那间低矮的房子,进门得低头,屋内昏暗无光,陈旧的家具和床铺蒙着灰尘,锅里的糊糊是老人的一餐又一餐。

  “奶奶无儿无女,看着特别心酸。”45岁的苏藏远至今还记得33年前的那一幕。从那之后,身为班长的她便和几位同学成了老人家里的常客,打扫卫生、带去米粮、用省下的压岁钱买糕点……过年时,同学们还“众筹”买了一条珍珠项链。奶奶戴上项链,笑得像个孩子。这份持续付出的善心,让苏藏远获评学校的“五星标兵”,登上讲台接受表彰时,胸前佩戴的大红花,是她公益之路最早的勋章。

  1998年,18岁的苏藏远选择用无偿献血作为送给自己的成人礼。“能帮人”这个朴素的信念,让她之后每一次伸出手臂都那么坚定。

  2002年,苏藏远来到宁波北仑,成家立业。现在她是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化验室的分析检验员,也是3个孩子的母亲。生活的担子重了,但那份源自少年时代、根植于内心的向善力量,从未消减。2005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胸前的党员徽章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要将这份善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2

  凝聚力量的“火种”

  佩戴上党员徽章的苏藏远,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名党员,可以成为凝聚力量的“火种”。

  2014年,一次与同事的偶然交谈,让她将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甘肃白银市平川区水文镇下堡小学。此后,这所仅有20多名学生的学校,一直牵动着她的心。彼时,作为大榭石化第十一党支部的组织委员,苏藏远发动了10余名党员“众筹”爱心款。课桌、书包、文具、衣服,连同特别定制的校服,跨越千山万水送抵孩子们手中。校服和书包上那个精心设计的爱心标识,是志愿者一针一线缝上去的。连续3年,每年定向捐助,这场跨越地域的爱心长跑,始于一名普通党员最本真的善意,更成于集体的力量。

  2018年6月,北仑大榭街道海文社区成立“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住在这个社区的苏藏远第一时间报名,成为16名“初创”者之一。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130人。

  “她工作很忙,家里还有3个孩子,但志愿服务从不缺席。”“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负责人王君亚对苏藏远的评价极高,更难得的是,一旦活动人手紧张,苏藏远总能“兜底”,每次都能把公司的同事带动起来。

  前年夏天,近1公里长的映山岙兴港路马路护栏需要擦拭,需要大量志愿者。王君亚记得那个场景:中午11点多,苏藏远喊来了四五十名同事,身着大榭石化蓝色志愿者马甲,浩浩荡荡走来,远远看去,像条流动的蓝色丝带。

  依托“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海文社区推进“爱心冰箱”项目已有4年。苏藏远每年都积极发动同事,将公司发放的清凉饮品捐赠出来。仅去年,她就发动五六十名职工,拉来近百箱饮品。

  3

  栀子花下的“女儿”

  公益之路,不仅有轰轰烈烈的集体行动,更有浸润人间温情的细腻守护。在“呼啦圈志愿邦”服务队最初结对的5位老人中,干叔叔的故事,让苏藏远刻骨铭心。

  初见干叔叔时,他63岁,因严重的脊柱问题无法平躺睡觉,双脚溃烂流脓,不能自主行走,精神萎靡。“第一次见到他,状态非常糟糕,头一直耷拉着,不爱说话。”提及已过世的干叔叔,苏藏远眼眶泛红。这位与她父亲同龄的老人,触动了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那几年,苏藏远时常与志愿者一起去探望干叔叔,大家凑钱给他买新衣,搀扶着他做康复训练。“干叔叔,你慢慢走过来!”从寸步难行到踉跄着走上一段,苏藏远张开手臂的呼唤,让干叔叔愿意像学步孩童般努力迈步。

  苏藏远曾送干叔叔一盆水培栀子花,为了能让他主动行走,特意将花瓶放得离床稍远一些。“你每天都要走过去浇水哦,我们约定让花一直开着好不好?”这个充满巧思的小约定,让干叔叔真的坚持下来,那盆栀子花盛开了好久。

  “如果你是我女儿就好了。”一次,干叔叔望着低头为自己剪指甲的苏藏远,动情地说。

  “那我就做你的女儿,现在不是陪着你吗?”这份回应,温暖了老人人生的最后几年。

  每个月到敬老院为老人理发,陪老人聊聊天;结对残疾人,提供日常照护和帮助;台风天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巡逻,转移人员;除夕夜包汤圆送给在岗劳动者……“我是党员,只要还戴着党员徽章,就要起带头示范作用。”苏藏远将党员徽章的光芒织进了自己公益路的每一步。那枚别在胸前的党员徽章,是这条路上最明亮的指引与最坚定的见证。

  记者陈烨

  通讯员徐芳妍裘露婷张斌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