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宁波本地音乐创作者表现踊跃
2025-08-11 19:5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宁波群文活动。资料图

  甬派客户端记者 廖惠兰

  “看到征曲消息时,我们立刻发动了各区(县、市)文化馆的音乐创作干部和市音协的会员,大家几乎是‘一呼百应’。”宁波市文化馆范翱鹰老师的话语中,满是对本地群文创作者热情的肯定。

  她介绍,在为《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这场全球音乐人的创作盛会上,宁波本地音乐创作者表现踊跃,因“桃花”主题凝聚起同样的创作热忱。

  群文力量总动员,掀起跨年龄层的创作热潮

  “目前已经有十余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年龄层的群文音乐干部交出了作品。”范翱鹰说,其中既有刚刚踏入音乐领域的年轻新秀,也有深耕群文工作多年的资深前辈,还有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年龄的跨度,让创作充满了多元碰撞的可能。

  刚考入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00后”汤马森,是本次投稿中年纪最小的创作者。

  作为宁波市文化馆员工的后代,汤马森从小就受到音乐氛围的熏陶,对音乐有着敏锐感知。即便还是刚结束高考的学生,接到创作任务后他毫不懈怠,用两天时间完成了作品。

  “孩子对音乐有股冲劲,看到邬大为老师的词,就想试着用‘00后’的理解表达出来。”范翱鹰说,这份属于年轻人的敏捷与灵动,让作品洋溢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罗石梁

  而在“新生力量”中,宁波市文化馆刚入职的员工罗石梁,则以“第一个交稿”的速度,展现了群文新人的积极态度。

  “罗石梁是我们新招的专业干部,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既有学院派的专业功底,更怀揣着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鲜感。”范翱鹰介绍。

  与年轻力量的“快节奏”形成呼应的,是资深群文工作者的“稳扎稳打”。

  来自慈溪市文化馆的张峰老师,作为入职30余年的“老群文”,交出的作品尽显岁月沉淀的醇厚情感。

  “张老师是我们群文系统的‘老兵’,做事向来认真,从他身上能看到老一辈群文工作者对创作的热情与执着。”范翱鹰说。

  此外,赵人辉、王俭、陈星羽、陆雨、李凌瀚、吴申璇、赵洁、潘静汝等多位群文音乐干部也纷纷加入创作阵营,他们在工作间隙进行谱曲,用实际行动为本次创作征集助力。

  “年龄不同,创作的理念与手段不同,表达的方式自然各异,但核心都是对‘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一主题的共鸣。”范翱鹰认为,这种多元性恰恰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也正是这种“老中青”结合的创作梯队,让宁波群文系统的投稿作品既有传承的厚重,又有创新的活力。

  一老一少“桃花对话”,传承中绽放新意

  “第一次读到邬老的词,我就被打动了。”罗石梁说,为了精准捕捉词中意境,他特意查阅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与《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创作背景,“希望用最贴切的旋律,贴合邬老的心境和歌词的意境。”

  作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罗石梁在创作中巧妙地埋下了“传承的伏笔”。他保留了经典作品的部分旋律音高框架,却通过节奏的重新设计,让新作既与经典保持着“血缘联系”,又展现出独特的个性。

罗石梁的编曲作品

  罗石梁是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民族室内乐作品《竹石》获得第二届“华音杯”作曲比赛一等奖,扬琴独奏《双松》在中国扬琴高端论坛“乐海飞翔”展演中斩获独奏组金奖,多部室内乐作品摘得毕加·舒伯特国际音乐比赛金奖、世界大师音乐公开赛金奖及德彪西国际音乐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此外,他的不少作品已在长沙音乐厅、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专业舞台上演,展现了深厚的创作实力。

两首歌的旋律对比

  “我希望这首曲子能有‘姐姐’的元素,但要‘有影不见形’。”罗石梁说,整首曲子以南方特有的委婉、抒情风格呈现,旋律线条平稳舒展,塑造出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仿佛一位老兵在轻声诉说回乡的心境。

  与年轻创作者的朝气蓬勃不同,慈溪市文化馆表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张峰,则更多体现了对经典的传承与对生活的感悟。

  张峰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此次为《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他精心打磨每一个音符。

张峰

  “作为一名群文音乐人,能够为邬老的心愿助力,我感到无比荣幸。”张峰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火遍大江南北时,年轻的他正作为吉他手,在乡镇文化站组织的演出队中担任伴奏。“我们的文化站长金星初老师被称为‘慈溪蒋大为’,这首歌是他的保留曲目。”

  更让他对“桃花”主题深有感触的,是一段军旅生涯的记忆。

  “编曲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张峰说,自己也曾有一段军旅生涯,在部队服役时,这首歌也成为他思念家乡的情感寄托。

张峰与战友合影。采访对象供图

  在创作思路上,张峰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这首歌词的特点,确定了以男声独唱的形式,塑造一个保家卫国的战士形象,通过深情、优美的旋律,表达战士对故乡的思念、热爱和眷恋之情。

  在旋律设计上,他采用了ABC三段体的音乐曲式结构,A段主歌以叙述为主,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桃花盛开的村庄、富饶的果乡等家乡美景;B段过渡段则通过节奏的加快和旋律的上扬,将情绪逐步向前推进,为副歌的高潮部分蓄势;C段副歌部分,他运用激昂有力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节奏,将战士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尽情抒发出来,使整首歌曲达到情感的巅峰。

张峰编曲的作品

  “希望听众一听到熟悉的旋律,就能进入到‘桃花歌’的氛围之中。”张峰特意在歌曲前奏融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经典旋律,并在副歌部分再次重现,强化歌曲的记忆点。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宁波本地音乐创作者表现踊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11 19:54:00

宁波群文活动。资料图

  甬派客户端记者 廖惠兰

  “看到征曲消息时,我们立刻发动了各区(县、市)文化馆的音乐创作干部和市音协的会员,大家几乎是‘一呼百应’。”宁波市文化馆范翱鹰老师的话语中,满是对本地群文创作者热情的肯定。

  她介绍,在为《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这场全球音乐人的创作盛会上,宁波本地音乐创作者表现踊跃,因“桃花”主题凝聚起同样的创作热忱。

  群文力量总动员,掀起跨年龄层的创作热潮

  “目前已经有十余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年龄层的群文音乐干部交出了作品。”范翱鹰说,其中既有刚刚踏入音乐领域的年轻新秀,也有深耕群文工作多年的资深前辈,还有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年龄的跨度,让创作充满了多元碰撞的可能。

  刚考入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00后”汤马森,是本次投稿中年纪最小的创作者。

  作为宁波市文化馆员工的后代,汤马森从小就受到音乐氛围的熏陶,对音乐有着敏锐感知。即便还是刚结束高考的学生,接到创作任务后他毫不懈怠,用两天时间完成了作品。

  “孩子对音乐有股冲劲,看到邬大为老师的词,就想试着用‘00后’的理解表达出来。”范翱鹰说,这份属于年轻人的敏捷与灵动,让作品洋溢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罗石梁

  而在“新生力量”中,宁波市文化馆刚入职的员工罗石梁,则以“第一个交稿”的速度,展现了群文新人的积极态度。

  “罗石梁是我们新招的专业干部,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既有学院派的专业功底,更怀揣着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鲜感。”范翱鹰介绍。

  与年轻力量的“快节奏”形成呼应的,是资深群文工作者的“稳扎稳打”。

  来自慈溪市文化馆的张峰老师,作为入职30余年的“老群文”,交出的作品尽显岁月沉淀的醇厚情感。

  “张老师是我们群文系统的‘老兵’,做事向来认真,从他身上能看到老一辈群文工作者对创作的热情与执着。”范翱鹰说。

  此外,赵人辉、王俭、陈星羽、陆雨、李凌瀚、吴申璇、赵洁、潘静汝等多位群文音乐干部也纷纷加入创作阵营,他们在工作间隙进行谱曲,用实际行动为本次创作征集助力。

  “年龄不同,创作的理念与手段不同,表达的方式自然各异,但核心都是对‘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一主题的共鸣。”范翱鹰认为,这种多元性恰恰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也正是这种“老中青”结合的创作梯队,让宁波群文系统的投稿作品既有传承的厚重,又有创新的活力。

  一老一少“桃花对话”,传承中绽放新意

  “第一次读到邬老的词,我就被打动了。”罗石梁说,为了精准捕捉词中意境,他特意查阅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与《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创作背景,“希望用最贴切的旋律,贴合邬老的心境和歌词的意境。”

  作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罗石梁在创作中巧妙地埋下了“传承的伏笔”。他保留了经典作品的部分旋律音高框架,却通过节奏的重新设计,让新作既与经典保持着“血缘联系”,又展现出独特的个性。

罗石梁的编曲作品

  罗石梁是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民族室内乐作品《竹石》获得第二届“华音杯”作曲比赛一等奖,扬琴独奏《双松》在中国扬琴高端论坛“乐海飞翔”展演中斩获独奏组金奖,多部室内乐作品摘得毕加·舒伯特国际音乐比赛金奖、世界大师音乐公开赛金奖及德彪西国际音乐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此外,他的不少作品已在长沙音乐厅、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专业舞台上演,展现了深厚的创作实力。

两首歌的旋律对比

  “我希望这首曲子能有‘姐姐’的元素,但要‘有影不见形’。”罗石梁说,整首曲子以南方特有的委婉、抒情风格呈现,旋律线条平稳舒展,塑造出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仿佛一位老兵在轻声诉说回乡的心境。

  与年轻创作者的朝气蓬勃不同,慈溪市文化馆表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张峰,则更多体现了对经典的传承与对生活的感悟。

  张峰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此次为《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他精心打磨每一个音符。

张峰

  “作为一名群文音乐人,能够为邬老的心愿助力,我感到无比荣幸。”张峰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火遍大江南北时,年轻的他正作为吉他手,在乡镇文化站组织的演出队中担任伴奏。“我们的文化站长金星初老师被称为‘慈溪蒋大为’,这首歌是他的保留曲目。”

  更让他对“桃花”主题深有感触的,是一段军旅生涯的记忆。

  “编曲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张峰说,自己也曾有一段军旅生涯,在部队服役时,这首歌也成为他思念家乡的情感寄托。

张峰与战友合影。采访对象供图

  在创作思路上,张峰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这首歌词的特点,确定了以男声独唱的形式,塑造一个保家卫国的战士形象,通过深情、优美的旋律,表达战士对故乡的思念、热爱和眷恋之情。

  在旋律设计上,他采用了ABC三段体的音乐曲式结构,A段主歌以叙述为主,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桃花盛开的村庄、富饶的果乡等家乡美景;B段过渡段则通过节奏的加快和旋律的上扬,将情绪逐步向前推进,为副歌的高潮部分蓄势;C段副歌部分,他运用激昂有力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节奏,将战士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尽情抒发出来,使整首歌曲达到情感的巅峰。

张峰编曲的作品

  “希望听众一听到熟悉的旋律,就能进入到‘桃花歌’的氛围之中。”张峰特意在歌曲前奏融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经典旋律,并在副歌部分再次重现,强化歌曲的记忆点。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