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万建刚 樊莹
“罗妈妈,今晚你家小朋友有安排吗?我家孩子想邀请他一起吃晚饭,到时候还有几个小朋友一起,借着生日热闹一下。”
最近,陈女士收到一条邀约短信,是儿子同学的家长发来的,临时邀请儿子参加生日聚会。虽然对方说“不用带礼物”,陈女士却陷入两难:该赴约还是婉拒?不带礼物会不会失礼?
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听他们分享不同选择与考量。
家长的困惑
因生日宴推掉既定活动 算不算食言?
陈女士说,当天一家人原本计划参加一场义卖活动。收到新的邀请后,她询问了儿子的意见,最后儿子决定去参加同学的生日宴。看着孩子回来时满脸笑容,兴奋地讲着宴会上的温馨细节,陈女士也真切感受到孩子间那份纯粹又珍贵的友谊。
尽管如此,陈女士内心仍满是困惑。她告诉记者,之前一直教育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今却因为生日宴推掉了计划好的活动,这算不算食言?
此外,虽然对方家长一再强调,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礼物,但如果真没有带礼物,会不会被认为不礼貌?
最终,陈女士和儿子还是挑选了一些价格不高但小朋友会喜欢的礼物,她觉得这样既能减轻大家的负担,又能让孩子惊喜并有被重视的感觉。

短信截图。受访者供图
前往派
孩子关系好了
家长话题也多了
家长张先生是坚定的“前往派”。在他看来,同学聚会不仅能让孩子收获快乐,还能带来意外的成长。
“我家孩子小宇去年就参加过一次同学的临时生日聚会。”张先生回忆,那天傍晚他接到同学家长的电话,“当时小宇正趴在桌上拼乐高,一听要去给同学过生日,立马放下积木,催着我赶紧出门。”
聚会结束后,小宇的兴奋劲儿持续了好几天。
“他跟我们一遍遍地说当天的细节,比如谁带头唱生日歌、和同学玩‘成语接龙’赢了几次,从此就和那位同学成了很好的朋友。一场轻松的聚会,比说教更能帮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张先生说。
而且,这次聚会增进了家长间的交流。张先生在接小宇时,和那位同学家长多聊了几句,了解到对方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习惯上的一些好方法,比如用“番茄钟”帮孩子划分学习和休息时间。回家后,他和孩子尝试了一下,效果还真不错。
张先生认为:“临时邀请不是‘麻烦’,而是对方把你家孩子放在心上。这种没有‘刻意准备’的聚会,少了功利感,多了真诚。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感受快乐,家长也能借着机会交流育儿心得,这多好啊。”
同样支持前往的还有家长刘女士。她的女儿萌萌性格有些内向,之前在学校里不太敢主动和同学交流。但一场生日聚会,却让萌萌有了很大的改变。那次临时接到邀请时,刘女士还一度担心,孩子会不会和同学玩不到一起。可没想到,孩子回来后明确说“下次有这样的活动还想去”。
从那以后,萌萌和同学的交流明显多了起来,也更愿意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刘女士感慨道:“一场生日聚会,比我讲十句‘要勇敢’都管用。”
不去派
拒绝不是“不近人情”
而是对孩子负责
与“前往派”不同,李女士和陈先生更倾向于“拒绝临时邀约”,在他们看来,“不赴约”不是“不合群”,而是为了守护孩子的成长节奏。
“孩子的日常学习和活动是需要一定规划的,临时调整安排,可能会带来不便。”李女士以儿子小哲的经历举例,上周,小哲突然收到同学的临时活动邀请,而当晚他本来要上钢琴课。为了赴约,一家人只能推掉课程,导致之后好几天,小哲练琴都没了状态。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规划意识,离不开稳定的节奏,临时打乱安排,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很不利。”李女士补充道。
除了时间规划,准备礼物也是李女士看重的一点。她说:“参加生日聚会送礼物,在我看来是基本的社交礼仪。就算对方家长说不用特意准备,但要是临时赴约却空着手,我和孩子都会觉得不自在,也担心显得不够重视对方孩子的生日。可好好准备一份礼物,本来就需要时间。”
家长陈先生也有相同的看法。他的儿子正读小学高年级,学业压力渐增,时间安排也更为紧凑。“现在孩子的学习任务不轻,每天的时间都排得很满,临时的聚会邀请可能会打乱我们原本的计划。”在陈先生看来,“拒绝”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孩子的学习负责。
是否准备礼物?
家长的纠结与考量
即便决定赴约,“要不要带礼物”成了家长们面临的又一道“选择题”。
“就算是临时邀约,也该带份小礼物。”家长王女士表示,礼物并非“负担”,而是“教会孩子表达祝福”的好机会。
“有一回,女儿要去参加同学的临时生日聚会。我赶紧找出那同学之前提过想看的绘本,包装好让她带去。同学收到后特别开心,一直跟女儿说‘谢谢’,两人的关系也更亲近了。哪怕是临时准备的小礼物,也是在引导孩子学会感恩与分享,对他们的成长很有意义。”王女士分享道。
有人希望借礼物教会孩子“礼貌”,也有人更想守护孩子间“纯粹的友谊”。赵女士认为,“孩子之间的快乐很简单,不是靠礼物换来的。要是大家都不带礼物,反而能让孩子专注于‘和小伙伴一起玩’,而非纠结‘我送的礼物好不好’。”
无论“去”还是“不去”,无论“带礼物”还是“空手赴约”,家长们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对孩子成长的细致考量: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最适合自家孩子的答案。
专家说
关键在于平衡成长需求
宁波市名班主任、余姚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站首席导师李照君认为,孩子突然收到同学生日宴邀请,并非“去不去”的简单选择,本质是儿童社交场景与家庭教育理念的碰撞,核心在于平衡规则意识、社交能力与习惯养成,更是对家长“即时社交需求”与“长期习惯培养”决策能力的考验。
“前往派”家长关注社交对孩子情感联结、性格塑造的价值,尤其对内向孩子而言,轻松的聚会是社交实践的契机。“不去派”家长则更重视时间规划与规则意识,担心临时变动破坏孩子的秩序感,也顾虑礼仪细节是否周全。两类选择的背后,是不同家庭对“孩子成长核心需求”的认知差异,到底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该看重什么。
李照君建议,家长做选择前可采用“双向沟通+弹性调整”的方式,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再和孩子一起评估原计划的重要性。若原计划可顺延,则可以赴约;若原计划无法更改,就引导孩子礼貌说明原因,比如“我很想去,但已经有别的安排了,下次你提前约我呀”,这样既守护了规则,也不会伤害与同学的友谊。
至于家长困惑的“送不送礼”问题,关键取决于聚会目的。生日、节日等有纪念意义的场合,准备手工制品、绘本等轻便小礼物,能让孩子在准备过程中理解“祝福的传递”,同时避免过度物质化。而日常玩伴的临时邀约,则无需刻意送礼,简单的问候与真诚的互动,更能体现社交的本质。
从教育规律来看,聚会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社交能力,而稳定的生活节奏也利于培养责任感与专注力。二者无需非此即彼,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平衡点,才是最佳选择。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