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市“五老”工作室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获悉,目前全市已建成“五老”工作室713个,覆盖宣讲、专业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等领域,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服务成效逐步显现。
“五老”是指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人员。近年来,我市通过建好用好“五老”工作室,扎实做好青少年教育引导与关爱服务,积极搭建“五老”老有所为的舞台和平台,推动“五老”工作室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基地阵地等基层落地生根,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运行有效的服务矩阵。
各地创新实践亮点纷呈。鄞州区打造“专精特”特色工作室45个,慈溪市在361个村(社区)建立“五老”工作站,宁海县“裘大姐”工作室助力乡村振兴,象山县开展海岛红苗培育项目“踏浪”送教,宁波大学“五老”导师团队为青年师生提供学业指导……这些实践展现“银发力量”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据悉,我市将按照有固定场所、有明显标识、有工作队伍、有活动规划、有服务内容、有制度规范的“六有”标准,持续推进“五老”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同时立足扩大服务点范围、强化薄弱项、服务新领域,推动在全市各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服务青少年的活动阵地、大中小学校、企业、产业园区等建立“五老”工作室,努力实现全市“五老”工作室“量”的有效覆盖、“制”的规范健全和“效”的整体跃升,聚力形成“一室一特色”“一室一品牌”的良好发展局面。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王佳 通讯员邓琦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