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赛结束后的虞婷。本文图片均来自组委会
甬派客户端记者 龚旭琪 陈驰
广东汕尾红海湾,风高浪急。全运会竞技项目宁波首金,在这片风浪中诞生。
10月2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十五运)帆船项目比赛在广东汕尾结束部分项目的较量,宁波运动员虞婷和搭档兰景铖在混合诺卡拉17级比赛中夺得金牌,另一名宁波选手王晶搭档王兰心获得混合470级铜牌。
2分之差的白热化竞争
比赛中,兰景铖/虞婷和广东组合麦汇聪/陈琳琳之间的竞争全程白热化,几乎每轮都充满变数。
虞婷说,每轮比赛都令人印象深刻,她和搭档的成绩落差很大,“有时前一轮还在领先位置,下一轮就掉到后面,有时在一轮比赛中就能从末尾追到榜首。”
最后一轮开赛前,双方积分相同。“当时就因为我们多拿了一个第1名,才暂时排在榜首,这种微弱优势其实让双方都有压力。”虞婷说。

虞婷在比赛间隙。
时间来到10月29日,最后一轮,所有参赛组合一字排开。
亮旗,大家争先恐后地出发。
在起航阶段,兰景铖/虞婷和麦汇聪/陈琳琳就展开激烈的“卡位战”,前者成功压制住对方位置。
不过,在一次转向操作中,兰景铖/虞婷出现失误,直接被对手反超。虞婷说,“在迎风段,对手一度领先近百米,当时心里有些着急,但知道不能慌,还有机会。”
转机出现在绕4号浮标的环节。“对手选了左边的标,我们果断选了右边,就是这个临场决定,让我们成功反超。”做出关键决策前,这对浙江组合仅有两三秒的思考时间。
“全靠我和搭档即时沟通,他负责发指令,我全力配合。”虞婷说,问清方向后就立刻行动,没有丝毫犹豫。
最终,兰景铖/虞婷以2分优势夺冠。

虞婷(右二)赛后庆祝胜利。
金牌的背后,是虞婷和浙江帆船帆板队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每天7点开始早操,结束后吃早饭,8点半开始海上训练,一直到11点才能上岸。午饭后短暂休息,下午1点半到5点又是海上训练时间。
“有时候晚上7点还要加练一小时体能,一天下来浑身都累,但没人偷懒。”虞婷说。
回顾这段夺冠经历,虞婷认为,训练和技术之外,决定胜负的是心态。“我告诉自己,只要没冲过终点线,就还有翻盘的可能,落后时绝对不能急。”

兰景铖/虞婷(船号317)在比赛中。
曾距离奥运一步之遥
2011年,读初一的虞婷进入宁波市水上(游泳)运动学校,开始接触帆船帆板。最初她的训练项目是帆板,后来因身体原因转项到混合470级帆船项目。
仅仅练习两个月后,虞婷就和搭档一起参加比赛。
天公不作美,遇到超级大的风,虞婷一下午都在重复翻船、游泳这两个动作,“那段经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船有点恐怖。”
后来队内开展新项目,虞婷又转到诺卡拉17级。

兰景铖/虞婷(左)在比赛中。
2016年里约奥运会,诺卡拉17级第一次亮相奥运赛场,这是奥运会帆船项目首次采用男女混合的方式进行比赛。诺卡拉17级是奥运会上唯一的双体船级别,由一名男运动员和一名女运动员共同操控。
作为双人合作的项目,虞婷和搭档兰景铖分工明确。
虞婷介绍,“兰景铖是舵手,在船尾掌控方向,负责转向和技战术规划;我主要负责观察对手动态和风力变化,把这些信息清晰地告诉他,帮他腾出更多思考空间。”

兰景铖/虞婷(右)在比赛中。
两人的搭档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前几年搭档过半年,后来拆过队,直到今年年初才重新组队。”
彼此之间默契的培养也没有捷径,只能依靠长年累月的训练。有时候比赛时遇到分歧,虞婷会给搭档提建议,但是最终决定权在兰景铖手中。
“一旦做完决定,我会全力配合,这是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结果。”虞婷说。
去年,亚洲帆船锦标赛暨亚洲洲际2024巴黎奥运会资格赛在泰国进行。一直到最后一轮的进行过程中,虞婷和另一名搭档都处在头名位置。然而,他们却错过了最后一个浮标,这导致两人最后一轮的成绩被取消。

比赛瞬间。
“距离奥运会仅一步之遥。”虞婷平静地谈起那次挫折,“当时确实缓不过来,但等下一场比赛开始,就要逼着自己重新振作。”
如今,全运会征程结束,虞婷来不及享受夺冠的喜悦,马上要投入新的备战。今年12月,她将前往海南海口参加全国冠军赛。她笑着说,“比赛一场接一场,根本停不下来。”
“短期目标是打好下一场比赛。长远来看,就是争取站上更高的领奖台。希望能一步步冲击国际赛场,为宁波、为中国争光。”她说。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