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小水电站的蝶变:从“星星之火”到“绿色引擎”
2025-11-25 06:38:31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西溪水库电站下游堰坝。(通讯员供图)

  在皎口水库电站,中央控制室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这座已连续安全运行6000天的小水电站,创造了超过16年无安全事故运行的纪录。

  据统计,皎口水库电站已累计完成上网电量15036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同时,电站累计下泄生态流量1440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下游河道生态用水。

  “安全运行6000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电站负责人说。

  皎口水库电站的转型,是宁波小水电站绿色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点亮山乡的“星星之火”到驱动发展的“绿色引擎”,宁波小水电站走出了一条安全为基、生态优先、绿色赋能、共富惠民的转型之路,完成了从“发电为主”到“电、水、景”多元共赢的美丽蝶变。

  转型破局:

  从“粗放式开发”到安全、生态“双优先”

  宁波地处浙东丘陵,溪流纵横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水能资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水电站建设热潮席卷四明大地。“村村点火”的场景,让小水电站成为偏远山区的“光明使者”。高峰时期,全市小水电站有170余座,总装机容量超1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然而,粗放式发展也埋下了隐患。注重发电效益,导致生态流量泄放不足;设备老化、运维不规范等问题,产生安全风险。

  安全是小水电站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我市锚定“安全+生态”“绿色+长效”两个目标,推动小水电站向多元价值协同转变,全市171座小水电站完成清理整改。其中,84座小水电站完成安全检测与评估,3座小水电站获评部级绿色示范水电站。

  对于需要退出的小水电站,也并非“一退了之”,而是因地制宜推动转型发展,“退而有为”。一度闲置的奉化栖霞坑水电站的发电房被改造成田园共富餐厅,侧面连着酒吧和咖啡馆,独特的设计使其成为村里最亮眼的建筑;四明湖水库电站则转型为灌区节水科普教育基地。目前,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全部完成电站标准化评比。

  “我们与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签订了框架协议,联合起草加强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宁波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将彻底改变过去小水电站“重开发、轻管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智慧赋能:

  小水电站装上“智慧大脑”

  直供电、太阳能板、监测设施……在宁海县红岩岭小水电站,随着一批生态流量泄放设备的安装,电站实现了生态流量的实时监测。

  这几年,我市按照集雨面积、下游河道生态需求等科学制定泄放定额,并分批实施监测设备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水电站现场流量小难以测量、现场流量状况复杂不便直接测量等问题。

  目前,全市123座有泄放任务的小水电站,实现了生态流量实时监测全覆盖。生态流量泄放及时率、完整率、达标率持续稳定在98.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日均下泄流量达39.44万立方米,有效修复流域脱水段生态环境,溪流重现“活水”生机。

  在此基础上,同步升级设备安全监测模块,通过数据预警及时排查老化部件、运维漏洞,筑牢小水电站安全运行防线。

  截至目前,我市投入小水电站生态流量设施改造的资金超千万元,每一分投入都化作生态提升与民生改善的成果。

  惠民共富:

  涓涓绿电流进百姓生活

  小水电站的绿色转型,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共富纽带”。

  通过“收益反哺、岗位带动、模式创新”,让村民共享小水电站带来的红利,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共建美丽乡村。奉化晦溪小水电站通过技术改造,年发电量提升35%以上,新增收益投入村庄民生工程。

  小水电站还催生了运维管理、生态管护、旅游服务等岗位。周公宅水库下游的下岩、车山、红溪3座小水电站直接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让群众既能守护家乡山水,又能获得稳定收入。

  市水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探索小水电站与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让绿色能源惠及更多百姓。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张小飞 陈飒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小水电站的蝶变:从“星星之火”到“绿色引擎”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1-25 06:38:31

西溪水库电站下游堰坝。(通讯员供图)

  在皎口水库电站,中央控制室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这座已连续安全运行6000天的小水电站,创造了超过16年无安全事故运行的纪录。

  据统计,皎口水库电站已累计完成上网电量15036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同时,电站累计下泄生态流量1440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下游河道生态用水。

  “安全运行6000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电站负责人说。

  皎口水库电站的转型,是宁波小水电站绿色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点亮山乡的“星星之火”到驱动发展的“绿色引擎”,宁波小水电站走出了一条安全为基、生态优先、绿色赋能、共富惠民的转型之路,完成了从“发电为主”到“电、水、景”多元共赢的美丽蝶变。

  转型破局:

  从“粗放式开发”到安全、生态“双优先”

  宁波地处浙东丘陵,溪流纵横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水能资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水电站建设热潮席卷四明大地。“村村点火”的场景,让小水电站成为偏远山区的“光明使者”。高峰时期,全市小水电站有170余座,总装机容量超1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2.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然而,粗放式发展也埋下了隐患。注重发电效益,导致生态流量泄放不足;设备老化、运维不规范等问题,产生安全风险。

  安全是小水电站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我市锚定“安全+生态”“绿色+长效”两个目标,推动小水电站向多元价值协同转变,全市171座小水电站完成清理整改。其中,84座小水电站完成安全检测与评估,3座小水电站获评部级绿色示范水电站。

  对于需要退出的小水电站,也并非“一退了之”,而是因地制宜推动转型发展,“退而有为”。一度闲置的奉化栖霞坑水电站的发电房被改造成田园共富餐厅,侧面连着酒吧和咖啡馆,独特的设计使其成为村里最亮眼的建筑;四明湖水库电站则转型为灌区节水科普教育基地。目前,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全部完成电站标准化评比。

  “我们与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签订了框架协议,联合起草加强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宁波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将彻底改变过去小水电站“重开发、轻管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智慧赋能:

  小水电站装上“智慧大脑”

  直供电、太阳能板、监测设施……在宁海县红岩岭小水电站,随着一批生态流量泄放设备的安装,电站实现了生态流量的实时监测。

  这几年,我市按照集雨面积、下游河道生态需求等科学制定泄放定额,并分批实施监测设备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水电站现场流量小难以测量、现场流量状况复杂不便直接测量等问题。

  目前,全市123座有泄放任务的小水电站,实现了生态流量实时监测全覆盖。生态流量泄放及时率、完整率、达标率持续稳定在98.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日均下泄流量达39.44万立方米,有效修复流域脱水段生态环境,溪流重现“活水”生机。

  在此基础上,同步升级设备安全监测模块,通过数据预警及时排查老化部件、运维漏洞,筑牢小水电站安全运行防线。

  截至目前,我市投入小水电站生态流量设施改造的资金超千万元,每一分投入都化作生态提升与民生改善的成果。

  惠民共富:

  涓涓绿电流进百姓生活

  小水电站的绿色转型,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共富纽带”。

  通过“收益反哺、岗位带动、模式创新”,让村民共享小水电站带来的红利,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共建美丽乡村。奉化晦溪小水电站通过技术改造,年发电量提升35%以上,新增收益投入村庄民生工程。

  小水电站还催生了运维管理、生态管护、旅游服务等岗位。周公宅水库下游的下岩、车山、红溪3座小水电站直接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让群众既能守护家乡山水,又能获得稳定收入。

  市水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探索小水电站与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让绿色能源惠及更多百姓。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张小飞 陈飒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