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图片新闻 正文

甬剧 天下第一团,风雨六十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1月22日 07:24   【 】 【打印
0

 

  第二幕:文化娱乐多元化,传统戏门庭冷落

  上世纪90年代,文化娱乐业大发展。卡拉OK、电影大片、电视剧等各种娱乐方式大量涌现,人们选择文化娱乐的余地更多了,生活节奏加快,观众分流,传统戏曲进入了低谷。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甬剧团也不能幸免。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甬剧团捉襟见肘,不得不排演一些儿童剧来弥补收入不足。

  但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甬剧团仍然坚持排演甬剧,还坚守着这门艺术。而杭剧、湖剧等其他剧种都渐渐消失。

  在宁波甬剧团从事过演员、导演、编剧、作曲、美工、化妆等的演职人员至少有数百人,而一辈子为甬剧事业的发展、繁荣而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也有近百人。

  汪莉珍、李微是一对“甬剧夫妻”。汪莉珍是演员、导演,她的丈夫李微是著名的甬剧作曲,为甬剧作曲百余部,是继贺显民之后,对甬剧音乐唱腔进行探究的较有影响的开拓者。

  上世纪60年代初,曹定英、杨柳汀从宁波戏曲学校甬剧班毕业,进入“甬剧青年队”,1966年至1978年被迫改唱越剧。1978年重新回归甬剧之后,他俩在几十部甬剧演出中担任主角,如《半把剪刀》、《雷雨》、《天要落雨娘要嫁》等,成为甬剧舞台上的“黄金搭档”,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王利棠来自“甬剧世家”,从爷爷开始一家四代从事甬剧。他从小跟着父亲———甬剧第一代演员、甬剧团第一任团长王文斌看戏,耳濡目染,领悟很快。他以扮演老生见长,表演风趣,韵味十足。他的弟弟也进了甬剧团的乐队拉二胡。儿子王红刚,是甬剧第五代演员,目前是甬剧团的导演。

  第三幕:弱女子勇挑大梁,地方戏再现转机

  2000年,生性娴静的王锦文接受市文化局的任命,担任宁波市甬剧团团长。

  彼时的甬剧团,由于受到大环境影响,日子过得相当窘迫,可谓举步维艰。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毕业的王锦文,面临着不少的机会,然而,她还是选择了甬剧,并下决心为了甬剧“背水一战”:不忍心甬剧断送在自己这一代手里,从此成为老宁波的记忆!

  上任伊始,她告诉所有团员:要对甬剧有信心。她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年年底,剧团没钱发年终奖,王锦文等4位领导班子成员,自掏腰包7万元借给剧团,为职工发奖金。尽管每人到手的钱只有七八百元,但这一举动让大伙儿感到温暖,心甘情愿地为了甬剧事业安守清贫的生活。

  人心凝聚了,王锦文开始把重点放在开拓甬剧演出市场上。那时,她身为剧团团长又是主要演员,经常坐公交车下农村去跑场次。有时,白天才苦口婆心地拉了业务回来,晚上还得赶演出。

  有一年冬天,剧团要到一个山村演《半把剪刀》。主角王锦文生病了,医生叮嘱她无论如何不能外出受风寒。但这可是好不容易才谈成的一场演出呀!最后,她翻山越岭抱病去了……

  剧团要发展,必须在剧目上开拓创新。王锦文一边到处奔忙,一边抓剧目抓演出。《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等传统优秀节目要保持,但决不能光吃老本。儿童剧也是个市场,她主演的《桑兰》,每天三四场演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还在新一代观众群中烙下了甬剧的印记。

  “地方戏剧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路子,必须加速完成转型,使其从城镇文化转向都市文化,使地方戏剧植根于现代都市,植根于都市的知识阶层。只有这样,地方戏剧才有发展的基础,才会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才会真正成为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这是她的内心独白。

  编辑: 陈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