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幕:一台《典妻》创辉煌,“非遗”有望代代传
王锦文多么希望能创作出一部既能留住老观众,又能吸引新观众,并且能在艺术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好戏,一台能振兴甬剧的大戏!
题材很快被选定,这就是宁海籍作家柔石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这是反映旧时代浙东农村荒诞的“借腹生子”故事,是赤裸裸的人性交易!王锦文断定,美丽而哀愁的“妻”肯定能打动观众!
被她对甬剧艺术的执着与梦想所感动,上海著名编剧罗怀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曹其敬、舞美设计周本义、灯光设计邢辛、音乐设计汝金山、服装设计孙耀生、形体设计孙大西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戏剧艺术家纷纷加盟甬剧团。
“甬剧这个小剧种从来没有请到这么多全国一流的专家,我要为我们这个团、这个剧种争一口气。”王锦文说。
2002年,甬剧《典妻》正式亮相,成为当年戏曲舞台上最受关注的剧目之一。专家感叹,小剧种出了大作品!
《典妻》囊括了全国各类戏剧的所有奖项: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学术最高奖“戏曲学会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浙江省“鲁迅艺术奖”……
《典妻》的大幕拉开———潺潺的溪水和湿湿的青石板,青砖黑瓦的深宅大院和浙东农村的风土人情,浓郁的地域色彩,唯美的舞台追求。这样的舞台设计在甬剧史上前所未有。
在昆剧界,《十五贯》有“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之说,而对甬剧来说,《典妻》也有着相似的意义。
《典妻》在艺术上有了创新。唱腔设计戴纬在保留纯正的甬剧唱腔外,又根据剧情的需要对唱腔进行创新,在表演手段上更融入了以往传统甬剧所没有的舞蹈肢体语言等艺术手段。王锦文饰演的被“典”之“妻”除了有旧时代山村妇女的悲剧命运,更闪现出一个普通女子的生命尊严和光芒。
《典妻》因此成了甬剧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并被认为是地方剧种走向都市化和现代化的成功范例。
“立足本土,接续传统,借助现代意识和现代形式全方位创新。围绕‘妻’的被‘典’来展示生命的尊严与金钱的搏斗,完成了‘天下第一团’甬剧剧种的重新定位和艺术的升级换代,使地方戏具备了时代精神、现代品格和都市气质,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当年的《解放日报》对《典妻》的评论。
《典妻》之后,人们终于开始重新关注起甬剧,演出的机会开始增多,演员们也不再需要靠演儿童剧谋生。
《典妻》之后,甬剧团原团长、剧作家王信厚改编了瑞典剧作家迪伦马特的经典名剧《老妇还乡》,剧中的背景改在了中国的民国时期,名为《风雨祠堂》。之后,剧团又成功尝试把倪萍主演的电影《美丽的大脚》搬上舞台,改名为《美丽老师》,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现代戏。
后来的《宁波大哥》,则将甬剧的影响扩大到北方。《宁波大哥》的主创人员到人物原型生活过的七台河市体验生活,主演王锦文为了演出“东北味”,特地到七台河市,与人物原型、李信国的妻子孙辅清同吃同住一天。主演沃幸康曾为戏减肥,为不耽误上台演出,嗓子哑了就打激素。剧组在东北演出时,全体男演职人员还下矿井体验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甬剧团的演员已经历了八代传承,代表人物有:第一代的徐凤仙、贺显民、金玉兰、徐秋霞、王文斌等;第二代的汪莉萍、汪莉珍、黄再生、余盛春等;第三代的曹定英、杨柳汀等;第四代的沃幸康、杨佳玲等;第五代的王锦文、虞杰等;第六代的严耀忠、陈雪君等;第七代的孙丹、郑健等,第八代的张欣溢、苏醒……
2008年,宁波甬剧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甬剧就是保存宁波的人文历史,保存人类的某种生存方式、风俗和情感。”王锦文激动地说:“这会让我的同事和未来的甬剧团团员,坚定自己从事甬剧事业的信心!”
近期,宁波甬剧团正在筹备排演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争取明年赴美国文化交流。
宁波甬剧团的路必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