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解释函数[att_varchar_clob(sub_title2,)]时出现错误:[获得资源文件名失败:未找到指定文件fun_sys_v6/att_varchar_clob.txt]!

江东寻访历史遗迹聆听海商故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11-24 07:07:00  稿源: 东南商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寻访历史遗迹聆听海商故事

宁波自五代起就有海关的萌芽,至清朝,设立海关,当时称浙海常总关,原址在江东木行路(今江东北路)。图为1763年建造的浙海常总关远景。

宁波,数千年的港口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大海给予了这个城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品格,更是赋予宁波这块土地独特的精神魅力。

回眸千年,“海”与“商”二字已深深镌刻入甬城这座城市的灵魂。作为宁波核心城区的江东,“海商”汇聚,诸多历史文化遗产静默地诉说着其中的演变。

11月22日,2013宁波海商文化周在江东举行,让我们诉说悠长的海商历史,寻访历史遗迹,聆听海商故事,感受海商文化之魅力。

历史

千年回眸

话说唐长庆元年(821年),宁波子城始建。823年,明州刺史应彪建造了一座横跨奉化江的浮桥,该桥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东津浮桥”、“灵桥”等,即现在灵桥的前身。明州州治迁建于三江口后,江东成为浙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外围,直接接受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辐射。

明州城在三江口的建立,有力带动了江东的发展。有关史料已出现了关于江东地区的历史记载,唐大中十二年(858年),一个叫任景求的官员舍宅为寺,名为“东津禅院”。此寺几经更名,演变为现在的七塔寺。

海河互通

更令人惊叹的是,摊开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版图,你会发现在数以百计的城市当中,唯独宁波同时具备这双重的城市身份。特殊的地域位置,造就宁波这座位于东海之滨的城市,既具有海港城市的恢宏气势,同时也具备运河城市的繁忙节奏。

通过翻检历史文献,可知作为宁波核心城区的江东,辖区内运河文化遗产丰富,类型众多,河道绵长,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与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海联运,铸就宁波这座历史名城的传奇。历史长河慢慢流淌着,在南宋时期,江东已完成市镇的雏形,宋代明州造船业跃居全国首位,而江东亦拥有了大型造船厂。明代时,江东地区沿江一带市镇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密集的街巷,形成了固定的集市。而至清代时浙海常关的设立,确立了江东的航运中心地位。

海商的再次蜕变,却也恰逢中国的百年屈辱岁月,在此期间宁波港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整个海洋商业活动发生全面转型,也因此有力地推动了江东地区的发展。江东地区出现了电灯、电话、汽车和钱庄。三江口东侧逐渐形成了新型市镇,“江东新河路、百丈路纵横相系,市肆如栉”。

1936年,单孔钢梁结构的灵桥建成,从唐代开始使用的木浮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开启了一个江东发展的新时代。

如今,在江东大地上,留下诸多海商历史印记,让我们寻访其中最为经典的海商历史遗存,溯源海商历史。

印记:

庆安会馆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庆安会馆,是当时南北舶商办公议事的场所,也是海上行船的人们向妈祖祈求平安归来的天后宫所在,见证了昔日宁波港与海外各国海陆贸易的辉煌。庆安会馆的建立象征着江东海商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是宁波作为一个近代国际港口商贸城市的标志。如今,庆安会馆已列入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名录。

浙海常关遗址

1684年,清政府颁布“展海领”,准许出海贸易,并在全国设立了四个海关,其中浙海关设在宁波城内,在江东的包家道头旁边设立了查验商船的大关,俗称税关,即浙海常关,隔江呼应海曙区块。常海关的设立,确立了江东的航运中心地位,成为宁波海洋贸易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现状

传承雄起

海商在传承中发展,经历了曲折而又漫长的道路。在逆境中突破,在困境中发展,不言败,不退却,这是历经了千年发展的海商精神的写照。挖掘海商文化,是为了再塑造城市品格。传承海商品质是源于现实理性的选择,弘扬海商精神,是展望和开拓未来的需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江东从1978年建区,成为宁波市老三区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经新兴科技工贸区、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再到现代化核心城区“三级跳远”式的跨越发展,谱写了“破茧化蝶”的亮丽篇章。

如今,“服务强区、创新强区,品位都市、品质生活”,成为江东人的行动纲领;合力打造精致精美、繁荣繁华、宜居宜业的品位都市,成为江东人的共同追求。

未来的江东,将向世人铺展一幅宁波现代化核心城区的壮丽画卷。

“海商”老故事

江东仿佛一杯陈年佳酿,在这美酒之中流淌的是一个个有关海商的鲜活故事。

故事一:

从百丈路起步的商业巨子

———王宽诚与江东的那一份情缘

王宽诚的声名如雷贯耳,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宽诚学生意的起步是在江东,他最早的经商本领,就是在江东这块土地上练就的。

王宽诚早年随做生意的父亲在江苏靖江生活过一段时间。1923年,回到故乡的王宽诚,被父亲送到位于江东哑巷的永丰贸易行当学徒,是年15岁。永丰贸易行主要是做生猪生意的,王宽诚三年的学徒生涯里什么杂活都要干,第一年什么也没有学到,第二年开始站柜台,天天开门关门,到第三年师父才教他如何鉴别银元的真假和成色。尽管学生意是很清苦的,但王宽诚细心留意师父和师兄的生意之道,苦练经营商务的基本功,在百丈路这个商业舞台学到了很多东西,成为他走上人生道路的第一站。

1925年练习生期满,算是出师了,因有经商才干,被破格提拔为永丰贸易行的出纳主任,他试着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该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1932年王宽诚25岁,在百丈路商界得到初步锻炼的他,出任江东太丰面粉厂采购主任,并在这个企业一展才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波江东的这块土地,真是孕育商界人才的沃土。王宽诚从15岁到30岁,从江东百丈路哑巷永丰贸易号的学徒,到东胜街太丰面粉厂的采购部主任,再到泥堰头维大面粉号的经理,用15年时间,练就了生意场上的一身本领。

故事二:

“三支半烟囱”第一支

———和丰纱厂的故事

提起和丰纱厂,宁波人没有不知道的。迄今为止,在宁波的近代纺织工业史上,和丰纱厂是唯一一个百年老字号,是宁波纺织工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烬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这是旧时人们用来形容宁波民族工业薄弱景况的民谣,民谣中的三支半烟囱的第一支就是和丰纱厂,可见,和丰纱厂历史地位的举足轻重。

和丰纱厂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厂址设在三江口下游约1500米处的甬江东岸冰厂跟。创始人是宁波赫赫有名的“财神爷”戴瑞卿,戴的祖辈曾经是经营“北号”的航商巨头,戴家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戴瑞卿原本是通久源纱厂的大股东,因与严家发生利益冲突,不肯屈服于严家,于是有了另起炉灶创办自己纱厂的念头。他的想法恰与宁波招商局总办顾元琛不谋而合。顾元琛当时正在竭力提倡“抵制外溢之利,供给内地之用,以养地方食力之民”的主张,因此,对戴瑞卿筹建新纱厂一事大加支持。两人联手,招集周熊甫、郑岳生等463户为股东,集资银元60万元,创办了和丰纱厂,时全名为“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戴瑞卿是最大的股东,理所当然地被推为总经理。

和丰纱厂实力雄厚,设备齐全,又地处甬江入海口要道,海上进出交通方便,厂内各交通要道都设有小铁轨,直接通向江边码头。1907年,正式试车投产后就迎得开门红,所产棉纱质量匀称,色泽洁白,堪与日本纱“兰鱼”牌相媲美,畅销各地。

一百年来,经过数代和丰人的努力奋斗,凭借位临甬江入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纱厂铸就了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它不仅是旧时宁波工业经济的象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宁波纺织工业的一个标杆。

记者 李 臻/文 

编辑: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