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入海口
甬江入海口与宁波口岸的故事
编号413的铜版画《甬江入海口》描绘了甬江口波涛起伏、船只往来的情形。根据考证,画上的情景为鸦片战争之后,各国商船在甬江入海口航行。
甬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被誉为宁波的“母亲河”。甬江是浙东运河入海前的最后一段河道,历史上曾在漕粮海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曾沟通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船只曾两次停泊在这里。
在一份西方文献资料中,记载着“从舟山起锚,行驶12英里,到达著名的通商口岸宁波”的文字。19世纪中叶,英国人到达宁波时,发现丘陵平原之中有66条运河,连通了大浃江,整个宁波的土地都能得到充分灌溉,交通又非常方便。
明亮的天空,适宜的气候,各种各样的大树……鸦片战争时英军参战军官宾汉说宁波的风景,是他在中国见过的最漂亮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麦金托什在从舟山到宁波的航行中,也赞美道:“这一段航路上的风景,无法形容出多么优美动人。”
在19世纪,英国人看见的宁波街道比广州的宽,宁波港停泊的船只比广州的漂亮。特别是那些和日本贸易的船只,非常豪华。不过,刻板的英国人也发现,宁波公共建筑简陋平庸,数量很少。大城市常见的书院、戏楼、茶馆、园林、庙宇等,在这里极为少见。他们惊讶地发现,有一座三百年历史的浮桥架在大浃江上,已经老朽。一座砖塔,成为城市唯一值得骄傲的建筑。英国人评价说,“多年来,宁波市民完全沉浸在生意中,把艺术生活全然放弃了。”
18世纪早期的时候,英国人曾经获准在宁波贸易,他们在这里购进丝绸、茶叶、瓷器和漆器,售出英国的毛纺织品和五金制品。后来,中国政府取消了英国商人的特权,将他们逐回广州和澳门。“回到宁波”,是19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难以忘怀的情结。英国人对宁波寄予希望,他们认为“在帝国自由通商的口岸中,宁波或许会成为最大的外贸港。”
1793年7月,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从广州航行至宁波,当地官员前来拜访,表示民众愿意和英国通商的愿望。官员们带来了一个能说英语的翻译,他是几十年前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做过生意的宁波商人。商人说出了“菲次林”和“贝文’的名字,使团一查,果然是公司驻宁波和舟山的代理人。官员们说,当初停止和英国人的贸易,并不是宁波的责任,广州海关的官员想垄断对外贸易,抢走了宁波的生意。
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的林赛,为打开对华贸易的困境,他乘坐“阿美士德号”曾经三次在中国沿海城市调查,寻找良港。林赛在宁波很受欢迎,人们愿意和英国人打招呼,因为曾经在中英贸易中赚到过钱,“这里的老百姓都急于和‘大英国人’重建友好关系,而英国人仍然被官府称为‘黑鬼’(英国商人从东印度公司带来很多印度籍帮手,印度南方人肤色较黑,故称)、‘红毛’(早期来华的北欧商人有褐色头发者,后常指英国人)。”
宁波就是这样一个很实际的城市。人们不理会对外国人的文化歧视,只要能做生意,无分中外。这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宁波人在对外经商中能够先行一步的原因。
上海开埠早期的“三十六通事”(36个登记注册的外贸翻译,上海最早的买办)中,除了远道而来的澳门、广州人,就是临近的宁波人。宁波商人后来能够在上海脱颖而出,在“十里洋场”上和具有悠久外贸经验的广东商人、占据地利优势的江苏商人竞争,除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原因外,实在还有比较深远的历史渊源。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