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铜版画里看十九世纪的老宁波风情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7-23 11:42:38   稿源: 镇海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宁波万顷棉田

宁波万顷棉田背后的历史

编号为434的铜版画《宁波万顷棉田》描绘了农人在绿油油一片农作物田中劳作的情形。远处有个傍山的小城,城中竖立着一座塔,民居隐约可见,画面的背景是连绵的棉田和山丘。

这幅画作背后讲述了宁波棉田的一段历史。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明清棉花种植和棉布纺织的主要地区。长江流域的棉布出口到日本、印度和东南亚,欧洲商人称为“南京”。“南京”的成品布都印成蓝色,又称为“南京蓝”。欧洲商人一直在寻找“南京蓝”的故乡。他们被限制在广州贸易,最大限度能进入的中国最北方城市就是宁波。商人们无法进入松江府了解“万户机织,衣被天下”的胜景,只好退而求其次观察宁波规模较小的纺织业。

直到18、19世纪,宁波才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但种植面积比长江和华北平原小得多。宁波的地势是东、西、南三面临山,北面是杭州湾,中间是一片平原。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从不同方向穿越宁波城。面向平原的南部土地比较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而北部平原靠海湾,多沙土,含盐碱,适宜种植棉花。整个宁波平原上,杭州湾边的镇海、余姚是棉花的主要产地。

近代通商口岸中,宁波和上海是一对竞争对手。宁波处中国沿海的中部,原是明清以来传统的对外贸易城市,而上海本是江南地区的二三流的县城。到了清朝康雍乾等年代以后,宁波面临来自上海的竞争。

早在18世纪,上海的棉花种植就超过了宁波,棉布业执全国之牛耳。所谓“南京蓝”棉布,主要产自松江府。同时,乾隆年以后漕运转为海运,清朝从南方调拨的粮食、物资都从上海起运,上海又代替宁波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运输和贸易港口。渐渐地,许多福建、广东商人也都在经营南北货。大豆、稻米、木材、海鲜等,都转移到上海经营。这样,上海就超越宁波,宁波变成了一个在上海阴影下的城市。

西方商人曾经寄大希望于宁波,指望这个老牌的通商城市成为“北方的广州”。但是,“五口通商”以后,上海异军突起。宁波在种植、贸易、航运和产业方面,都无法和上海竞争。上海本地的土布棉纺织业,在与洋布的不断竞争中,引进欧洲技术,发展成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偏居一隅的地理格局,使得宁波无法与上海竞争。

除了地理局限,宁波口岸的夭折也有人为原因。开埠初年,宁波和上海执行了不同的政策。上海开辟了专供外国人居住的“租界”,而宁波却指定了一个可以让外国人居住的特别区域,商人和侨民没有市政管理权。这满足了传教士和中国人打成一片的想法,却难以让商人满意。最终,商人在优渥的条件吸引下都跑去上海,留下了传教士们。

公元1855年,宁波22个说英语的人中,包括14名传教士(英国4人,美国10人),3名领事馆人员,商人只有5个。资金、人才和企业外流至上海,后来连传教士也陆续搬到上海开设教堂、学校、报馆、出版社。

宁波,终于成为在华西方人的旧梦。(记者陈饰 通讯员李琦)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