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桥曾是水陆交通要道
还是明朝抗倭的战场
横石桥,到底是座怎样的石桥?
对于这座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宝庆《四明志》中:“横石桥,县东十二里,隶手界乡”。
横石桥,宋时属万龄手界乡。据宁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乾道四明图经》考证,淳化元年,万龄乡分为万龄老界乡和万龄手界乡。其中,万龄手界乡辖赤城里及张村、邓桥村(今下应、潘火、仇毕一带),北隔中塘河,与万龄老界乡相望。
嘉靖《敬止录》中,对横石桥地理位置的作用进行了说明:“东抵官塘路,西达横溪路”。旧时,人们出行以舟车为主,横石桥独具自然便利,水陆路交通俱全,成了宁波东南的门户。
459年前的一天,这里还曾发生过一段抗击倭寇的故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有倭寇93人,自象山钱仓、白沙湾入奉化裘村,经横溪金峨窜入横石桥附近,在村中烧杀抢掠。宁波百户叶绅闻讯率身旁少量士兵前去狙击,血战至附近七里垫桥,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为纪念叶绅的抗倭功绩,当地民众在七里垫桥西侧府主庙内,塑造叶绅神像进行祭拜。
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人称 “文章太守”的明代诗人——张琦,写了这样一首诗:地觉秋来瘦,舟宜雨外晴。野桥将浦树,扶得夕阳横。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横石桥》,描绘的是桥和周围的景致。
之后,历经晚明、清代, 横石桥的水陆路交通优势更加突出:岸上的一马平川,是驰往官塘、横溪两路官道的节点;桥下的中塘、前塘两河,作为城市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连接着宁波四通八达的水系,伴随着舟船,通向城厢的东西两翼。
现在,这座横亘于城郊河道中的宋桥,在城市扩张的喧嚣和包围之中,难得有船只经过,更没有一条可以直达桥侧的道路连接。赵先生说,发现这座桥后,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公布的任何级别文保单位或文保点中,都没有“横石桥”这个名字。
目前,他已经向文保部门进行了反映。昨天,江东文保部门回应,将会进行调查,已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记者 邹洪珊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