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新食货记 | 樟村浙贝:留住浙贝母的根与魂
2022-05-22 15:0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千百年来,宁波人民凭借东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生态环境,在与大自然的互动实践中,通过勤劳与智慧,培育创造了众多享誉四海的名优特产。

   民以食为天。中国宁波网推出“新食货记”第二季,深入挖掘更多地方特色农品和产品的发展、创新、保护等创富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宁波密码。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通讯员 刘宵盈

  进入海曙区章水镇樟溪村,沿着一条弯弯绕绕的水泥路一路向前,在经过一块写有“浙贝故里”大字的牌坊后,突然变得通透开阔:一块被群山包裹的百亩多贝母地呈现眼前。阳光下,一垄垄齐刷刷黄绿相间叶杆随风轻颤,闪耀出金灿灿的光芒,那是泥土里成熟的贝母发出的丰收信号。

  五月,正是浙贝母收获季。就见田间地头,三三两两的农户头戴遮阳帽,就着一把小板凳蹲坐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停挥动手中的小锄头,将一颗颗浙贝母从泥中挖出。

  “这里是我们打造的‘浙贝故里’项目核心区域。”海曙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一位80后“农创客”,向记者描绘了他重振浙贝母品牌的“路线图”:“我们在这里培育优质品种,自已种植也向周边农户推广。同时,通过数字赋能,健全浙贝母的质量标准、检测检验和追溯体系,打造全国第一家可追溯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

  作为土生土长、祖辈父辈都种植贝母的樟村人,邵将炜对浙贝母有着天生的深厚情感,“章水镇凭借先天优势,自清康熙年间便人工种植浙贝母,至今已有300多年。”在他看来,对当地老百姓而言,浙贝母不仅是人人知晓的一味清热化痰良药,更是养活了几代人的致富产业,深植于心底的文化基因。

  但是,年轻的邵将炜一开始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家电生意。他坦言,国内农业格局调整,海曙浙贝母“一统天下”的盛况已成过去。而且,海曙的贝母种植还面临土地和种质资源退化、生产零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内忧外患下,浙贝母收购价低迷,贝农辛辛苦苦一年却赚不到什么钱,农户种植积极性受挫。”

  直到2012年,为整治药品行业内中药材硫磺熏蒸的“潜规则”,杭州将中药材二氧化硫最高残留量定为60ppm(mg/kg),开始试点关于中药材禁止使用硫磺熏蒸。他敏锐意识到:国家或将很快全面禁用传统的硫磺熏蒸工艺!

  “家乡依旧种植浙贝母的,几乎都是与老父亲年龄相仿的那代人,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应对新规,只有干着急的份。”想到这里,邵将炜的心揪了起来,但同时一个新的念头随之冒出:“变革孕育机遇,或许这也是一次提振家乡贝母产业的机会。”

  2013年,拿定主意后的邵将炜回到宁波,决心用科技与品牌的力量,重新擦亮樟村贝母“金字招牌”,让辛劳了一辈子,仍坚守在田间地头的老贝农“劳有所得”,共同富裕。

  他一方面投入资金,通过与专业院校加强科研合作,攻克浙贝母无硫加工难题;一方面,在调研土壤、水质状况,研究浙贝的品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杂交选育上展开不懈努力。

  2016年,邵将炜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和省中药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繁育出“浙贝3号”种子,使原本一株长2果的浙贝母,提升到了一株长2至4个果。该创新品种获得2019-2021浙江省农业厅主推品种,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然而邵将炜不满足于此:“了解了西湖龙井茶市场运作后,我觉得‘樟村浙贝’品牌效应还远未被充分挖掘。”他告诉记者,西湖龙井道地茶叶,核心产地茶叶年产量每年控制在50吨左右。可就这50吨,售价高达16000元一公斤,而且还拉动周边地区的茶叶售价到2000元一公斤。“如果没有品牌溢出效应,周边茶叶或许200元一公斤都卖不上。”

  与“西湖龙井”四字“含金量”比,邵将炜认为“樟村浙贝”毫不逊色:2005年,“樟村浙贝”被认定为“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2013年“樟村浙贝”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所以,我最终决定在浙贝母最早、最道地产区章溪村,打造一个‘樟村浙贝’核心产区,产量可以不用大,但一定是品质最优、最让人放心的公认原地产。”

  2020年,“浙贝故里”项目应运而生。邵将炜说,未来,除了继续开展优质种质培育,他还将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户土地流转,通过统一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贝母产品质量、降低种植成本,打造出药效最好的浙贝母生产基地。

  新闻链接:

  新食货记 | 余姚榨菜:一棵菜头的变与不变

  新食货记 | 岔路黑猪:吃上一周 其他猪肉不要吃了

  新食货记 | “鄞州雪菜” 清欢尽处是乡愁

  新食货记|“象山红美人” 橘生南国韵芳华

  新食货记|“奉化雷笋”名气大 商标还能“当钱用”

  新食货记 | 54岁放弃企业做桃农 只为那点念想

  新食货记|象山白鹅:蓬岛珍味惠田农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新食货记 | 樟村浙贝:留住浙贝母的根与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5-22 15:05:00

  宁网编前语

  千百年来,宁波人民凭借东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生态环境,在与大自然的互动实践中,通过勤劳与智慧,培育创造了众多享誉四海的名优特产。

   民以食为天。中国宁波网推出“新食货记”第二季,深入挖掘更多地方特色农品和产品的发展、创新、保护等创富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宁波密码。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通讯员 刘宵盈

  进入海曙区章水镇樟溪村,沿着一条弯弯绕绕的水泥路一路向前,在经过一块写有“浙贝故里”大字的牌坊后,突然变得通透开阔:一块被群山包裹的百亩多贝母地呈现眼前。阳光下,一垄垄齐刷刷黄绿相间叶杆随风轻颤,闪耀出金灿灿的光芒,那是泥土里成熟的贝母发出的丰收信号。

  五月,正是浙贝母收获季。就见田间地头,三三两两的农户头戴遮阳帽,就着一把小板凳蹲坐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停挥动手中的小锄头,将一颗颗浙贝母从泥中挖出。

  “这里是我们打造的‘浙贝故里’项目核心区域。”海曙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一位80后“农创客”,向记者描绘了他重振浙贝母品牌的“路线图”:“我们在这里培育优质品种,自已种植也向周边农户推广。同时,通过数字赋能,健全浙贝母的质量标准、检测检验和追溯体系,打造全国第一家可追溯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

  作为土生土长、祖辈父辈都种植贝母的樟村人,邵将炜对浙贝母有着天生的深厚情感,“章水镇凭借先天优势,自清康熙年间便人工种植浙贝母,至今已有300多年。”在他看来,对当地老百姓而言,浙贝母不仅是人人知晓的一味清热化痰良药,更是养活了几代人的致富产业,深植于心底的文化基因。

  但是,年轻的邵将炜一开始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家电生意。他坦言,国内农业格局调整,海曙浙贝母“一统天下”的盛况已成过去。而且,海曙的贝母种植还面临土地和种质资源退化、生产零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内忧外患下,浙贝母收购价低迷,贝农辛辛苦苦一年却赚不到什么钱,农户种植积极性受挫。”

  直到2012年,为整治药品行业内中药材硫磺熏蒸的“潜规则”,杭州将中药材二氧化硫最高残留量定为60ppm(mg/kg),开始试点关于中药材禁止使用硫磺熏蒸。他敏锐意识到:国家或将很快全面禁用传统的硫磺熏蒸工艺!

  “家乡依旧种植浙贝母的,几乎都是与老父亲年龄相仿的那代人,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应对新规,只有干着急的份。”想到这里,邵将炜的心揪了起来,但同时一个新的念头随之冒出:“变革孕育机遇,或许这也是一次提振家乡贝母产业的机会。”

  2013年,拿定主意后的邵将炜回到宁波,决心用科技与品牌的力量,重新擦亮樟村贝母“金字招牌”,让辛劳了一辈子,仍坚守在田间地头的老贝农“劳有所得”,共同富裕。

  他一方面投入资金,通过与专业院校加强科研合作,攻克浙贝母无硫加工难题;一方面,在调研土壤、水质状况,研究浙贝的品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杂交选育上展开不懈努力。

  2016年,邵将炜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和省中药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繁育出“浙贝3号”种子,使原本一株长2果的浙贝母,提升到了一株长2至4个果。该创新品种获得2019-2021浙江省农业厅主推品种,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然而邵将炜不满足于此:“了解了西湖龙井茶市场运作后,我觉得‘樟村浙贝’品牌效应还远未被充分挖掘。”他告诉记者,西湖龙井道地茶叶,核心产地茶叶年产量每年控制在50吨左右。可就这50吨,售价高达16000元一公斤,而且还拉动周边地区的茶叶售价到2000元一公斤。“如果没有品牌溢出效应,周边茶叶或许200元一公斤都卖不上。”

  与“西湖龙井”四字“含金量”比,邵将炜认为“樟村浙贝”毫不逊色:2005年,“樟村浙贝”被认定为“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2013年“樟村浙贝”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所以,我最终决定在浙贝母最早、最道地产区章溪村,打造一个‘樟村浙贝’核心产区,产量可以不用大,但一定是品质最优、最让人放心的公认原地产。”

  2020年,“浙贝故里”项目应运而生。邵将炜说,未来,除了继续开展优质种质培育,他还将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户土地流转,通过统一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贝母产品质量、降低种植成本,打造出药效最好的浙贝母生产基地。

  新闻链接:

  新食货记 | 余姚榨菜:一棵菜头的变与不变

  新食货记 | 岔路黑猪:吃上一周 其他猪肉不要吃了

  新食货记 | “鄞州雪菜” 清欢尽处是乡愁

  新食货记|“象山红美人” 橘生南国韵芳华

  新食货记|“奉化雷笋”名气大 商标还能“当钱用”

  新食货记 | 54岁放弃企业做桃农 只为那点念想

  新食货记|象山白鹅:蓬岛珍味惠田农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