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千百年来,宁波人民凭借东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生态环境,在与大自然的互动实践中,通过勤劳与智慧,培育创造了众多享誉四海的名优特产。
民以食为天。中国宁波网推出“新食货记”第二季,深入挖掘更多地方特色农品和产品的发展、创新、保护等创富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宁波密码。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越郡志》中记载: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颗大核细其色紫。不用说,这里指的就是宁波人再也熟悉不过的余慈地区杨梅了。
作为中国杨梅之乡、荸荠种杨梅原产地,余姚杨梅个大、色艳、汁多、味重,自古名噪海内外,赢得“余姚杨梅甲天下”的美誉。
第一口鲜,总是可贵的。
进入五月,宁波人便开始对那口鲜甜翘首以盼。但此时却鲜见本地杨梅,高端消费市场,正悄悄地被外地杨梅蚕食。
7000年前就有原种,2000年前开始人工栽培,还有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认证”品牌加持,赚足先发优势的“余姚杨梅”为何踪迹难觅?
带着疑问,日前,记者走进余姚市三七市镇唐李张村——荸荠种杨梅的主产地之一一探究竟。
见到村支书张赟时,他正与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杨梅首席专家汪国云、村干部等一起,讨论着今年杨梅的外包装。从印在冷鲜拎袋上的“7000、余姚杨梅溯源定点、唐李张”等元素,以及定制的金色杨梅盒,不难看出,张赟有着浓浓乡情,以及将家乡杨梅推向高端市场的急切心情。
“再过几天,二十四五号吧,我的大棚杨梅可以摘第一批了。”张赟说。
张赟生于1985年,曾经是海军陆战队战士,退伍后又将海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部队经历磨炼了张赟好胜不服输的个性,当看到家乡杨梅产业日渐式微,他作出人生又一重大决定:要带头尝试大棚杨梅种植,让老杨梅树住进“阳光房”提升附加值。
2020年底,张赟担任唐李张村书记一职。上任同时,他的40亩杨梅大棚搭建也随即启动。“当时余姚市、三七市镇两级政府正大力推广大棚杨梅,但每亩近十万元的大棚造价投入让果农们持续观望,所以我先‘吃螃蟹’。”
“树体细菌性病害等,都是靠风雨中传播的,显然大棚中的杨梅树可以长得更健康;而且,大棚内环境稳定,温湿度可控,可以使杨梅出产期提前15到20天,相当于使杨梅鲜果上市寿命延长了一倍!”汪国云是我市大棚杨梅技术的主要推广者,他告诉记者,外地杨梅“抢跑”成功,大量采用大棚技术也是关键点。
张赟的杨梅大棚,干净、暖和。就见一棵棵经过矮化的杨梅树,普遍在一人多高。每棵树四周竖着又高又粗的钢管,牢牢地撑起整个棚面;杨梅爱喝水,树周滴灌设施环绕,树身还挂有温湿度计,时刻提醒棚内温度、湿度控制。
“两年里,我跑了很多地方学习杨梅大棚栽培技术,去年5月,我在抖音开通‘杨梅村书记’号,专门用来记录和交流大棚杨梅种植管理,希望用我的示范给大家投资大棚带去信心和经验。”张赟说。
记者注意到,“杨梅村书记”5月20日的一段小视频,记录了已经硕果累累的杨梅树,“杨梅已经有了漂亮的紫红色,但还缺点‘灵魂’:口感没上来。”张赟在屏幕里介绍。
怎么样的余姚杨梅才称得上有“灵魂”?汪国云给出了“灵魂”答案:有故事、有内涵。
“杨梅树栽种历史久,杨梅老树就多,老树的整个果面都是比较均允的,便于采摘,就像人一样,他变得更稳重更富有内涵。”在他看来,消费者品尝一个地方的杨梅,既追求鲜也讲究一个情,比如了解这个地方的乡土风情,比如认同这个地方来大自然的活力与美。
“当然,还有我们传统‘荸荠种’杨梅的天然美味。”大棚里,汪国云随手摘下一颗尚未成熟的杨梅放在手心,做起了“广告”,“余姚杨梅,果肉细嫩,汁水多又甜。成熟的杨梅会变紫黑,带着亮晶,闻起来有香味,而且它的肉刺是圆钝的,放在舌头里柔柔丝滑,跟巧克力差不多,跟张赟定制的杨梅盒是绝配。”他生动的比喻,顿时把大家都逗乐了。
最近天气凉爽,户外杨梅依旧果色青青。有村民忍不住问张赟投资大棚多久可以收回成本?“我投了200多万,估计今年就可以回本了,你可以先少量地盖起来试试。”张赟说,他愿意无条件提供技术支持。“大棚杨梅产量高、品质稳定,根本不愁卖。”他表示,目前整个余姚的大棚杨梅总共才300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新闻链接: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