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是第18个国际社工日,今年的主题是“美好生活:面向变革,共享未来”。其实,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并非“社区工作者”,其工作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社会救助到儿童保护,从社区治理到个案帮扶,可以说他们往往拥有“十八般武艺”。
去年6月,浙江万里学院首届社工专业的46名学生毕业了,这是宁波首批社工专业的本科生。根据数据统计,首届毕业生中对口就业及本专业继续学业深造的达到48%,他们中不少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在国际社工日,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他们,去看看他们的工作日常。
从社恐到社牛,在工作中掌握生活技能
“社区工作‘微不足道’,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是一份甜蜜的事业。”仇涛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社工专业,成为鄞州区中河街道凤凰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
仇涛原本读的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大二时毅然选择转到社工专业。“我在暑期实践中体验过社工这份职业,综合考虑我的性格和行业前景,大二就转了专业。”
进入社区以后,仇涛主要负责物业和安监工作,但很快他就遭遇了“难题”——和陌生人社交。“我平时不是个爱热闹的人,所以社工要求的耐心、细致我都可以,但没想到,社工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要社牛。之前在实践的时候,更多的是帮助处理一些杂务,并没有很多跟陌生人打交道的经验,到了社区才发现,我原来是个社恐!” 回忆起刚到社区时的无所适从,仇涛不好意思地笑了,“凤凰社区没有物业,许多物业的职能需要我们来承担,一下子面对这么多陌生人,脑子都是嗡嗡的,感觉自己说出来的话都是结结巴巴的,说不清楚。”
仇涛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帮忙协调的第一起纠纷:“楼上漏水把楼下淹了,我要打电话跟双方了解情况,再协调双方时间进行当面协商。光打个电话,我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他将自己要说的话全部写在本子上,才鼓起勇气拨打电话。让他感动的是,双方都耐心地听完了他的讲述,并痛快地约定调解时间,最终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打完那两个电话,我发现手心都是汗!”知道了自己的短板,仇涛没有回避,而是努力克服。半年时间,他早已从社恐变成了社牛。“我的工作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里走动吧,基本上现在看到居民就会打招呼,遇到熟悉的还会聊几句家常。现在打电话或者面对一大群陌生人也不会脸红到话都说不清楚了。”仇涛笑着说,虽然如此,但是记小本子的习惯还是留下了,“主要是怕事情多会忘记,记下来比较保险!”
当社工8个月,他还有了意外收获。“从前在家里很少做家务,现在工作后学会了修水管、修灯泡等各种生活技能,以后在家里也能出份力了。”他笑道。
每天和老人打交道,体验“被需要”的快乐
今年24岁的虞颖聪是浙江万里学院社工专业的首届毕业生,目前在泰康之家甬园(宁波)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担任文娱活动师。每天和老人打交道,他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体验到了“被需要的快乐”。
有些毕业生觉得参加工作后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但虞颖聪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我们大学期间的课程都非常接地气。比如社会心理学、沟通技巧,如何策划、组织一场活动等,都是日常用得上的。”
从事这份工作,和虞颖聪前两年的一段实习经历有关。2021年,他在宁波第一医院做医务社工,每天跟着医生查房,与重症患者聊天,让其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当时,他在病房里认识了一位患胃癌的老人,起初老人有放弃治疗的念头,对治疗没有信心。“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陪他聊天,老人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孙子一样,慢慢地,他的情绪好多了。”当他结束实习时,还意外接到了老人的电话,老人说自己恢复得不错。电话里的那句亲切的“谢谢”,更是让虞颖聪记忆犹新。“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所谓的价值感,被需要的感觉真好!”
泰康之家甬园生活着25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在这里,平均每个月就有五六场活动,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虞颖聪是其中一名文娱活动师,每天要策划、组织很多活动,客串当主持人、授课老师是常有的事。
“我们甬园的环境很好,我也想拍点视频发上去,小虞能不能教教我。”有一次,他陪老人聊天时,对方无意间向他请教如何用抖音拍视频。那次回去,他就连夜做了一个手机培训课程,包括如何使用微信、如何用淘宝购物、如何拍摄小视频等实用的手机课程。“没想到课程很受欢迎,每次上课都要拖堂,大家都争相问我问题。”虞颖聪笑称,现在他手机里就有很多老人的微信,要负责日常“售后”。
社“龄”不到一年,“萌新”社工成长记
“哪怕是现在,很多人听说我是社工,都问我社工是做什么的,很多人对这份工作不是很了解。”24岁的应子宇,去年刚从浙江万里学院社工专业毕业,现在是鄞州中河街道东城社区的一名社工。
小组工作、个案工作,面向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大学4年,应子宇学到的大多是有关社工的工作方法、技巧等理论层面的知识。可真到了岗位上,却发现自己还有好多要学的。
“我之前挺内向的,话并不多。”他描述自己是个“i”人,但社工工作却需要大量与人沟通。于是,他在刚开始接到征兵宣传的工作时,想到在热线电话边贴上便签,上面详细写着征兵规定、体检要求等。“一个个打电话通知,一条条给大家念,刚开始念得语句生硬,生怕自己‘嘴瓢’,说不好。”
“现在这些便签还在吗?”记者问。
“现在用不上了,打电话我已经能普通话和宁波话切换自如,但那些便签条我保存下来了,我觉得能代表一个‘萌新’社工的成长过程。”
半年多来,应子宇快速成长。在几次走访过程中,他发现辖区内几家商铺楼下是餐饮店,楼上隔层自己搭木板住人,安全隐患大,于是便一次次上门劝导。“劝导也很讲技巧,我通常都是早上8点或者晚上去,这样正好能看到商铺是否存在住人的情况,同时也能和店主当面沟通。”一次两次三次,不间断地去,直到劝导成功。“劝导多了,其实他们也知道我们是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就在前几天,我去一家水果店走访,老板就跟我说,‘小应,我们店里早就不住人了,你放心。’”(记者薛曹盛 吴丹娜 张海玉)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