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全民阅读,四季书香。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甬派客户端与天一阁博物院联合推出“晒晒你家书香味”活动,充分展示宁波书藏古今的文化品位和城市格调。
请广大网友“晒晒”自家的书香味,可以是珍品古籍,也可以是手稿信札,还可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藏书。
书香传承人介绍
韩培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浙江省油画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与自然油画院副院长,浙江省国侨书画院副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作品曾十余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有作品获奖,还多次参加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举办的画展,不少作品被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中国宁波网记者 张芯蕊 通讯员 王伊婧
韩培生。本文图片均由庄钒摄
窗明几净的画室里,雪白的墙面上挂满了大大小小、色彩明艳的画作,地面上、墙角边也都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层层叠叠的油画作品。窗台边,支起的木质画架上,正摆放着一幅即将完成的作品,画面上斑斓的油彩正在阳光中闪耀着绚烂的光彩。
“这是我的画室,平时我就在这里进行创作。”78岁的韩培生神采奕奕,聊起绘画创作,热情洋溢的语调中透露着几分真挚的少年气。“今天你们访书而来,那我就谈谈我的藏书与我的创作之间的故事。”
韩培生工作室层层摆放的油画作品。
因一本书而得到肯定的创作风格
“这本书对我的艺术创作生涯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一种里程碑式的肯定。”韩培生拿出一本蓝色封面的厚厚的硬装本书籍,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书名是《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韩培生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收录了他于197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晚年》。可能因为印制的年份比较早,这本书里的画作呈黑白色调。“想不想看看这幅作品的原貌?”韩培生笑着问。
在亲眼看到《晚年》这幅作品之前,没想到它是这么大幅,足足占了一整面墙。整幅画描摹的是一群在渔村里晒太阳、安享晚年的渔民,每个人物都刻画细致、栩栩如生。“这是个耿直的老头儿,以前大概是名船长。这个是村里的会计,通些文墨。这个人的儿子很孝顺,你看他的鞋子特别新,是他儿子给他买的。这个呢是我学生的叔公……”韩培生指着画上的人物挨个介绍,每个人都有原型出处,有自己的身份和性格。这让这幅画更为生动逼真,更能触动人心。
韩培生最近的作品。
渔民题材作品可以说是韩培生的创作“标签”,在中国提起画渔民主题油画的,就绕不开韩培生。20世纪60年代,韩培生被毕业分配到奉化展览馆工作(后与奉化文化馆合并)。在承担群众美术辅导工作期间,韩培生主动走进渔村,住进渔民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他们画像,收集了很多朴素而又真实的创作素材。
“当年的画坛存在一种追逐‘高大上’的固化模式,我的这些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作品像是一股新风,也令人彷徨。”韩培生回忆道,“这本全国性、文献性、总结性的年鉴收录了我的这幅作品,与一众名家作品共同收录在册。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极为积极的肯定和鼓舞。它告诉我,这条路我走对了。”
韩培生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类画册。
从书卷和画册中汲取艺术养分
“重视画册,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也不亚于画画。”提及创作生涯中的感悟,韩培生表示,在创作“输出”的同时,阅读“充电”也颇为重要。
在韩培生的书房中,除了桌面上摆放着的两台用于数字化作品保存的电脑外,其余的空间几乎都被书籍填满,其中各类画册占了很大一部分。韩培生从书架上抽出几本比砖头还要厚重的画册,笑着说:“这些书重吧?这样的画册我收集了上千本,一个书房都放不下咯。它们都是我的宝贝,是创作的营养来源。”
工作室一角。
多年来,韩培生每年都会抽出时间,专程前往上海的外文书店选购国外的原版画册。“制作精良的画册不仅厚重,还贵。一本画册卖几千块钱是很平常的事。而且以前不像现在有快递,每次去买书,那么厚的‘大砖头’都要自己扛回来,所以每趟也只能买个一两本。”回忆起当年辛苦购书的往事,韩培生哑然失笑,“但如今想来,都是值得的,我就这样像蚂蚁搬家一样,慢慢地,几乎把国内外重要名家画册都集齐了。”
阅读、学习和创作永远在路上
年近八旬的韩培生如今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和“高产的”创作体量,光是去年一年,他就画了80多幅作品,差不多一周就要创作两幅画。
韩培生与《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中自己的作品《晚年》合影。
“我的很多画家朋友已经不再作画了,但我退休之后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因为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说着,韩培生向笔者展示了他近期创作的几幅作品。其中有一幅刚刚完成的渔民主题画,风格与早期的同类作品有明显的不同。“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渔民,现在机械化作业了,渔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所以这位渔民面孔比较有光泽。”韩培生笑言道,“在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中,我也吸收借鉴了一些俄罗斯画风,所以整体看上去与早期的渔民画风格不太一样。”
韩培生透露,今年6月,他将与当年美院的同学们一起在宁波纳得美术馆办一个画展,届时这幅作品将会在展览上亮相。
“坚持阅读、学习和创作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艺术生命的原动力。”学习不止、笔耕不辍,自我革新、不断创新,这大概就是这棵“常青树”多年来一直屹立于画坛的秘诀吧。
相关新闻: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