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全民阅读,四季书香。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甬派客户端与天一阁博物院联合推出“晒晒你家书香味”活动,充分展示宁波书藏古今的文化品位和城市格调。
请广大网友“晒晒”自家的书香味,可以是珍品古籍,也可以是手稿信札,还可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藏书。
书香传承人简介:
张登贵,笔名张弓,1991年起任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编委、高级编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宁波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瞭望杂志》等40余家媒体发表评论作品2000余篇,获省以上新闻奖70余次,四度获中国新闻奖。
中国宁波网记者 张芯蕊 通讯员 王伊婧
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这个封面的照片就是全一毛老师本人,一个没有终点的新闻工作者。”张登贵手捧《全一毛文集》介绍着,看得出,他眼神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
在张登贵看来,这本书不仅收录着评论家全一毛毕生的作品,更是浓缩了他的生活、工作,甚至是思想与精神。
见字如面,书亦如友。
这本至今让他不时拿来翻一翻的书,更多的意义在于回忆全一毛老师那份坚定的追求。
《全一毛文集》
一本“讲真话”的书
“如果有一类文章,观点犀利、语言泼辣,就像一把锋利的刀,能够切中问题的要害,直指人心,那就是新闻评论。”张登贵说,自1988年进入宁波日报社工作以来,他便一头扎进新闻评论工作,这一干就是将近40年,至今也没有停下。
笔耕不辍几十年,尽管发表过几千篇评论,也写过几百万字,但张登贵直言,自己也曾想过放弃。
“坚持不下去了,我就想起来全一毛老师和我说过的话,他说‘不管以后职务怎么变动,新闻评论千万不能丢’。就这一句话,让我从来不敢停!”
30多年前,刚到报社工作的张登贵,虽然是已经有了20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老底子”,但不是搞新闻出身的他,对评论的了解依旧不是很透彻。
“当时有人向我推荐说,《文汇报》的编委委员全一毛,不仅是你们宁波老乡,还在奉化溪口参与过新闻报道工作。”张登贵说,听到消息他便毫不犹豫地邀请全一毛到宁波日报社来讲课。
也正是这一次见面,给了张登贵从此都难以忘怀的记忆。
“客座演讲结束后,我们坐在食堂一起吃饭,聊了很多话题、很多感想,但只有‘新闻评论千万不能丢’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我反复琢磨。”张登贵说,之所以讲不能放弃,是因为新闻评论的“难”,难在坚持。
《全一毛文集》
“我喜欢评论,所以写了半辈子,但也深知,真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张登贵说,“因为新闻评论不说假话,不‘面面俱到’讲究圆滑,所以不仅难写,更难的是让大家‘听’到真实的声音。”
因为这些难,所以张登贵也犹豫过一次,但翻开这本书,想到里面收录的全一毛作品,又有哪一篇不是经历万难才发表的呢?
“这里面的文章,犀利、深刻,没有任何妥协和保留。”张登贵说,全一毛老师用他的笔杆子,说出了他心中的真话。
一本“写人生”的书
这本《全一毛文集》虽是一本书,但在张登贵眼里,它更代表着全一毛这个人。
2002年,在全一毛病故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的学生、同事及家人共同编辑出版了这本文集,作为对全一毛最好的纪念。
而除了收录全一毛的文章外,更打动张登贵的,还有全一毛的亲友们为这本书编写的序言和纪念文章。
“在这本书里,全一毛老师的学生称呼他为‘永远的记者’。为什么?因为他的新闻工作就算生病,也从未停止过。”
“他的同事在这里写道,即便快要退休,也常常去找全一毛讨论报道计划,甚至每周都如此。”
……
全一毛为张登贵的书《小题大做》作书评。
张登贵说,这些文章让他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全一毛,一个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能做到他这样的人,不多”。
可能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张登贵每出版一本书,都会邮寄给全一毛“点评”。
“我感动的是,即便他那会儿已经身体不好,但还会帮我写书评,刊登在《长江日报》、《深圳特区报》上面。”张登贵说,每一本书,都是对那句“新闻评论千万不能丢”的嘱托的回应。
耄耋之年,初心弥坚。现如今,张登贵依旧没有停止读书和思考。“不用扬鞭自奋蹄。”张登贵说,只要还有体力,就会一直写下去。
“我也想出这么一本书,一本就够了。”在他看来,这本书是人用一辈子写成的,这一份对于“真实”的坚守与追求,需要被记录下来。
相关新闻: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