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年前,一颗小行星袭来,狂风骤起、海啸翻滚、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的生物恐龙遭到灭亡……七年后,这样的故事也将发生在人类身上?
近日,一则新闻让不少网友直呼“地球危险了!”有研究发现,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正在往地球奔来。科学家们预计,它将可能2032年12月与地球相撞。同时,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加速构建行星防御体系,让普通人们更加焦虑。
太空威胁来袭,七年倒计时启动?为此,潮新闻记者向专家进行了求证。
![](http://www.cnnb.com.cn/pic/003/010/598/00301059883_be419768.gif)
2020年12月23日7点23分,一颗“火流星”划过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交界的高空,后降落在地。图源央视新闻。
小行星撞地球,这位“天外来客”是何方神圣?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桥段,消息是可信的。”接到记者电话时,天文领域科普专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者曹林特地去查阅了国内外官方媒体以及欧空局发布的相关资料,他认为,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并非假消息。
“首先要分辨清楚,行星和小行星的区别。”曹林表示,新闻里提到可能撞击地球的并非木星、火星这种人们熟知的,体型较大的行星。他介绍,在天文学中,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小行星在宇宙中并不少见,目前被人类发现的就已超过3万颗,其中一部分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
2024 YR4小行星直径在40米至100米之间,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最初于去年12月被NASA的空间望远镜发现。科学家们分析,2024 YR4或在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
在发现2024 YR4小行星之后,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后来这一概率升至1.8%,截至记者发稿前,NASA的最新预测概率为1.9%。“之所以预测概率会有变化,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受到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素的影响,“曹林告诉记者,”这和天气预报类似,时间越临近,预测的也就越准确。”
![](http://www.cnnb.com.cn/pic/003/010/598/00301059884_3b384ae6.png)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云南姚安曾进行过人类第11次预警小行星撞击的观测,图为观测图像。图源央视新闻。
世界毁灭倒计时?专家:不要担心
小行星撞击地球“威力”几何?对此,曹林让大家放心,宇宙很大,人们遭遇这种“天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普通人无需惊慌,撞击概率极小。
“实际上,小天体来地球,这件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曹林举例,比如我们常说的流星雨,就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燃烧时候产生的光。现代人类经常可以买到的陨石,也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掉落的物质。
“这类事件一般不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但随着网络通讯发达等原因,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曹林表示。
同时,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已经拥有了一层天然的“金钟罩”。“厚厚的大气层能够有效防御大部分小天体的‘袭击’,他告诉记者,“当小行星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高温高压冲击波会使机构疏松的解体成碎块,在第一关就燃烧殆尽。
只有那些个头足够大、密度足够高的天体才有可能突破大气层的防御,对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威胁。“但也不要太掉以轻心。”曹林说,小行星对天上的空间站和航天器还是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世界上第一个大型模块化空间站,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就曾经被星际尘埃撞上,并在表面留下了痕迹。
小行星来了,地球准备好了吗?
相较6600万年前的恐龙家族,人类的优势就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武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监测小行星其实已经是全球各个国家历经多年发展的传统项目。”曹林介绍。人类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在各国都建设有小行星监测系统,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可以探测追踪危险小行星,对撞击时间、落点、危害程度进行提前预报,采取有效处置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2024年9月,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曾传出消息,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https://meizi-chao-pub.8531.cn/1888374752980127748_1280px.gif?width=1280&height=664)
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图源央视新闻。
“改变小行星威胁的方式就很多种,”曹林表示,“尽管人类目前完全没有实施过这些计划,但目前来看,技术难度还没有达到从0到1的程度。”
比如,人类可以对小行星进行撞击。“此前,NASA的‘深度撞击”任务就曾向彗星Tempel 1发射了一个撞击器,从而成功地在彗星表面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坑洞。而这次的小行星比彗星要小的多。”
再比如,人类也能通过发射飞船对小行星进行重力牵引,改变它飞行的轨道。“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可靠,控制难度也较小。”
“所以退一万步讲,就算小行星真的奔赴地球,我们也应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过分焦虑,多考究官方信源,过好每一天。”曹林说道。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http://www.cnnb.com.cn/pic/003/010/398/00301039872_39df486a.png)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http://news.cnnb.com.cn/packages/2020/img/wxgzh.gif)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