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国内首个!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外形初具
2025-04-07 15:5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嘉懿/文 崔引/摄 实习生 章渝婷

  宁波有句找不到出处的老话,“堰成成甬”。其中的“堰”,指它山堰。

  鄞江桥前,两山夹峙,古堰横江,波平水静。它山堰一带的风光,千百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其貌不扬”的堰堤本身形成反差的是,堰北有两块碑,一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写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两块碑

  仅用文字,很难说清这一道唐堰是如何深刻影响了整个宁波城的水系,但如果你有机会了解其中真相,便知“没有它山堰,就没有宁波城”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为了讲清楚包括它山堰在内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背后蕴藏的人类智慧,国内首个以“灌溉”为主题的博物馆——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落址海曙区鄞江镇。

  经过两年建设,目前博物馆主体建筑与外立面皆已完工,今年下半年将进行内部“软装”。“顺利的话,明年四五月份就可以与大众见面。”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馆长裘燕萍在施工现场说。

北侧的鄞江与南侧的奉化江“环抱”建设中的博物馆

  设计理念“水石相生”

  记者在现场看到,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位于鄞江镇主干道澄浪潭路的西南侧,地处鄞江、洪水湾、奉化江水系环抱之地,距离它山堰本体约1公里。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占地面积1.2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邀请了一家荷兰建筑公司设计。“荷兰也被称为‘水之国’,有很多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他们的加入为我们增添了一点国际视野。”

  据裘燕萍介绍,设计方为博物馆选取的设计理念是“水中的石头”。“一共五块‘石头’,对应四组主体建筑,可以理解成每座建筑都是一块石头。最后‘水流’会通过不同形式贯穿在主入口、屋顶、周边,营造出‘水石相生’的感觉。就像它山堰本身,也是‘水中的石头’。”

它山堰

  从现场看,博物馆外形最夺人眼球处,是一块块梅园石的排列组合。在鄞江镇当地选取的山石原料,先切割成条石状,而后上墙“拼贴”。梅园石自带的纹路成为建筑外立面的天然装饰,整体建筑群落呈现灰中带点荧粉的视觉效果。

梅园石“拼贴”的外立面与玻璃“雨滴”

  梅园石质地相对较软,在宁波地区一直被用作碑刻原料或建筑材料,有着强烈的“在地性”。“就像它山堰建造时取用了当地的小溪石一样,小溪石和梅园石都是鄞江本地特有的石材,我们在设计新建筑时也想延续这种古老的做法,所以选用了梅园石做饰面。”裘燕萍介绍,外墙上方还嵌有一些玻璃,模拟的是“雨滴打在石面上”的效果。

  灌溉之水来自天然,墙面上的“雨滴”形成落雨的“节奏感”,与梅园石相间,“白天和晚上看起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建设中的博物馆

  展现灌溉工程背后的智慧

  目前,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正在进行周边景观绿化的整修,今年下半年将会进入内部装修、展陈进场的阶段。

  据了解,该馆展览设计主题即围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开。到2024年为止,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共有38处,可以说是世界上灌溉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题介绍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展馆。裘燕萍希望,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建成可以为此查漏补缺,“在水利部的支持下,我们将在馆内系统展示中国最典型的灌溉工程遗产类型,让大家了解中国灌溉文明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整体设计效果图

  为达到这一目的,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将遵循一套叙事逻辑——

  首先,告诉大家什么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的“序厅”,将为此作名词解释;

  主展厅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将按地理位置“自东到西”,系统介绍中国大地上分布的38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位置在中国最东边的它山堰,将成为首个被剖析的对象,西藏的雪水蓄水灌溉则将作为结尾,“讲述时,灌溉工程十几种典型的类型,引水、蓄水、调水等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工程都将重点讲述,这样在展厅里,大家既能了解中国灌溉史,也能了解不同灌溉类型之间的区别”;

  之后还会有一个体验厅,展示和灌溉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观赏性比较强;

  还有个数字厅,从古代海外人士来中国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通过运河到达宁波,然后出海的路线,展现其中的关联,也会呈现当时宁波城的繁荣景象;

  博物馆建筑还设计了一个屋顶花园,中间高、南北低,模拟自流灌溉的原理,让观众收获感性认知。

  围绕它山堰做整体“包装”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设计并不高大,以融入周边环境为目的。鄞江、洪水湾、奉化江三面水系围合,四明山脉在不远处隐现,给人山灵水秀之感。

  为了将展陈内容做实做细,裘燕萍最近正忙着联系中国各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希望能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展陈内容。“前段时间我们团队去了莆田的木兰陂,它是最早的重力坝的前身,跟它山堰一样发挥阻咸蓄淡的作用。福建人说,没有木兰溪就没有莆田人,他们很自豪,其实我们宁波也是一样的,没有它山堰,就没有宁波城的长治久安。”

莆田木兰陂

  在木兰陂参观时,裘燕萍发现,木兰陂的建设还与一位宁波人有关,宋人龚茂良的诗“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似也在讲述两者千丝万缕的关系。类似内容均将在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进行展示。

  在了解这些灌溉工程的时候,裘燕萍本人也在不断加深着相关认知。“专家提醒我们,一定要讲清灌溉工程背后的科学技术,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科学智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定位是建成时间超过100年的工程,目前每年还在评选,数量还会增加,在世界版图的展示上,我们也会做动态更新的效果……”

  它山堰,作为鄞江镇的地标,也是一张世界级的文化金名片。据了解,与博物馆相配套,鄞江镇对周边的公园、绿地皆有规划,相关的“灌溉广场”、步道都将在后续同步建设。

它山堰周边改造效果图

  它山堰本体附近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改造工程,包括西路改造和周边改造两个部分,旨在进一步焕新提升它山堰一带的氛围环境及硬件设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目前西路改造项目进入尾声,预计将于今年5月份完工。周边改造项目则将“接棒”于今年7月开工。

  结合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周期,预计明年四五月份,鄞江镇将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国内首个!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外形初具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4-07 15:59: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嘉懿/文 崔引/摄 实习生 章渝婷

  宁波有句找不到出处的老话,“堰成成甬”。其中的“堰”,指它山堰。

  鄞江桥前,两山夹峙,古堰横江,波平水静。它山堰一带的风光,千百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其貌不扬”的堰堤本身形成反差的是,堰北有两块碑,一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写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两块碑

  仅用文字,很难说清这一道唐堰是如何深刻影响了整个宁波城的水系,但如果你有机会了解其中真相,便知“没有它山堰,就没有宁波城”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为了讲清楚包括它山堰在内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背后蕴藏的人类智慧,国内首个以“灌溉”为主题的博物馆——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落址海曙区鄞江镇。

  经过两年建设,目前博物馆主体建筑与外立面皆已完工,今年下半年将进行内部“软装”。“顺利的话,明年四五月份就可以与大众见面。”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馆长裘燕萍在施工现场说。

北侧的鄞江与南侧的奉化江“环抱”建设中的博物馆

  设计理念“水石相生”

  记者在现场看到,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位于鄞江镇主干道澄浪潭路的西南侧,地处鄞江、洪水湾、奉化江水系环抱之地,距离它山堰本体约1公里。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占地面积1.2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邀请了一家荷兰建筑公司设计。“荷兰也被称为‘水之国’,有很多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他们的加入为我们增添了一点国际视野。”

  据裘燕萍介绍,设计方为博物馆选取的设计理念是“水中的石头”。“一共五块‘石头’,对应四组主体建筑,可以理解成每座建筑都是一块石头。最后‘水流’会通过不同形式贯穿在主入口、屋顶、周边,营造出‘水石相生’的感觉。就像它山堰本身,也是‘水中的石头’。”

它山堰

  从现场看,博物馆外形最夺人眼球处,是一块块梅园石的排列组合。在鄞江镇当地选取的山石原料,先切割成条石状,而后上墙“拼贴”。梅园石自带的纹路成为建筑外立面的天然装饰,整体建筑群落呈现灰中带点荧粉的视觉效果。

梅园石“拼贴”的外立面与玻璃“雨滴”

  梅园石质地相对较软,在宁波地区一直被用作碑刻原料或建筑材料,有着强烈的“在地性”。“就像它山堰建造时取用了当地的小溪石一样,小溪石和梅园石都是鄞江本地特有的石材,我们在设计新建筑时也想延续这种古老的做法,所以选用了梅园石做饰面。”裘燕萍介绍,外墙上方还嵌有一些玻璃,模拟的是“雨滴打在石面上”的效果。

  灌溉之水来自天然,墙面上的“雨滴”形成落雨的“节奏感”,与梅园石相间,“白天和晚上看起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建设中的博物馆

  展现灌溉工程背后的智慧

  目前,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正在进行周边景观绿化的整修,今年下半年将会进入内部装修、展陈进场的阶段。

  据了解,该馆展览设计主题即围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开。到2024年为止,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共有38处,可以说是世界上灌溉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题介绍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展馆。裘燕萍希望,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建成可以为此查漏补缺,“在水利部的支持下,我们将在馆内系统展示中国最典型的灌溉工程遗产类型,让大家了解中国灌溉文明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整体设计效果图

  为达到这一目的,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将遵循一套叙事逻辑——

  首先,告诉大家什么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的“序厅”,将为此作名词解释;

  主展厅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将按地理位置“自东到西”,系统介绍中国大地上分布的38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位置在中国最东边的它山堰,将成为首个被剖析的对象,西藏的雪水蓄水灌溉则将作为结尾,“讲述时,灌溉工程十几种典型的类型,引水、蓄水、调水等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工程都将重点讲述,这样在展厅里,大家既能了解中国灌溉史,也能了解不同灌溉类型之间的区别”;

  之后还会有一个体验厅,展示和灌溉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观赏性比较强;

  还有个数字厅,从古代海外人士来中国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通过运河到达宁波,然后出海的路线,展现其中的关联,也会呈现当时宁波城的繁荣景象;

  博物馆建筑还设计了一个屋顶花园,中间高、南北低,模拟自流灌溉的原理,让观众收获感性认知。

  围绕它山堰做整体“包装”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设计并不高大,以融入周边环境为目的。鄞江、洪水湾、奉化江三面水系围合,四明山脉在不远处隐现,给人山灵水秀之感。

  为了将展陈内容做实做细,裘燕萍最近正忙着联系中国各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希望能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展陈内容。“前段时间我们团队去了莆田的木兰陂,它是最早的重力坝的前身,跟它山堰一样发挥阻咸蓄淡的作用。福建人说,没有木兰溪就没有莆田人,他们很自豪,其实我们宁波也是一样的,没有它山堰,就没有宁波城的长治久安。”

莆田木兰陂

  在木兰陂参观时,裘燕萍发现,木兰陂的建设还与一位宁波人有关,宋人龚茂良的诗“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似也在讲述两者千丝万缕的关系。类似内容均将在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进行展示。

  在了解这些灌溉工程的时候,裘燕萍本人也在不断加深着相关认知。“专家提醒我们,一定要讲清灌溉工程背后的科学技术,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科学智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定位是建成时间超过100年的工程,目前每年还在评选,数量还会增加,在世界版图的展示上,我们也会做动态更新的效果……”

  它山堰,作为鄞江镇的地标,也是一张世界级的文化金名片。据了解,与博物馆相配套,鄞江镇对周边的公园、绿地皆有规划,相关的“灌溉广场”、步道都将在后续同步建设。

它山堰周边改造效果图

  它山堰本体附近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改造工程,包括西路改造和周边改造两个部分,旨在进一步焕新提升它山堰一带的氛围环境及硬件设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目前西路改造项目进入尾声,预计将于今年5月份完工。周边改造项目则将“接棒”于今年7月开工。

  结合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周期,预计明年四五月份,鄞江镇将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