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湜 《双钩竹图》
“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你一定猜到了,这是日本动画连续剧《聪明的一休》主题歌。这个脑瓜里永远装着金点子的小和尚,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让我们相信,只要有一休在,他的智慧就能战胜任何困难;也让我们羡慕,我要是有一休那么聪明该多好!
现实中真的有一休吗?答案是——有!
小和尚一休的原型,叫一休宗纯(1394-1481),本是日本室町幕府时期的一个王子,出生于京都,又名千菊丸、周建,号梦闺、狂云子。因为一场幕府和王室的争斗,五岁的一休被送到寺院,长大后成了一名禅师、诗人和画家,是室町时期临济宗著名禅僧,又因出众的诗才,被誉为“日本的白居易”。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中国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有意思的是,一休和宁波颇有渊源。
书画兼善品行高洁
作家冯唐说:愿有岁月可回首。那么,让我们把时钟往回拨九个甲子,来到540年前。
大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和今年一样,也是农历乙巳年。当时的宁波,是日本使团往返中国的重要口岸。六月廿八日,来华已经一年多的日本子璞周玮遣明使团准备归国。使团中有一位僧人,是已故一休宗纯禅师的弟子,带来了师父的诗集《狂云集》和顶像(佛弟子为祖师画的遗像)。他专程找到宁波画家金湜,请求为一休禅师的诗集作序,并为顶像书写赞文。
金湜是谁?为什么要请他作序和点赞?
和一休禅师一样,金湜身上也有多重标签:他是画家、书法家,也是诗人、官员,还是一位外交家。他的生平和事迹,见于《图绘宝鉴续纂》《怀麓堂集》《明画录》《广印人传》《宁波府志》等史籍和方志中。
清初徐沁编纂的《明画录》中这样记录金湜:字本清,号太瘦生,又号朽木居士,鄞人。工诗,善书法,由中舍官至太仆,写竹石甚佳,兼能勾勒。
天一阁洪可尧先生主编的《四明书画家传》一书,对金湜的记载更为详细:金湜(?-1495前后),生年不详,鄞县城中(今宁波市)狮子街太仆第人。十岁能诗,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举于乡,因擅长书法授中书舍人,后升太仆寺丞。成化元年(1465)赐一品服,出使朝鲜。因朝鲜崇尚汉文学,凡中国使者至,必求词翰,金湜即席作诗文数十篇,自国王以下尽皆倾倒。
不仅才华出众、能力全面,金湜还是个妥妥的正人君子,出访期间面对金钱美色不为所动,维护了个人乃至国家的尊严。当时朝鲜方面给予馈赠,并安排美人伺候他,金湜作诗回复,一概推辞不受。他常和当地画家安坚切磋画艺,引为知己。
一休弟子求序求赞
时人评价金湜的书法有汉晋风度,有出尘脱俗之妙。人如其书,金湜一生淡泊名利,视富贵功名如浮云。从朝鲜回来后,他辞官还乡,屡征不就,在今莲桥一带的日湖畔居住近三十年,与名士结诗社为乐。
他还精于篆刻,工写生,尤爱画竹。善用勾勒法,所画劲挺凝厚,姿态横生。晚年常去附近的延庆寺,曾为老僧画竹一枝,悬挂在寺壁,每去一次题诗一首,先后题了十首。
金湜画竹堪称一绝,现有《双钩竹图》留存至今,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入编《明画全集》。该画用双钩法写修竹两竿,其一凌云直上,劲挺秀拔;另一疏枝斜探,洒然迎风,传达了画家高洁的秉性。
正是因为这样的才情和品格,金湜的名声远传到了日本。也正因此,一休的门徒才会“精准”地找到金湜,求序求赞。如今,日本《祖先诗偈》一书中完整保留了金湜的《狂云集序》,序云:大明成化二十年,日本国来进贡,有一休禅师门下客,以予尝奉使朝鲜知名,遂踵门求见,袖出其禅师所作偈颂一集,号曰狂云集。予读一过,即知其为方外之达禅也,不然何其词气纵横,意趣超脱,出显入幽,略无阻碍,正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客别且求言,因书以识岁月,遂以此复之。
落款:成化乙巳六月廿八日,太仆寺丞提督山东等处马政前中书舍人直文华殿赐一品服四明金湜书。
除了作序,金湜还为一休禅师的顶像写了赞文。如今,这件金湜题赞的《一休像》收藏在日本静冈县热海美术馆。
画面下方是一休禅师顶像,画者姓名已无从稽考,上部为金湜赞文:
日本一休宗纯禅师画像偈:临济传来第几灯,虚堂南浦旧相仍。至今沧桑东头寺,一脉承当有此僧。四明朽木居士金湜敬题。
日僧雪舟也是好友
作为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唯一港口,宁波是日本遣明使登陆中国的第一站。随同前来的,还有不少商人、文人和僧人。其中的一些画家,在宁波逗留期间,会描绘四明风光,也会积极融入当地,和宁波的文人诗词唱和,交流画技。
当时来到中国的日本画家中,雪舟等杨是最重要的一位。
成化三年(1467)四月,雪舟搭乘遣明使的船只抵达宁波。在此停留约一年,画下了《唐山胜景画稿》《阿育王山图》《宁波府城图》《定海县图》等作品。雪舟与天童寺的缘分,尤其深厚,赢得了“天童第一座”的名誉。成化四年(1468),雪舟离开宁波北上,沿运河经杭州、镇江、南京,于六月到达北京。
在宁波的一年里,雪舟结交了多位当地文人雅士,他的宁波朋友圈中,名头最响的便是金湜,其他还有詹僖、徐琏等人。有资料显示,雪舟曾在金湜家中留下两幅画作,分别是《三笑图》和《商山四皓图》。
而金湜本人,也和天童寺渊源颇深。他曾拜访天童寺住持无传孠禅师,茶叙后,作七律《访无传孠禅师》相赠:
行尽青松始见山,愿见天边陨盗星。白日有时容黑子,紫微终古照玄冥。满地竹影人迹少,四座花气鸟声闲。清茶啜罢悠然别,不许袈裟送出关。
无论是宁波画家金湜有多位日本的倾慕者,还是日本“画圣”雪舟有多位宁波文友,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中日历来不仅一衣带水,而且人文相亲。
■阅读延伸
还有一位宁波画家
也为《一休像》题赞
有意思的是,除了静冈县热海美术馆收藏的金湜题赞《一休像》以外,在日本京都市的真珠庵,也藏有一幅《一休像》,布局与静冈的那件如出一辙,上面也有赞文,也是一位宁波人所题,时间也是成化乙巳年(1485)。
这位题赞的宁波人叫张应麒。
张应麒原是慈溪人,后举家迁徙鄞地。其父张楷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所以他常自称“都台后人”。他曾跟随大将石亨在大同作战,获取军功,世袭镇抚一职。张应麒能武也能文,且教子有方。其子张炳中进士,外放到上饶铅山县当知县,张应麒写诗一首《寄子炳》相赠,以示劝诫。
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张应麒之父张楷曾与抵达宁波的日僧笑云瑞?、九渊龙琛有过诗文唱酬,也深得日本遣明使敬重,因此张应麒与遣明使也有交往。
在京都的那幅《一休像》中,张应麒的赞文写道:
学通儒典,道阐禅宗。为丛林之表率,致誉望之尊崇。派派才思,落落心胸。观止水而自安,行藏有定。取狂云以为号,变化无纵。是宜衍儿孙之昌盛,续灯焰于海东也耶。成化乙巳七月既望,都台后人四明仕隐张应麒焚香拜赞。
宁波晚报记者 楼世宇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