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孙晖 顾佳诚 通讯员 佟圆圆 翁天可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必有死亡。我用‘涅槃’来形容镇海发电厂老厂区最后一台退役的机组,虽然它已不再转动,但是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时代火力发电厂,已经矗立在宁波石化开发区内,它依旧是镇电人认知中的镇海发电厂……”
这是浙能镇海发电公司(原镇海发电厂)73岁退休职工朱坚刚写完的一篇“回忆录”,取名“涅槃”。
全文2304个字,字字情真、句句肺腑。这篇“回忆录”被打印在A4纸上,不仅记录了他的青春与热血,更镌刻着镇海发电厂近半个世纪的众多闪亮坐标。
岁月如流,奔涌不息。在“回忆录”中,记者选择了三个时光坐标,重温宁波“四大工程”之一——镇海发电厂的一些“独家记忆”。
坐标一:创业

一期工程主厂房土方开挖(画面内容由AI生成)。
1977年初春,寒意未消,位于虹桥村的镇海发电厂动工兴建。彼时,从学校毕业的朱坚被分配来电厂仅几个月。
“当时一期工程主厂房土方开挖,现场贴着大幅标语‘工业学大庆’。”朱坚记得,那是一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
职工每月的定量粮票中,得搭配3.5公斤番薯干杂粮;
食堂偶尔卖1角5分一条的小梅鱼,大家争相排队,只为尝一口鲜;
大部分工人住在竹篱笆糊泥、油毛毡盖顶的工棚里,睡的是上下铺;
工地没自来水,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一个简易水塔,引入前大河的水,当作自来水用……
朱坚更清楚记得,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到新员工,拿着铁锹、推着手推车全员上阵,肩挑车载、手推人拉,挖出淤泥往外运……

1978年12月1号机组并网发电(画面内容由AI生成)。
那些艰辛和奋斗,被朱坚工友张关兴定格于方寸之间——一张名为《创业之初》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还在全国拿了奖,而照片中展现的那种奉献精神,让我们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聊到此处,朱坚脸上洋溢着自豪之情。
因为,这是浙江第一个建设的大型港口电厂,后来又扩建成为全省首座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它曾相继承担过浙江省三分之一、宁波市全部的用电负荷。
而朱坚,既是建设者,也是“点灯人”!
坐标二:转型

2003年“亚洲烟囱第一爆”。
一根150米高的摩天烟囱,曾经联结着老宁波人心中一份特殊的情结。它曾是镇海发电厂的标志,“记录”着电厂诞生后持续助推宁波经济发展的“功勋”。
但“功臣”也有“身退”的一刻。一边是老燃油机组能耗高、排放大、效率低的问题日渐凸显,一边是清洁能源转型的大势所趋,镇海发电厂于2003年投出了向环境友好型发电企业转身的“惊鸿一瞥”——
在全省率先关停两台125兆瓦的燃油机组,爆破拆除与之配套的那根150米高烟囱。这是浙江省内火力发电厂的一次重大“绿色行动”。
“爆破前,许多同事走到烟囱前合影留念。”在厂里从事宣传工作的朱坚拿起相机,成为大家的“掌镜者”。照片中,一位位职工脸上流露出不舍的神情,但更多的是拥抱绿色转型的决心。
整根烟囱凿出1094个炮孔,所用非电雷管2188发,总装炸药105公斤……随着“轰”一声响,烟囱按照设计的方向,定向倒在了28°的范围内。
这是当时亚洲爆破拆除的最高建筑物,所采用的折叠式定向爆破技术也在国内首次亮相,所以当时被誉为“亚洲烟囱第一爆”。

对朱坚和其他员工来说,“第一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2007年,两台9F燃机11号、12号35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在烟囱原址上建成投产。其生产原理,是利用燃气轮机排出的高温气体,将余热锅炉中的水加热为蒸汽,蒸汽进入蒸汽轮机进行发电,实现高效、低耗、低排放的目标。
2012年9月朱坚退休时,两台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正是“闯的年纪”。直至后来镇海发电厂搬迁改造项目实施,它们也相继退出舞台。
而11号机组,正是老电厂“坚守最后一班岗”的机组,于今年3月31日晚11时58分关停退役……
坐标三:传承

今年3月31日晚11时58分,11号机组关停退役。
当你不能再拥有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对已退休的朱坚来说是如此,对位于宁波石化开发区的动力中心厂区燃机运行部主任陈雁来说,亦是如此。
朱坚将“回忆录”写在了纸上,而陈雁则是将其刻在了脑海里。前一位“承前”,后一位“启后”。因为最后退役的11号机组,和与之对应的浙能镇海天然气燃机搬迁改造项目4号机组,陈雁都是参与者。而4号机组已于3月18日,在动力中心厂区先行投运。
“当初以为11号机组会看着我退休,没想到技术发展这么快,最后是我看着它先‘退休’。”11号机组要关停前的那段日子,奋斗在动力中心厂区的陈雁和坚守在老电厂的老同事们,时常通过微信,聊那些深夜赶到机组紧急排查故障的加班,聊那时每天在办公室、集控室间往返的1.5万步……
11号机组退役后,陈雁特地回老厂区,向自己曾经“孕育”的“孩子”告别。同时,他正用同样的心血和热情,“抚育”另一个“生命”。这是一种传承——
同样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动力中心厂区的新机组功率有近44万千瓦,相比原机组装机容量提高10%、综合热效率提高18%,氮氧化物排放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供热功能,可就地满足宁波石化开发区企业的用热需求,与宁波绿色石化产业“链接”更加紧密。

动力中心厂区。
传承,不只是设备,还有人——
迟飞、同炜烨……陈雁的桌上有一张排班表,上面有不少人曾是他老电厂同部门的同事,随着旧机组退役,成为新厂区的“新人”。新增的辅助系统,不同的操作界面……陈雁需要为大家进行操作培训,一如当年管理11号、12号机组时所做的那样。
作为退休老职工,朱坚去参观过动力中心厂区。他边走边看边听,情不自禁又按下了相机快门。照片中,有技术先进的壮观设备,也有陈雁培训新人的动人剪影!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正如优雅“谢幕”的老电厂、拥抱朝阳的新电厂。会有更多闪亮坐标,在未来被不断镌刻……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