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东方集团公告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明,2020年至2023年,该公司通过人为虚假销售业务,累计虚增收入约161亿元,累计虚增成本约160.7亿元。目前,该公司证券简称已变更为*ST东方。
在这次违法违规中,中国证监会也对东方集团实控人、董事长、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等责任人给予了重罚,处罚金额为2900万元。
2024年7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实施,首次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董责险制度,资本市场进入“强责任时代”,千万元级罚单已不罕见。
甬企投保比例高于全市场水平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属特殊职业保障险种,主要用于保障上市公司在董监高履职过程中,因工作疏忽、不当行为而被追究其个人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负责赔偿该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责任抗辩所支出的有关法律费用,并代为偿付其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
随着监管趋严,董责险已在上市公司间掀起新风潮。记者以“责任险”“责任保险”为关键词在东方财富Choice检索,截至4月8日,今年共计出现61条相关公告,内容主要为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
另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共有475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披露了购买董责险的计划,同比增长34%。
那么,A股宁波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接受程度如何?
目前,东睦股份、均胜电子、香溢融通、*ST围海等约20家A股甬企发布了投保董责险相关公告,占比A股甬企总数超15%(由于购买董责险并不属于强制单独公告的类型,因此也可能存在有上市公司未单独公告)。
据统计,A股甬企投保董责险金额集中于15万元至50万元,赔偿限额集中于2000万元至5000万元。
据东睦股份2024年公告,该公司投保董责险保费限额为1000万元,赔偿额度为2000万元/人。该公司为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外资控股公司,其投保金额在A股甬企中居首。
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宁波能源、镇海股份、乐惠国际成为首批投保董责险的A股宁波上市公司,前二者为国资控股公司。而宁波能源、宁水集团、甬矽电子、乐歌股份、均胜电子等A股甬企均已连续投保董责险数年。其中,均胜电子2025年将投保累计赔偿限额提高至2亿元,较上年增加100%。
“兜底”保险成风险转移的选择?
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布,2024年,中国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合计罚没款达153亿元,为上年的2.4倍。除行政处罚外,证监会还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没有责任风险,也就没有责任保险。”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院长王绪瑾教授曾在采访中表示,法治的完善,增加了上市公司高管的责任风险。为了有效地转嫁风险,购买董责险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
那么,投保董责险,只是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意识到,自身面临证券民事赔偿诉讼风险加剧,从而转移履职责任风险吗?
从投保动机来看,A股上市公司在公告中多表示“是为进一步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充分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降低公司治理和运营风险。”
具体来看,董责险主要保障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过失导致的特定民事赔偿责任。如,在公司财务性报告或招股说明书中出现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受损,且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
不过,董责险的免责范围已有明晰界定——因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行为(如财务造假、职务侵占等)或非执业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人不予负责。同时,针对被保险人管理退休金等职工福利项目的违规行为,以及在境外或港澳台地区提起的诉讼等情况,均不在赔付之列。
此外,董责险在保障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责任的同时,通过分散公司赔偿压力,也间接保护投资者利益。
华泰财险人士分析,从A股市场环境看,新《证券法》确立的集体诉讼制度,使投资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升,投诉渠道更加通畅,而保险赔付能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避免因赔偿拖累经营。
董责险日渐成为“刚需”
一位资深保险行业高管表示,上市公司高管投保董责险正逐步成为“刚需”。
回溯2018年以前,年均投保董责险的A股上市公司不足20家,2020年则增至143家。从不温不火到持续走红,董责险缘何迎来发展新机遇?
董责险在A股市场的发展可追溯至2002年。彼时,平安保险与美国丘博保险集团合作推出首份中文条款的董事和高管责任险,万科创始人王石成为首位被保人。此后,人保财险、太保产险等多家险企纷纷跟进。
不过,往后近20年间,董责险市场一直较为冷清。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确立“中国式证券集体诉讼制度”;次年,瑞幸咖啡(处罚金额1.88亿美元)、康美药业(处罚金额24.59亿元)两起财务造假案尘埃落定,董责险业务迎来爆发。
“几次董责险的变化,都跟外部制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有业内人士指出,董责险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行进,更是因为中国A股市场制度的成熟性及投资者的成熟度发展。
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共有337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购买董责险的公告信息,投保公司数量同比上升36%。而2021年投保公司248家,2020年119家,增幅分别为108%、205%。
纵观全球市场,我国的董责险发展时间较短,仍属于较为“年轻”的险种。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律师王民表示,成熟资本市场的董责险投保率往往能达90%以上,目前我国董责险投保率为20%左右。
结合目前投保现状来看,A股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具有鲜明特点——在保险额度方面,5000万元和1亿元成为主流选择,约占总体的近七成,平均赔偿限额约6500万元,仅有少数公司选择2亿元及以上的保额方案。
“当前,我国董责险市场的发展面临保单晦涩难懂、承保理赔及市场开发人才不足,以及不理性市场竞争等诸多问题。”王民表示,2025年预计A股董责险的投保率还会保持继续上升趋势。同时,越来越多非上市公司也会投保董责险。
宁波晚报记者 张恒
免责声明:文中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