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烟火诗意皆可得 宁波村社“共享+”托起家门口的“小美满”
2025-05-06 06:4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人文乡村行

鄞州姜山镇走马塘拾野庄园。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宁波市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另一种假期打开方式。由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宁波晚报万家社区联盟发起的“村社趣串门”计划,以“家门口串门”的独特形式,让市民避开人潮,重新发现身边被忽略的宝藏风景。

家门口的“生活补给站”,社区空间传递烟火气

在宁波的社区街巷,“共享+”模式让平凡日常焕发出别样生机。清晨,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未来社区食堂雾气腾腾,社区居民李大伯和老伴散完步,走进食堂,点上一碗小馄饨,一边吃,一边与邻居聊着家常。

海曙联南未来社区食堂的早茶。

事实上,这里不只是饱腹的食堂,更是居民情感交流的“早茶文化客厅”。在公园晨练的老人转身就能来此落座,品一杯热茶、尝一笼点心,闲话家长里短。食堂还特意预留的宽敞回廊,这是老人们饭后休闲的好去处。他们围坐在一起打牌、听书,简单的早餐时光,从满足口腹之欲,升华为邻里情感联结的温馨时刻。

“每天和老伙计们在这里聊聊天,比什么都舒心。”李大伯满脸笑意地说道。

在鄞州区下应街道的应澜·堇书房,居民张清清驻足“有声书墙”前,戴上耳机,瞬间沉浸在名家诵读的声音世界中。“平时忙家务,很少有‘整块时间’看书,有空了,就到这里来听听书,既方便又放松,真是太棒了。”她由衷赞叹道。

在江北区文教街道甬爱e家江北枢纽站,一场怀旧“悦”读小人书展吸引了众多居民。65岁的退休教师陈师傅戴着老花镜,捧着《王进喜》小人书看得入神。“看着钻井架旁拼搏的工人们,就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工厂里奋斗的岁月,这种精神,年轻人真该多学学。”陈师傅说。

江北文教街道“悦”读小人书展。

乡野闲置空间蝶变,绘就“诗与远方”新图景

青瓦白墙的旧农舍变身书吧,杂草丛生的空地化作露天剧场,曾经无人问津的乡野闲置空间,如今成了体味“诗与远方”的休闲驿站。

镇海区九龙湖镇的秦山村曾经是个偏远小山村,如今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民宿度假、田园观光、运动休闲等产业,摇身一变成为休闲度假胜地。

镇海区秦山露营基地。

这个“五一”假期,一群身着荧光色运动服的骑行者,在秦山村的骑行道上疾驰。中途,领头的90后林女士摘下墨镜和队友停下来短暂休憩。“这里的骑行道特别平整,而且风景美如画,我发了朋友圈,都没人相信这就是我‘家门口’的村庄。”小林说。

北仑区新碶街道永久村的千亩方田,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8岁的村民老陈蹲在田埂上,看着稻田里拍照的游客,眼角笑出皱纹。“以前哪敢想啊,这片泥巴地能变成‘神话世界’,吸引那么多游客过来打卡。”老陈感慨。

在象山县定山村安期谷美术馆,废弃船木拼贴成抽象的海浪纹外墙,馆内陈列着明清地契等老物件,吸引无数年轻人慕名而来。00后青年李雨感慨:“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么有格调的艺术盛宴,太惊喜了!”

村社“共享+”,成为城乡共振的“精神坐标”

“村社趣串门”探访的这些共享空间,不仅是便民服务的载体,更成了城乡交流共振的“精神坐标系”。大家在城市共享文化空间,汲取新知识;在山野乡村,感受田园诗意,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与放松。

从社区食堂窗口的一声问候,到村庄露营地里的一次烧烤,村社“共享+”的本质,是让生活回归“人”的尺度。当人们不再执着于远方的风景,而是学会用“生活家”的眼光打量脚下的土地,那些曾被忽视的烟火气,将汇聚成触手可及的“小美满”。

记者马佳威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烟火诗意皆可得 宁波村社“共享+”托起家门口的“小美满”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5-06 06:40:00

鄞州姜山镇走马塘拾野庄园。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宁波市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另一种假期打开方式。由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宁波晚报万家社区联盟发起的“村社趣串门”计划,以“家门口串门”的独特形式,让市民避开人潮,重新发现身边被忽略的宝藏风景。

家门口的“生活补给站”,社区空间传递烟火气

在宁波的社区街巷,“共享+”模式让平凡日常焕发出别样生机。清晨,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未来社区食堂雾气腾腾,社区居民李大伯和老伴散完步,走进食堂,点上一碗小馄饨,一边吃,一边与邻居聊着家常。

海曙联南未来社区食堂的早茶。

事实上,这里不只是饱腹的食堂,更是居民情感交流的“早茶文化客厅”。在公园晨练的老人转身就能来此落座,品一杯热茶、尝一笼点心,闲话家长里短。食堂还特意预留的宽敞回廊,这是老人们饭后休闲的好去处。他们围坐在一起打牌、听书,简单的早餐时光,从满足口腹之欲,升华为邻里情感联结的温馨时刻。

“每天和老伙计们在这里聊聊天,比什么都舒心。”李大伯满脸笑意地说道。

在鄞州区下应街道的应澜·堇书房,居民张清清驻足“有声书墙”前,戴上耳机,瞬间沉浸在名家诵读的声音世界中。“平时忙家务,很少有‘整块时间’看书,有空了,就到这里来听听书,既方便又放松,真是太棒了。”她由衷赞叹道。

在江北区文教街道甬爱e家江北枢纽站,一场怀旧“悦”读小人书展吸引了众多居民。65岁的退休教师陈师傅戴着老花镜,捧着《王进喜》小人书看得入神。“看着钻井架旁拼搏的工人们,就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工厂里奋斗的岁月,这种精神,年轻人真该多学学。”陈师傅说。

江北文教街道“悦”读小人书展。

乡野闲置空间蝶变,绘就“诗与远方”新图景

青瓦白墙的旧农舍变身书吧,杂草丛生的空地化作露天剧场,曾经无人问津的乡野闲置空间,如今成了体味“诗与远方”的休闲驿站。

镇海区九龙湖镇的秦山村曾经是个偏远小山村,如今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民宿度假、田园观光、运动休闲等产业,摇身一变成为休闲度假胜地。

镇海区秦山露营基地。

这个“五一”假期,一群身着荧光色运动服的骑行者,在秦山村的骑行道上疾驰。中途,领头的90后林女士摘下墨镜和队友停下来短暂休憩。“这里的骑行道特别平整,而且风景美如画,我发了朋友圈,都没人相信这就是我‘家门口’的村庄。”小林说。

北仑区新碶街道永久村的千亩方田,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8岁的村民老陈蹲在田埂上,看着稻田里拍照的游客,眼角笑出皱纹。“以前哪敢想啊,这片泥巴地能变成‘神话世界’,吸引那么多游客过来打卡。”老陈感慨。

在象山县定山村安期谷美术馆,废弃船木拼贴成抽象的海浪纹外墙,馆内陈列着明清地契等老物件,吸引无数年轻人慕名而来。00后青年李雨感慨:“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么有格调的艺术盛宴,太惊喜了!”

村社“共享+”,成为城乡共振的“精神坐标”

“村社趣串门”探访的这些共享空间,不仅是便民服务的载体,更成了城乡交流共振的“精神坐标系”。大家在城市共享文化空间,汲取新知识;在山野乡村,感受田园诗意,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与放松。

从社区食堂窗口的一声问候,到村庄露营地里的一次烧烤,村社“共享+”的本质,是让生活回归“人”的尺度。当人们不再执着于远方的风景,而是学会用“生活家”的眼光打量脚下的土地,那些曾被忽视的烟火气,将汇聚成触手可及的“小美满”。

记者马佳威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