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保洁员的“智能搭档” 奉化街头智能清洁机器人上岗
2025-05-08 18:0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鲁威 通讯员 邬怡灵 王林威

5月6日,奉化城市文化中心广场上,一台通体黑色、造型方正的“新员工”——UDEER AI130户外扫地机器人正式“入职”。随着它底部边刷发出规律的“刷刷”声,奉化首个户外智能清洁设备的应用场景由此展开,在暖阳中勾勒出一幅科技与人工协同作业的生动画面。

扫地机器人自主“巡逻”广场。鲁威/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人匀速沿广场大理石步道行进,两侧边刷呈45度角高速旋转,将落叶、烟蒂等杂物精准扫入底部吸尘口,集尘箱运转时仅发出轻微的蜂鸣声。

正在陪孩子玩耍的市民李女士特意驻足观察:“没想到这么安静,而且遇到台阶会自动减速,刚才有个小朋友跑过去,它立刻就停住了。”设备前端的3D激光雷达与双目摄像头持续扫描周围环境,遇障碍物时会以弧形轨迹绕行,遇到台阶边缘则自动识别并调整路线,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在百米主干道清扫演示中,机器人仅用8分钟便完成作业,地面落叶与细碎垃圾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一旁的保洁员张师傅正拿着小型吸尘器清理树池缝隙里的残叶,他笑着说:“以前扫完主干道得歇两回,现在机器人‘打前阵’,我就负责‘收尾’,你看这地砖缝里的灰尘,现在能慢慢吸干净了。”

扫地机器人在特定区域内进行作业。鲁威/摄

在广场西侧的休息区,记者目睹了一幕默契配合的场景:机器人正在清扫大片草坪边缘的落叶,保洁员王阿姨则蹲在旁边擦拭长椅扶手。“它扫大路,我管细节。”王阿姨指着机器人说,“像座椅下面、花坛角落这些地方,机器人的边刷够不着,就该我们上手。但以前主干道的落叶得好几个人来回扫,现在机器人一小时能扫完,我们的力气可用在精细活上了。”

捷达物业城市文化中心项目负责人徐莉君现场通过手机操控展示了部分模式。机器人搭载的AI系统能自动识别落叶、塑料瓶、烟蒂等垃圾,针对不同垃圾密度区域动态调整清扫速度和吸力——在落叶密集的银杏树下,它会自动减速并加大吸力;在人流量大的主通道,则切换为“避让优先”模式,将清扫效率与安全保障平衡到最佳状态。而保洁员则通过手机端管理平台实时查看机器人的作业轨迹和集尘箱容量,当设备完成一个区域清扫时,他们会及时清理集尘箱,并检查是否有漏扫的卫生死角。

据悉,扫地机器人具备强大的清扫能力,每小时可覆盖6500平方米区域,日常作业覆盖面积达2万至3万平方米。假如按照每天上午、下午各作业一次,可完成相当于3名保洁员的工作量。

工作人员在现场使用手机端调试机器人。鲁威/摄

在保洁员休息区,记者看到了新旧作业工具的对比:角落整齐摆放着传统的扫帚、簸箕,而桌面则放置着平板电脑,实时显示着机器人的电量、作业面积、故障预警等信息。

“现在我们既是清洁工,也是设备管理员。”张师傅熟练地滑动屏幕,查看机器人当前的作业区域,机器人承担重复性、高强度的清扫任务,人类则聚焦于情感化服务与精细化管理。数据显示,机器人上岗后,城市文化中心的日常清扫效率提升了不少,保洁员的步行距离也相对减少,而卫生检查中的“细节分”却提高了。

“以前弯腰扫落叶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机器人干重活,我们把座椅擦得更亮,把指示牌擦得更干净,市民的体验感反而更好了。”王阿姨的话,道出了人机协同的本质价值。机器人与保洁员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未来图景,让城市清洁既有“智能效率”,更有“人文温度”。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保洁员的“智能搭档” 奉化街头智能清洁机器人上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5-08 18:03: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鲁威 通讯员 邬怡灵 王林威

5月6日,奉化城市文化中心广场上,一台通体黑色、造型方正的“新员工”——UDEER AI130户外扫地机器人正式“入职”。随着它底部边刷发出规律的“刷刷”声,奉化首个户外智能清洁设备的应用场景由此展开,在暖阳中勾勒出一幅科技与人工协同作业的生动画面。

扫地机器人自主“巡逻”广场。鲁威/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人匀速沿广场大理石步道行进,两侧边刷呈45度角高速旋转,将落叶、烟蒂等杂物精准扫入底部吸尘口,集尘箱运转时仅发出轻微的蜂鸣声。

正在陪孩子玩耍的市民李女士特意驻足观察:“没想到这么安静,而且遇到台阶会自动减速,刚才有个小朋友跑过去,它立刻就停住了。”设备前端的3D激光雷达与双目摄像头持续扫描周围环境,遇障碍物时会以弧形轨迹绕行,遇到台阶边缘则自动识别并调整路线,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在百米主干道清扫演示中,机器人仅用8分钟便完成作业,地面落叶与细碎垃圾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一旁的保洁员张师傅正拿着小型吸尘器清理树池缝隙里的残叶,他笑着说:“以前扫完主干道得歇两回,现在机器人‘打前阵’,我就负责‘收尾’,你看这地砖缝里的灰尘,现在能慢慢吸干净了。”

扫地机器人在特定区域内进行作业。鲁威/摄

在广场西侧的休息区,记者目睹了一幕默契配合的场景:机器人正在清扫大片草坪边缘的落叶,保洁员王阿姨则蹲在旁边擦拭长椅扶手。“它扫大路,我管细节。”王阿姨指着机器人说,“像座椅下面、花坛角落这些地方,机器人的边刷够不着,就该我们上手。但以前主干道的落叶得好几个人来回扫,现在机器人一小时能扫完,我们的力气可用在精细活上了。”

捷达物业城市文化中心项目负责人徐莉君现场通过手机操控展示了部分模式。机器人搭载的AI系统能自动识别落叶、塑料瓶、烟蒂等垃圾,针对不同垃圾密度区域动态调整清扫速度和吸力——在落叶密集的银杏树下,它会自动减速并加大吸力;在人流量大的主通道,则切换为“避让优先”模式,将清扫效率与安全保障平衡到最佳状态。而保洁员则通过手机端管理平台实时查看机器人的作业轨迹和集尘箱容量,当设备完成一个区域清扫时,他们会及时清理集尘箱,并检查是否有漏扫的卫生死角。

据悉,扫地机器人具备强大的清扫能力,每小时可覆盖6500平方米区域,日常作业覆盖面积达2万至3万平方米。假如按照每天上午、下午各作业一次,可完成相当于3名保洁员的工作量。

工作人员在现场使用手机端调试机器人。鲁威/摄

在保洁员休息区,记者看到了新旧作业工具的对比:角落整齐摆放着传统的扫帚、簸箕,而桌面则放置着平板电脑,实时显示着机器人的电量、作业面积、故障预警等信息。

“现在我们既是清洁工,也是设备管理员。”张师傅熟练地滑动屏幕,查看机器人当前的作业区域,机器人承担重复性、高强度的清扫任务,人类则聚焦于情感化服务与精细化管理。数据显示,机器人上岗后,城市文化中心的日常清扫效率提升了不少,保洁员的步行距离也相对减少,而卫生检查中的“细节分”却提高了。

“以前弯腰扫落叶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机器人干重活,我们把座椅擦得更亮,把指示牌擦得更干净,市民的体验感反而更好了。”王阿姨的话,道出了人机协同的本质价值。机器人与保洁员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未来图景,让城市清洁既有“智能效率”,更有“人文温度”。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