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何以钱湖!湖光山水共一色 农体文旅叙华章
2025-05-19 07:29:4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东钱湖波光潋滟,湖畔古村静谧。

薰风初入弦,浅夏绿意来。

五月的东钱湖在碧波烟霞中铺展开一幅限定版的诗意画卷:小普陀的紫色鸢尾如繁星点点,错落点缀在翠色欲流的草坪间,与梨花岙起伏的金色麦浪遥相呼应。近处花影婆娑,远处麦穗翻波,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牧歌图景。

东钱湖四季皆景,早已成为市民微度假的热门选择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数据显示,2024年东钱湖全域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7.09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超15%。

这片水域为何能持续引爆旅游热潮?答案藏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二十年的发展脉络里——始终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通过持续改善湖泊生态、创新农体文旅业态,不断推进“文化型、生态型的旅游度假区”建设。

韩岭老街。

生态立本

水质是东钱湖的生命。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东钱湖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相当于西湖的3倍。既然是河湖水系,难免遭遇葑淤塞堵的困境,千百年间,东钱湖出现过不少治湖“能臣”,如唐朝的陆南金、北宋的李夷庚等。其中,王安石的疏浚故事流传最为广泛。

北宋庆历八年,时任鄞县知县王安石看到东钱湖水草杂生,早已丧失灌溉机能。于是,他深入走访农田水利,撰写《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动员民众兴修水利、清除葑草、划定湖界、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一系列举措解除了湖区农民的水旱之忧。

千年后,东钱湖管委会接过治水“接力棒”,开启了修复湖区的系统工程——

钱湖秘境。

从清淤退渔、截污纳管、清退高污染工业企业,到引进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增加水生植物、改善鱼类种群结构等方式,东钱湖逐步构建完善健康的水域生态系统。多年来,东钱湖管委会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将东钱湖的水质提升到总体Ⅲ类、局部Ⅱ类,为东钱湖的文旅发展奠定生态根基。

如今的东钱湖,已成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湖泊治理典范。

“要治水,也要智水。”东钱湖经旅湖局副局长楼海波道出了新时代治水方向。

随着数字化发展,水域管理需强化科技赋能。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水务信息平台,通过浮标式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捕捉水体污染动态与排水口水质变化;借助对水体温度、pH值等多项指标的数据趋势分析,实现水生态环境预警。

2024年8月,湖山智治(一期)项目投用,水域岸线巡查迈向智能化新台阶。每日两台无人机腾空而起,仅需20分钟便可完成环湖巡查,效率远超过去两名工作人员驾船一天的工作量。通过多点位智能布控,不仅能实时监测水域工程安全、掌握湖区汛情水位,还能同步开展森林防火监测,实现“一机多能”的全方位管控。

目前,东钱湖入湖溪流氮磷拦截工程正稳步推进。这场跨越千年的生态守护,在科技赋能下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游艇码头。

文旅点睛

古有云:东钱湖八十一岭环抱、七十二溪流注、三十六村错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出丰饶的地域文化。其中,“八行文化”发源于“一门三拜相,四世两封王”的东钱湖史氏家族,在南宋这段历史里,史氏家族涌现父子同进士、兄弟同进士、三代同宰相的盛况。现存的史氏家族墓道石刻群,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填补了中国南宋时期神道石刻艺术史的空白,成为研究宋代文化的珍贵遗存。

东钱湖的青瓷文化同样底蕴深厚。考古发现证实,东钱湖窑场自东汉开烧,延续至北宋晚期,郭家峙、郭童岙、上水岙、范岙等地陆续发现的古窑址,对越窑青瓷窑系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渔文化”更是深植东钱湖基因。世代渔民依湖而居,以捕鱼为生。清代海禁政策逐步解除后,又开启了海捕的营生。境内的莫枝堰、高湫堰等地,作为昔日大船出海的必经之地,至今仍留存着渔业繁荣的历史印记。

东钱湖露营基地。

此外,财智文化、书画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构成东钱湖特有的文化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讲好文化故事、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此,东钱湖管委会擘画“一核四区多点”宋韵文化圈基本架构,构建东钱湖宋韵文化走廊,串联周边特色节点。通过推进东钱湖环湖宋韵文化景观带、南宋石刻公园提升等项目建设,打造“一廊、一景、一园”文化圈,让千年宋韵在东钱湖“流动”起来。

活动策划方面,东钱湖全年推出宋韵钱湖生活季、“钱湖春来了”文旅消费季、全域旅游美食文化节等百余场活动,设计8条精品旅游线路,研发“钱湖有礼”系列文创产品。为让游客深度体验渔文化,特别举办“钱湖有渔”冬捕季活动,生动再现传统渔猎场景。

2025年推出的“钱湖十二雅境”,对应区域12个具有辨识度的文旅融合场景。如“月波问禅”雅境,月波书楼是国学交流之地,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韩岭古市”雅境,韩岭保留着千年渔村的肌理,亦融合时尚元素;“廊桥听语”雅境,国际会议中心主体结构跨山面湖,尽显江南水乡韵味……此外,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近年来,东钱湖持续发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以“钱湖之夜”为核心,在湖滨公园、小普陀及陶公沿河片、帐篷营地等区域创新“文旅+夜经济”模式,构建体育、美食、娱乐、养生、休闲五大夜经济板块,有效激发消费新动能。

亮眼的数据见证文旅蓬勃发展态势。今年“五一”假期,东钱湖接待游客74.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9%和16.55%。

利民村。

农体焕彩

文旅融合催生多元业态,湖泊休闲产业顺势而兴。

2011年,退役帆船运动员徐波浪创办宁波逸帆航海俱乐部。从最初1个T字形码头、3个泊位、1艘帆船,发展至如今3个码头、165个泊位、88艘帆船的规模,徐波浪和他的帆船俱乐部见证了东钱湖水上运动的兴起。

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出资,完成水质改善和帆船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俱乐部则发挥资源优势,吸引高端会员,开设体验项目,推进校企合作,持续拓展经营模式和受众范围。

“俱乐部年接待会员游客超万人次,过去两年为周边酒店带来1200余间的客房需求。”徐波浪说。

目前,东钱湖已引进落地“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中国内湖帆船产业实验基地”两大“国字号”品牌。

4月落幕的2025全国皮艇球锦标赛,吸引了来自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近百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中国皮划艇协会事业发展部部长王盟表示,希望东钱湖有更多的机会为水上运动爱好者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东钱湖休闲度假。

45公里长的湖岸线也化作一条“金线”。

位于北侧的建设村,2024年结合东钱湖自然风光,把村中的140余间闲置民房打造成各类消费空间,引入60多家特色商户,推出40个共富摊位。目前,周平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峰值达5万人次,周平均营收在百万元左右。

“浙东第一古街市”韩岭老街,也在“保留村落肌理”改造升级中焕发新生。改造后的老街与水街并行互通。居东的水街沿溪而建,汇集精品民宿、餐饮书店、特色商店等业态;居西的老街则以白墙灰瓦、木质门面,保留浙东古村的韵味与灵魂。去年一年,游客量超220万人次。

村容焕新为村民创造增收机遇。据悉,韩岭提供了至少50个工作岗位,建设村带动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统计,在东钱湖畔,有百余家特色咖啡馆。它们以“一咖一景”的模式,盘活闲置农房、院落资源,形成“村咖”特色业态集群。在咖啡馆之外,烘焙房、民宿、农家乐、手作工坊等各式店铺也进一步丰富了湖区商业生态,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多元消费选择。

如今,这个曾饱受淤积污染之苦的浙东名湖,历经二十年生态蝶变,终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绘就“诗与远方”的生动图景。

撰文 戎美容 袁春张 江科

图片由东钱湖管委会提供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何以钱湖!湖光山水共一色 农体文旅叙华章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5-19 07:29:43

东钱湖波光潋滟,湖畔古村静谧。

薰风初入弦,浅夏绿意来。

五月的东钱湖在碧波烟霞中铺展开一幅限定版的诗意画卷:小普陀的紫色鸢尾如繁星点点,错落点缀在翠色欲流的草坪间,与梨花岙起伏的金色麦浪遥相呼应。近处花影婆娑,远处麦穗翻波,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牧歌图景。

东钱湖四季皆景,早已成为市民微度假的热门选择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数据显示,2024年东钱湖全域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7.09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超15%。

这片水域为何能持续引爆旅游热潮?答案藏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二十年的发展脉络里——始终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通过持续改善湖泊生态、创新农体文旅业态,不断推进“文化型、生态型的旅游度假区”建设。

韩岭老街。

生态立本

水质是东钱湖的生命。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东钱湖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相当于西湖的3倍。既然是河湖水系,难免遭遇葑淤塞堵的困境,千百年间,东钱湖出现过不少治湖“能臣”,如唐朝的陆南金、北宋的李夷庚等。其中,王安石的疏浚故事流传最为广泛。

北宋庆历八年,时任鄞县知县王安石看到东钱湖水草杂生,早已丧失灌溉机能。于是,他深入走访农田水利,撰写《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动员民众兴修水利、清除葑草、划定湖界、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一系列举措解除了湖区农民的水旱之忧。

千年后,东钱湖管委会接过治水“接力棒”,开启了修复湖区的系统工程——

钱湖秘境。

从清淤退渔、截污纳管、清退高污染工业企业,到引进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增加水生植物、改善鱼类种群结构等方式,东钱湖逐步构建完善健康的水域生态系统。多年来,东钱湖管委会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将东钱湖的水质提升到总体Ⅲ类、局部Ⅱ类,为东钱湖的文旅发展奠定生态根基。

如今的东钱湖,已成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湖泊治理典范。

“要治水,也要智水。”东钱湖经旅湖局副局长楼海波道出了新时代治水方向。

随着数字化发展,水域管理需强化科技赋能。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水务信息平台,通过浮标式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捕捉水体污染动态与排水口水质变化;借助对水体温度、pH值等多项指标的数据趋势分析,实现水生态环境预警。

2024年8月,湖山智治(一期)项目投用,水域岸线巡查迈向智能化新台阶。每日两台无人机腾空而起,仅需20分钟便可完成环湖巡查,效率远超过去两名工作人员驾船一天的工作量。通过多点位智能布控,不仅能实时监测水域工程安全、掌握湖区汛情水位,还能同步开展森林防火监测,实现“一机多能”的全方位管控。

目前,东钱湖入湖溪流氮磷拦截工程正稳步推进。这场跨越千年的生态守护,在科技赋能下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游艇码头。

文旅点睛

古有云:东钱湖八十一岭环抱、七十二溪流注、三十六村错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出丰饶的地域文化。其中,“八行文化”发源于“一门三拜相,四世两封王”的东钱湖史氏家族,在南宋这段历史里,史氏家族涌现父子同进士、兄弟同进士、三代同宰相的盛况。现存的史氏家族墓道石刻群,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填补了中国南宋时期神道石刻艺术史的空白,成为研究宋代文化的珍贵遗存。

东钱湖的青瓷文化同样底蕴深厚。考古发现证实,东钱湖窑场自东汉开烧,延续至北宋晚期,郭家峙、郭童岙、上水岙、范岙等地陆续发现的古窑址,对越窑青瓷窑系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渔文化”更是深植东钱湖基因。世代渔民依湖而居,以捕鱼为生。清代海禁政策逐步解除后,又开启了海捕的营生。境内的莫枝堰、高湫堰等地,作为昔日大船出海的必经之地,至今仍留存着渔业繁荣的历史印记。

东钱湖露营基地。

此外,财智文化、书画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构成东钱湖特有的文化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讲好文化故事、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此,东钱湖管委会擘画“一核四区多点”宋韵文化圈基本架构,构建东钱湖宋韵文化走廊,串联周边特色节点。通过推进东钱湖环湖宋韵文化景观带、南宋石刻公园提升等项目建设,打造“一廊、一景、一园”文化圈,让千年宋韵在东钱湖“流动”起来。

活动策划方面,东钱湖全年推出宋韵钱湖生活季、“钱湖春来了”文旅消费季、全域旅游美食文化节等百余场活动,设计8条精品旅游线路,研发“钱湖有礼”系列文创产品。为让游客深度体验渔文化,特别举办“钱湖有渔”冬捕季活动,生动再现传统渔猎场景。

2025年推出的“钱湖十二雅境”,对应区域12个具有辨识度的文旅融合场景。如“月波问禅”雅境,月波书楼是国学交流之地,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韩岭古市”雅境,韩岭保留着千年渔村的肌理,亦融合时尚元素;“廊桥听语”雅境,国际会议中心主体结构跨山面湖,尽显江南水乡韵味……此外,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近年来,东钱湖持续发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以“钱湖之夜”为核心,在湖滨公园、小普陀及陶公沿河片、帐篷营地等区域创新“文旅+夜经济”模式,构建体育、美食、娱乐、养生、休闲五大夜经济板块,有效激发消费新动能。

亮眼的数据见证文旅蓬勃发展态势。今年“五一”假期,东钱湖接待游客74.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9%和16.55%。

利民村。

农体焕彩

文旅融合催生多元业态,湖泊休闲产业顺势而兴。

2011年,退役帆船运动员徐波浪创办宁波逸帆航海俱乐部。从最初1个T字形码头、3个泊位、1艘帆船,发展至如今3个码头、165个泊位、88艘帆船的规模,徐波浪和他的帆船俱乐部见证了东钱湖水上运动的兴起。

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出资,完成水质改善和帆船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俱乐部则发挥资源优势,吸引高端会员,开设体验项目,推进校企合作,持续拓展经营模式和受众范围。

“俱乐部年接待会员游客超万人次,过去两年为周边酒店带来1200余间的客房需求。”徐波浪说。

目前,东钱湖已引进落地“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中国内湖帆船产业实验基地”两大“国字号”品牌。

4月落幕的2025全国皮艇球锦标赛,吸引了来自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近百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中国皮划艇协会事业发展部部长王盟表示,希望东钱湖有更多的机会为水上运动爱好者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东钱湖休闲度假。

45公里长的湖岸线也化作一条“金线”。

位于北侧的建设村,2024年结合东钱湖自然风光,把村中的140余间闲置民房打造成各类消费空间,引入60多家特色商户,推出40个共富摊位。目前,周平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峰值达5万人次,周平均营收在百万元左右。

“浙东第一古街市”韩岭老街,也在“保留村落肌理”改造升级中焕发新生。改造后的老街与水街并行互通。居东的水街沿溪而建,汇集精品民宿、餐饮书店、特色商店等业态;居西的老街则以白墙灰瓦、木质门面,保留浙东古村的韵味与灵魂。去年一年,游客量超220万人次。

村容焕新为村民创造增收机遇。据悉,韩岭提供了至少50个工作岗位,建设村带动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统计,在东钱湖畔,有百余家特色咖啡馆。它们以“一咖一景”的模式,盘活闲置农房、院落资源,形成“村咖”特色业态集群。在咖啡馆之外,烘焙房、民宿、农家乐、手作工坊等各式店铺也进一步丰富了湖区商业生态,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多元消费选择。

如今,这个曾饱受淤积污染之苦的浙东名湖,历经二十年生态蝶变,终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绘就“诗与远方”的生动图景。

撰文 戎美容 袁春张 江科

图片由东钱湖管委会提供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