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孙晖 顾佳诚 见习记者 何丫
“韩氏一小卒,志当存高远,磊落更光明……”这首“藏头诗”,是韩志磊在视频中招牌的自我介绍。
但志向高远的“小卒”一旦“过河”,亦能成为“将军”!
“河”的彼岸,是韩志磊的家乡——河南郑州中牟县刁家乡莲花池村。曾经,这里是全县“挂了号”的贫困乡、贫困村。黄土地上的红薯、玉米、小麦,刨不出富裕光景,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小时候干农活晒得黢黑,我曾发誓不回来种地!”那时的他,一心只想飞离“彼岸”。考上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成为老韩家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城里卖保险、搞婚庆,收入不菲……他成了乡亲们眼中“跃出农门”的榜样。

韩志磊正在查看猕猴桃长势。沈孙晖摄
但韩志磊的心里,一直有根线牵着——
读书时每次去中牟县烈士陵园,他总会看着纪念碑上的一个个名字,其中一个是他的大爷。碑石冰凉,热血滚烫,“当年革命先辈为了解放家乡舍身御敌,如今我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终于,血脉里的召唤与时代的号角同频共振了。
2018年,脱贫攻坚战鼓正酣,政府在莲花池村建起一座座现代化产业大棚。中牟紧邻郑州,特色农业大有可为。
“中!”韩志磊押上积蓄背上债,决定“过河”——回乡承包大棚,尝试“南果北种”种火龙果。
未曾想,“渡河”竟如此艰难,“小卒”差点“沉船”!
“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大学生,又滚回来吃土!”父亲气得摔碗。“恁在城里好好的福不享,回穷窝子图啥?”村里人话中也夹枪带棒。
当年枪子儿贴着头皮飞,先辈都没缩脖子,这点唾沫星子算啥?“争口气”的战役在大棚里打响了。

韩志磊种植的火龙果。顾佳诚摄
但这位体育生第一次开拖拉机,居然错挂倒挡,“铁牛”向后撞进大棚,他的脖子被夹在大棚钢管和方向盘中间。“得亏拼命挂回前进挡,不然人就交代了。”他眼中掠过一丝后怕。
更大的“羞辱”接踵而至。韩志磊“张冠李戴”,第一年用种玉米、小麦的方式种火龙果,果树“营养不良”,果子“面黄肌瘦”。“瞎折腾,卖给谁去?”乡邻撇嘴看笑话。
但老区精神里刻着自强不息的基因。唾沫星子淬出急智,韩志磊灵光一闪,组织亲子家庭,教大家制作火龙果酒,“搭配”第一书记站台、摄影师助阵,把体验感拉满。两场活动,滞销果消化一空。
为雪“前耻”,他奔赴陕西杨凌向大户取经,在网上向山东前辈求教,一头扎进大棚,从选苗、栽培、定植,到施肥、浇水、预防病虫害,一点点学习摸索。第二年,产量翻倍,果品脱胎换骨;第三年,带徒弟、卖火龙果苗……
“上过大学的娃,就是中!”“争气果”让村民改了口。父亲紧绷3年的脸,也终于舒展了。

辰耕农场一景。沈孙晖摄
勇于开拓、敢于胜利,是这片热土抗战时的必胜信念。怀揣这种信念,韩志磊又努力开拓“新航道”,夺取新胜利。
从“打江山”的火龙果,到如今桃李杏等各式水果;从“老面孔”的红薯、玉米,到现在花生、番茄、辣椒等各类蔬菜,他不仅扩大种植品类,更创办了集采摘、研学、团建、餐饮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辰耕农场。
与传统老农不同,脑筋活络的韩志磊主打一个“情绪价值”。他在农场开设“知识小课堂”,讲火龙果花如昙花般夜间绽放,教挑果诀窍,说营养益处,“来俺这儿,游客不光是摘果,还能学东西!”如此一来,口碑发酵,客似云来。

辰耕农场。何丫摄
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的辰耕农场三季有花、四季有果,500多亩土地铺展生机,蔬果年产量上百吨,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年营收约300万元。
越过万重山,再踏千重浪。眼下,“战场”从土地延展到云端。
今年5月,政府新建的电商大楼在农场旁投用,韩志磊风风火火搞起了直播带货。卖蒜薹,3小时卖出750多公斤;与达人合作卖柴鸡蛋,一度日发3000单,9.6米长的大货车牛气哄哄进村运蛋。县领导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一出手就是王炸!”
但带货水很深,难免触暗礁——部分鸡蛋天热变质,售后经验不足,店铺评分断崖式下跌遭限流,10万枚蛋积压。韩志磊果断转制松花蛋,通过社区团购等渠道消化,让滞销蛋变成金疙瘩。

韩志磊正在直播。受访者供图
“干农业,哪能一帆风顺,试错也是积累!”这份豁达,透着老区人百折不挠的韧劲。近期,他准备再度启航,继续搏击直播带货大潮。
如今,韩志磊的“轻舟”已化作“共富号”巨轮,“过河小卒”也成了领航人。
韩志磊牵头成立的合作社里,汇聚了200多户乡亲。他引导大伙改种价值高、效益好的蔬菜、水果新品种,派人手把手教技术,乡亲们眼瞅着腰包鼓了起来。
“90后”社员王志飞,曾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螺丝工”,回来后种植批发型草莓“甜查理”,但价格上不去。韩志磊拽着他改种采摘型草莓“红颜”“章姬”,并为其引流农场客人,价格顿时“水涨船高”。
“每亩增收逾5000元,一年仅草莓的销售额就有15万元。”王志飞笑开了花,“这可比打螺丝得劲多咧!”
而辰耕农场日常用工,加上直播带货雇人打包分拣,也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打包1小时15元,一天能赚120元。”打包大婶们个个劲头十足,“跟着志磊干,顾家挣钱两不误。”据悉,韩志磊每年累计用工1000多人次。

辰耕农场。受访者供图
“这方被热血浇灌过的土地,回馈了我更多人生机遇,令我成就梦想。我要在黄土地上用奋斗‘致青春’,书写新时代青年最浪漫的红色诗篇。”如今,“过河小卒”正在乡村振兴的棋局上落子列阵,无畏无退……
记者手记
“小卒过河”的比喻,在韩志磊身上特别贴切。我们能想象,父亲的愤怒、乡邻的冷嘲,对他而言曾是怎样无形的封锁线。而“争气果”的绝地反击,正是“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土壤中倔强萌发的生动写照。我们在他跌倒又爬起的姿态里,触摸到了滚烫的传承——这是当年先辈们“枪子儿贴头皮飞过也不缩脖子”的硬气与韧性。
如今,韩志磊的“棋盘”在我们眼前不断延展。他早已不满足于个人“过河成将”,而是奋力将乡亲们一同拉上发展的航船。我们采访时看到新品种的生机,听到乡亲们增收的喜悦,这些都是韩志磊在乡村振兴这盘棋上,落下的关乎共富的妙手。
韩志磊用沾满泥土的奋斗“致青春”,这首青春之歌,是无数乡村青年精神图谱中正在续写的红色诗篇,是青年们以不屈的脊梁唱响的时代最强音。我们有幸,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

豫西抗日纪念馆。纪念馆供图
河南抗日根据地
河南抗日根据地,也称豫西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河南省最完整的抗日根据地。它东临平汉铁路,西达灵(宝)陕(县),南至伏牛山,北依黄河。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阻止了日寇西进,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人物简介
韩志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刁家乡莲花池村“90后”新农人,2018年回乡创业,现任郑州辰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州你我她红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先后获得河南省青年创业先锋、郑州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中牟县创业好青年、中牟县优秀农民工等荣誉。
我想对您说
先辈们,看,这红心火龙果,多像你们当年燃烧的信念。硝烟散去,我们用这火红的“灯笼”照亮共富路,乡亲们的笑脸,是这新时代的“捷报”!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