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象山港海域出现赤潮 暂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
2025-08-12 20:5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象山港海域出现赤潮,分布于象山港港底。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莉 通讯员 杨晓琴

  今天,记者从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了解到,8月6日起,遥感影像显示象山港海域出现赤潮。目前暂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部分赤潮已覆盖到周边养殖场。

  赤潮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此次发现的赤潮,分布于象山港港底,呈褐色、块状分布,面积约4.8平方千米。赤潮种为无毒的扭链角毛藻。

  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和海洋管理服务中心生态修复和海洋预警科科长钱茹茹介绍,象山港海域是宁波传统的赤潮高发区。整个象山港是一条狭长型的港湾,沿岸人类开发活动较多,导致大量营养盐进入象山港水体。加上港底电厂温排水及港区水动力整体较弱,水体交换能力差,进一步加剧富营养化。

  “赤潮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此次暴发与近期降雨少水温高,水体营养物质集聚都有关系。”钱茹茹说。

  今年以来,象山港海域赤潮发现频率、面积较过去5年增加明显,已发现赤潮3起,累计面积约100平方千米。赤潮优势藻种无明显变化,仍以扭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为主。

今年6月初渔山海域发现的夜光藻赤潮

  宁波赤潮的高发期在4月到10月。除象山港海域外,近10年发现的赤潮主要在檀头山—渔山列岛海域。赤潮种则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

显微镜下的东海原甲藻

显微镜下的中肋骨条藻

  东海原甲藻虽无直接毒素产生,但其可促使贝类富集麻痹性贝毒等次生毒素,威胁人类健康;中肋骨条藻属无毒藻,但暴发时会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海水变色、发臭,影响水质。

  在养殖方面,有毒赤潮种会通过分泌毒素直接导致养殖物死亡,无毒赤潮种大量繁殖后会消耗溶解氧或者机械堵住鱼鳃等呼吸器官,致养殖物死亡。

  目前,宁波已构建“天海”一体化立体赤潮观测网络体系,实现了对赤潮灾害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测预警。通过卫星遥感、海洋观测站点、浮标等,第一时间掌握赤潮地点、面积、影响范围。

  钱茹茹提醒,有亲水活动计划的市民记得关注当地发布的赤潮预警信息,合理安排时间,过敏体质人员应避免接触赤潮海域水体,避免皮肤瘙痒等不适。此外,在购买、品尝海鲜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食用来自赤潮区域的产品,烹饪时务必煮熟煮透,不食用贝类内脏。

  新闻多一点

  根据赤潮有无毒性,可将赤潮分为三大类:无毒赤潮、有毒赤潮、对人类无害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不会引起海产养殖的大问题。只是由于赤潮藻的数量过高,当它们死亡分解时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例如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赤潮。

  有毒的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通过食物链造成人类肠胃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中毒。如链状亚历山大藻、利马原甲藻、短裸甲藻等。

  对人无毒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这种赤潮对人无害,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主要对鱼鳃等发生堵塞或机械伤害作用。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象山港海域出现赤潮 暂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12 20:50:00

象山港海域出现赤潮,分布于象山港港底。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莉 通讯员 杨晓琴

  今天,记者从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了解到,8月6日起,遥感影像显示象山港海域出现赤潮。目前暂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部分赤潮已覆盖到周边养殖场。

  赤潮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此次发现的赤潮,分布于象山港港底,呈褐色、块状分布,面积约4.8平方千米。赤潮种为无毒的扭链角毛藻。

  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和海洋管理服务中心生态修复和海洋预警科科长钱茹茹介绍,象山港海域是宁波传统的赤潮高发区。整个象山港是一条狭长型的港湾,沿岸人类开发活动较多,导致大量营养盐进入象山港水体。加上港底电厂温排水及港区水动力整体较弱,水体交换能力差,进一步加剧富营养化。

  “赤潮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此次暴发与近期降雨少水温高,水体营养物质集聚都有关系。”钱茹茹说。

  今年以来,象山港海域赤潮发现频率、面积较过去5年增加明显,已发现赤潮3起,累计面积约100平方千米。赤潮优势藻种无明显变化,仍以扭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为主。

今年6月初渔山海域发现的夜光藻赤潮

  宁波赤潮的高发期在4月到10月。除象山港海域外,近10年发现的赤潮主要在檀头山—渔山列岛海域。赤潮种则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

显微镜下的东海原甲藻

显微镜下的中肋骨条藻

  东海原甲藻虽无直接毒素产生,但其可促使贝类富集麻痹性贝毒等次生毒素,威胁人类健康;中肋骨条藻属无毒藻,但暴发时会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海水变色、发臭,影响水质。

  在养殖方面,有毒赤潮种会通过分泌毒素直接导致养殖物死亡,无毒赤潮种大量繁殖后会消耗溶解氧或者机械堵住鱼鳃等呼吸器官,致养殖物死亡。

  目前,宁波已构建“天海”一体化立体赤潮观测网络体系,实现了对赤潮灾害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测预警。通过卫星遥感、海洋观测站点、浮标等,第一时间掌握赤潮地点、面积、影响范围。

  钱茹茹提醒,有亲水活动计划的市民记得关注当地发布的赤潮预警信息,合理安排时间,过敏体质人员应避免接触赤潮海域水体,避免皮肤瘙痒等不适。此外,在购买、品尝海鲜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食用来自赤潮区域的产品,烹饪时务必煮熟煮透,不食用贝类内脏。

  新闻多一点

  根据赤潮有无毒性,可将赤潮分为三大类:无毒赤潮、有毒赤潮、对人类无害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不会引起海产养殖的大问题。只是由于赤潮藻的数量过高,当它们死亡分解时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例如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赤潮。

  有毒的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通过食物链造成人类肠胃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中毒。如链状亚历山大藻、利马原甲藻、短裸甲藻等。

  对人无毒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这种赤潮对人无害,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主要对鱼鳃等发生堵塞或机械伤害作用。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