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自贸区“小考” 宁波缘何跑出加速度?
2025-08-18 06:5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宁波口岸出口新能源汽车。(宁波海关供图)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新高地。

近日,浙江自贸试验区发布今年第一批省级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宁波片区10项案例入选,占比近三分之一。

自2020年9月挂牌以来,宁波片区已形成30项国家部委复制推广成果、53项省级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国家部委首创案例12项、省级首创案例32项。

以不到全省千分之四的面积,贡献全省进出口额的12.5%、实际利用外资的17.5%,宁波片区用亮眼的成绩单,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自贸区“小考”,宁波缘何能跑出加速度?

敢为,啃下改革“硬骨头”

在此次宁波片区入选的10项案例中,新型离岸贸易监管是一块公认的“硬骨头”。

所谓离岸贸易,简单说就是“两头在外”,货物不进出我国关境,企业在境内完成贸易结算。作为国际贸易的“高阶玩法”,发展离岸贸易,有助于推动区域贸易枢纽向国际贸易中心转变,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但由于订单流、货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业务真实性核验难度大,一度成为制约离岸贸易发展的瓶颈。

面对监管难题,宁波片区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离岸贸易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建成运行全省首个离岸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并建立部门协同联动管理机制,为监管装上“智慧大脑”。

今年3月,宁波片区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正式落地,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截至今年5月底,宁波片区离岸贸易企业已同全球30个国家(地区)的266个贸易伙伴,对七大类大宗商品进行1817次交易,收汇23.95亿美元、付汇21.57亿美元,有力提升了宁波对全球大宗商品资源的配置能力。

敢为,是宁波片区的鲜明特质。

近年来,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宁波片区持续发力,已推出约3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善为,开辟发展新赛道

“新三样”(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正成为外贸新的增长极。

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高效出运?宁波片区联合浙江海事局优化再造海事、海关等监管流程,推出“直通车”服务,实现内陆海运货物从装箱地到装船出港“一次装箱、一次申报、一次查验”,有效降低交通物流成本。

从“老三样”到如今“新三样”,不仅是出口产品的迭代,更是发展赛道的转换。

走进中国(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项目现场,一个“超级大冷柜”映入眼帘。作为“四横四纵”全国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的重要节点,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依托这一项目,探索实践进口蛋白资源冷链产业链集成创新,初步建成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港口型冷链枢纽,构建起进口冷链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生态。

比如,搭建冷链物流数字孪生平台,将进口冷链货物离港、进区、入场、查验等环节的用时从2天缩短至半天;宁波海关实行进口冷链货物“即到即查”,促进检验出证环节提速20%;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累计为冷链上下游贸易企业对接授信额度2.6亿元,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如今,宁波片区进口冷链产业链成型态势显现,累计招引贸易、物流、服务等冷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4家,吸引国内头部食品企业双汇、优合落户,并开拓澳大利亚及南美、欧洲至中国的冷链跨境贸易新链路,促进进口优质蛋白资源通过宁波口岸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有为,激活开放新动能

船籍相当于船舶的“户口”。船舶登记是赋予船舶国籍和权利义务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航行船舶大多在境外注册,悬挂“方便旗”航行,不利于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宁波片区积极争取,推动自贸试验区“浙江宁波舟山港”国际船舶登记船籍港政策落地实施,全面开辟“浙资方便旗船”回归和国际船舶入驻新通道。首艘浙江宁波舟山港籍国际船舶“新明州18”轮正式登记,仅3个工作日就完成船舶营运涉及的所有18项业务,总体时限压缩95%,创下同类别海事政务服务办理速度新纪录。

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22艘国际航行船舶在宁波片区完成登记,总吨位258.5万吨,总运力363.6万载重吨,占全省登记国际航行船舶总运力的99.7%。

船舶“回来了”,产业“活起来”。

今年上半年,宁波片区新增航运企业154家,同比增长30.5%,集聚各类航运企业1800余家,全球前二十大班轮公司均在宁波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开放,是宁波的根与魂。作为宁波“最开放的区域”,宁波片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不久前,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迎来首艘使用区块链电子提单的外贸船舶,标志着宁波片区在航运贸易数字化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依托宁波舟山港“单一窗口”,宁波片区上线区块链电子提单应用,实现了贸易单据全流程电子化流转,大大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

随着一项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见效,宁波片区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今年上半年,宁波片区新设立企业3166家,同比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同比增长41.8%;进出口额2927.6亿元,同比增长11.5%。

征程万里,任重千钧。以制度创新为“笔”,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制度型开放的崭新篇章,这不仅是一个“区”的意识,更是一座城的共识。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朱丽丹 方宇舟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自贸区“小考” 宁波缘何跑出加速度?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8-18 06:52:00

宁波口岸出口新能源汽车。(宁波海关供图)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新高地。

近日,浙江自贸试验区发布今年第一批省级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宁波片区10项案例入选,占比近三分之一。

自2020年9月挂牌以来,宁波片区已形成30项国家部委复制推广成果、53项省级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国家部委首创案例12项、省级首创案例32项。

以不到全省千分之四的面积,贡献全省进出口额的12.5%、实际利用外资的17.5%,宁波片区用亮眼的成绩单,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自贸区“小考”,宁波缘何能跑出加速度?

敢为,啃下改革“硬骨头”

在此次宁波片区入选的10项案例中,新型离岸贸易监管是一块公认的“硬骨头”。

所谓离岸贸易,简单说就是“两头在外”,货物不进出我国关境,企业在境内完成贸易结算。作为国际贸易的“高阶玩法”,发展离岸贸易,有助于推动区域贸易枢纽向国际贸易中心转变,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但由于订单流、货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业务真实性核验难度大,一度成为制约离岸贸易发展的瓶颈。

面对监管难题,宁波片区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离岸贸易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建成运行全省首个离岸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并建立部门协同联动管理机制,为监管装上“智慧大脑”。

今年3月,宁波片区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正式落地,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截至今年5月底,宁波片区离岸贸易企业已同全球30个国家(地区)的266个贸易伙伴,对七大类大宗商品进行1817次交易,收汇23.95亿美元、付汇21.57亿美元,有力提升了宁波对全球大宗商品资源的配置能力。

敢为,是宁波片区的鲜明特质。

近年来,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宁波片区持续发力,已推出约3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善为,开辟发展新赛道

“新三样”(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正成为外贸新的增长极。

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高效出运?宁波片区联合浙江海事局优化再造海事、海关等监管流程,推出“直通车”服务,实现内陆海运货物从装箱地到装船出港“一次装箱、一次申报、一次查验”,有效降低交通物流成本。

从“老三样”到如今“新三样”,不仅是出口产品的迭代,更是发展赛道的转换。

走进中国(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项目现场,一个“超级大冷柜”映入眼帘。作为“四横四纵”全国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的重要节点,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依托这一项目,探索实践进口蛋白资源冷链产业链集成创新,初步建成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港口型冷链枢纽,构建起进口冷链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生态。

比如,搭建冷链物流数字孪生平台,将进口冷链货物离港、进区、入场、查验等环节的用时从2天缩短至半天;宁波海关实行进口冷链货物“即到即查”,促进检验出证环节提速20%;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累计为冷链上下游贸易企业对接授信额度2.6亿元,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如今,宁波片区进口冷链产业链成型态势显现,累计招引贸易、物流、服务等冷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4家,吸引国内头部食品企业双汇、优合落户,并开拓澳大利亚及南美、欧洲至中国的冷链跨境贸易新链路,促进进口优质蛋白资源通过宁波口岸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有为,激活开放新动能

船籍相当于船舶的“户口”。船舶登记是赋予船舶国籍和权利义务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航行船舶大多在境外注册,悬挂“方便旗”航行,不利于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宁波片区积极争取,推动自贸试验区“浙江宁波舟山港”国际船舶登记船籍港政策落地实施,全面开辟“浙资方便旗船”回归和国际船舶入驻新通道。首艘浙江宁波舟山港籍国际船舶“新明州18”轮正式登记,仅3个工作日就完成船舶营运涉及的所有18项业务,总体时限压缩95%,创下同类别海事政务服务办理速度新纪录。

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22艘国际航行船舶在宁波片区完成登记,总吨位258.5万吨,总运力363.6万载重吨,占全省登记国际航行船舶总运力的99.7%。

船舶“回来了”,产业“活起来”。

今年上半年,宁波片区新增航运企业154家,同比增长30.5%,集聚各类航运企业1800余家,全球前二十大班轮公司均在宁波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开放,是宁波的根与魂。作为宁波“最开放的区域”,宁波片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不久前,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迎来首艘使用区块链电子提单的外贸船舶,标志着宁波片区在航运贸易数字化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依托宁波舟山港“单一窗口”,宁波片区上线区块链电子提单应用,实现了贸易单据全流程电子化流转,大大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

随着一项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见效,宁波片区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今年上半年,宁波片区新设立企业3166家,同比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同比增长41.8%;进出口额2927.6亿元,同比增长11.5%。

征程万里,任重千钧。以制度创新为“笔”,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制度型开放的崭新篇章,这不仅是一个“区”的意识,更是一座城的共识。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朱丽丹 方宇舟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