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超级英雄电影”为什么不灵了
2025-08-19 08:34:14 稿源: 人民日报  

这个暑期,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超人》和《神奇4侠:初露锋芒》先后在我国内地上映,却几乎没溅起多大水花。7月11日上映的《超人》仅6400万元票房,7月25日上映的《神奇4侠:初露锋芒》票房至今刚过4000万元。相较于昔日的高光时刻,超级英雄电影的票房成绩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不仅是这两部影片,近年来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整体表现疲软。《美国队长4》《雷霆特攻队》《雷霆沙赞!众神之怒》等,口碑与票房全部遇冷。曾经风靡全球、缔造票房神话的超级英雄电影,如今似乎难入中国观众法眼,很多其他类型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也逐渐失去了往日风光。

“超级英雄影片”为何不再受到中国观众青睐?一方面是电影生态发生了变化,国产影片不断进步,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逐渐祛魅。流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也极大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大量优质影视作品通过网络触达观众,人们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丰富的视听作品,这在较大程度上分流了影院观众群体。

另一方面,观众电影鉴赏水平提高,不再满足于剧情套路化、角色扁平化的类型叙事。超级英雄电影长期以来正邪对立的简单剧情架构,以及过度堆砌特效的创作模式,逐渐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观众渴望在银幕上看到更具深度、能反映现实社会与复杂人性的故事,期待角色塑造更加立体丰满,叙事节奏与逻辑更加精巧合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勇于突破类型限制的影片取得了成功,《坚如磐石》《人生大事》《八角笼中》等国产影片皆是如此。国外优秀影片中,美国影片《奥本海默》采用非线性叙事,打破传记类型片桎梏,赢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泰国影片《姥姥的外孙》融合家庭、亲情和社会议题,很难归入某一类型,也没按类型套路叙事,却引发众多观众情感共鸣,以小成本收获好口碑和高票房。

电影类型的形成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市场根据观众需要和类型要素,提供相应产品,有其规律性、合理性。但是,类型的固化会削弱观众观影的新鲜感。真正能穿越时间和文化壁垒的作品,无一不是用真情实感与观众对话。当一部影片的故事和人物能够揭开生活的表象,触达人性的共通点,电影就获得了观众。

对于创作者而言,与其纠结于“拍什么类型”,不如专注于“如何打动观众”。毕竟,观众走出影院后,能记住的从来不是“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而是这部电影让自己哭了、笑了、走心了。在短视频、微短剧等多种影像娱乐新形态的冲击下,电影只有突破陈词滥调的“魔障”,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超级英雄电影”为什么不灵了

稿源: 人民日报 2025-08-19 08:34:14

这个暑期,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超人》和《神奇4侠:初露锋芒》先后在我国内地上映,却几乎没溅起多大水花。7月11日上映的《超人》仅6400万元票房,7月25日上映的《神奇4侠:初露锋芒》票房至今刚过4000万元。相较于昔日的高光时刻,超级英雄电影的票房成绩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不仅是这两部影片,近年来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整体表现疲软。《美国队长4》《雷霆特攻队》《雷霆沙赞!众神之怒》等,口碑与票房全部遇冷。曾经风靡全球、缔造票房神话的超级英雄电影,如今似乎难入中国观众法眼,很多其他类型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也逐渐失去了往日风光。

“超级英雄影片”为何不再受到中国观众青睐?一方面是电影生态发生了变化,国产影片不断进步,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逐渐祛魅。流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也极大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大量优质影视作品通过网络触达观众,人们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丰富的视听作品,这在较大程度上分流了影院观众群体。

另一方面,观众电影鉴赏水平提高,不再满足于剧情套路化、角色扁平化的类型叙事。超级英雄电影长期以来正邪对立的简单剧情架构,以及过度堆砌特效的创作模式,逐渐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观众渴望在银幕上看到更具深度、能反映现实社会与复杂人性的故事,期待角色塑造更加立体丰满,叙事节奏与逻辑更加精巧合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勇于突破类型限制的影片取得了成功,《坚如磐石》《人生大事》《八角笼中》等国产影片皆是如此。国外优秀影片中,美国影片《奥本海默》采用非线性叙事,打破传记类型片桎梏,赢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泰国影片《姥姥的外孙》融合家庭、亲情和社会议题,很难归入某一类型,也没按类型套路叙事,却引发众多观众情感共鸣,以小成本收获好口碑和高票房。

电影类型的形成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市场根据观众需要和类型要素,提供相应产品,有其规律性、合理性。但是,类型的固化会削弱观众观影的新鲜感。真正能穿越时间和文化壁垒的作品,无一不是用真情实感与观众对话。当一部影片的故事和人物能够揭开生活的表象,触达人性的共通点,电影就获得了观众。

对于创作者而言,与其纠结于“拍什么类型”,不如专注于“如何打动观众”。毕竟,观众走出影院后,能记住的从来不是“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而是这部电影让自己哭了、笑了、走心了。在短视频、微短剧等多种影像娱乐新形态的冲击下,电影只有突破陈词滥调的“魔障”,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