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佳制图
白大褂飘扬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手术室里的无影灯依然亮着,急诊科里的脚步声依旧匆忙,产房里的第一声啼哭总会响起……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也是属于宁波36307位执业医师的节日,但这个节日的主角依然坚守着各自的岗位。
我们记录下五个不同的“过节”瞬间——没有隆重的庆典,却有最真实的温度。谨以我们的镜头,致敬所有把平凡日子过成英雄故事的医者!

边学燕收到鲜花。
一束鲜花背后的生命奇迹
昨日上午10点,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透中心,阳光透过玻璃窗,透析机的运转声规律而平稳。肾内科主任边学燕正在查房,忽然被一声轻柔的呼唤叫住——“边医生,节日快乐!”
走廊上,黄女士手捧一束娇艳的鲜花,笑容温暖而真挚。她将花束递给边学燕,声音微微发颤:“我现在指标全都正常了,真的特别感谢您……”
这束鲜花的背后,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死历程。
2024年6月21日,孕34周的黄女士因出现蛋白尿、肌酐值持续攀升,不得不提前实施剖宫产。然而产后的黄女士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那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撑不下去了。”黄女士回忆道。当晚11点,边学燕应邀前往急会诊。患者病情危急,随时可能发展成尿毒症、心衰、呼吸衰竭。“必须立即转院接受专科治疗!”
几个小时后,黄女士被紧急转送至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立即抢救!”边学燕团队迅速为患者启动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经过几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黄女士患有非典型溶血尿毒症,这是一种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死亡率极高。
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黄女士康复出院,与仅在产房见过一面的女儿团聚。
“这里的医护人员都像家人一样,尤其是边医生,她对我的关怀远不止于医嘱。”黄女士向记者讲述着一个个感动的瞬间:边医生总是叮嘱医护人员要特别关照她;血透时,会送来糖果以防她低血糖;哺乳期涨奶时,又专门请中医指导她科学回奶……这些点点滴滴,在黄女士心中留下了永远的温暖。
医师节这天,黄女士执意要来医院。“没有边医生和她的医护团队,我的孩子可能就没妈了。”她红着眼眶说道。
边学燕接过鲜花,欣慰地说:“看到你恢复得这么好,比什么礼物都让人高兴。”
透析大厅里,阳光漫过窗台,机器的运转声依旧规律,而医患并肩的身影,在地上拉得很长,又悄然重叠。

完成一次急救的范光辉。
一天内,他急救了八名患者
“叮铃铃——”早上8:27,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宁波市急救中心李惠利医院站点的值班室响起。
“车祸,兴宁路南镇安街旁。”指令简洁而精准。范光辉和搭档迅速迈上救护车。
“呜——呜——”救护车在警笛声中抵达现场,只见一辆轿车斜插在路中央,道路的护栏已经被撞得豁开大口。范光辉小步快跑至车旁,俯身确定受伤乘客的状态:“感觉怎样?哪里不舒服?”他语速沉稳,双眼同步“扫描”患者:神志清醒,精神尚可,四肢能动。
救护车内,范光辉熟练地连接好心电监护仪。“别担心,我们马上送你去医院做详细检查。”车辆疾驰,他的目光在心电监护仪屏幕与患者间切换。
安全抵达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室后,范光辉快速精准交接完患者的情况后,转身离开,步履匆匆。
“叮铃铃——”10:57,刚吃了两口午饭,新的出车指令到了:“樱花公园地铁站B出口,急救—中毒/理化伤害—中暑。”范光辉丢下筷子,冲出食堂。
地铁站口,警察与地铁工作人员围着一名瘫坐在地的患者。患者呼吸急促,双手呈鸡爪样。范光辉快步上前蹲下,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并询问病史。初步处置完毕,范光辉与搭档小心地将患者移上担架车,推上救护车。警笛再鸣,车辆疾驰。车厢内,在心电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范光辉持续指导患者规律呼吸。
将患者安全送入鄞州人民医院急诊室并完成交接后,范光辉准备离开。“范医生!节日快乐!”相熟的急诊护士拿着一枝鲜花塞入他怀中。范光辉一愣,脸上绽开腼腆而真心的笑容。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患者安全送到医院。”今年是范光辉当急救医生的第13年,“虽然辛苦,但是能让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一切辛苦都值得”。
截至当天下午5时,范光辉和他的同事已经出车8次。
“叮铃铃——叮铃铃——”生命救援的召唤还在持续。

龙观乡卫生院医生为山村村民义诊。
上山义诊,过个特别的医师节
清晨8:20,四明山盘山公路的云雾还未散尽,一辆贴着“高山巡回医疗”标识的白色面包车碾过碎石,停在磻溪村老年活动中心门口。车门拉开瞬间,便传来了屋内老人们的欢呼声:“来了来了,医生们来了!”
医师节本是医生的节日,但海曙龙观乡卫生院的医生们却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项目——上山为村民送诊疗服务。
“血压计放这里,骨密度仪放这边。”医生刘允环指挥大家从车上搬下药箱和各种医疗设备。一行10位医护人员的到来让这个沉寂的小山村突然热闹了起来。
磻溪村地处四明山深处,全村只有20多户人家30多个村民,而且多为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因地处偏僻,每天公交车只有上山、下山各一趟,村民下山配个药,需要一天时间。听说今天医生上山义诊,村民们早就翘首以盼了。
配药、量血压、测血糖、检查肺功能、测骨密度……医生们开始忙了起来,村民则有秩序地排队候诊。
90多岁的张奶奶已经四年没有做过体检了。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她存在比较严重的骨质疏松风险。医生现场为她制订了饮食营养方案,并叮嘱她平时要多多晒太阳、散步。
70多岁的陈大妈平时血糖一直控制得不好,昨天她特意空腹来到现场。“6.3,控制得非常好!”医生一句话让陈大妈一颗悬着的心得以放下。“医生送药送医到家门口,真是方便又暖心。”她笑着说。
“刘医生,帮我看看,我这降压药需要调整吗?”“我最近老是头晕,能帮我配点药吗?”……
“医疗翻越高山,健康无处不至。”为方便地处深山的村民就医配药,龙观乡卫生院于2011年成立高山巡回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团队,每月定期上山送健康服务,受到村民欢迎。
临近上午11点,最后一份高血压药包被贴上标签。返程前,刘允环突然冲向门外。原来,张阿婆正颤巍巍地弯腰捡拐杖。“不能这么弯腰!”她一把扶住老人,顺手把药盒上的说明文字描粗了三倍:“要像捡稻穗一样先蹲稳再捡……”

医生们做饼干庆祝节日。
拆盲盒、做饼干,最温馨的节日
“3、2、1——开!”昨日中午,鄞州区中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楼会议室爆发出欢呼声。蓝白相间的盲盒在投影屏两侧排成心形,每个盒子里都藏着给“大白”们的惊喜。
“哗啦”一声,放射科医生郑文钦撕开银色包装纸,充电宝的金属光泽晃进他眼里。“值夜班再也不怕手机没电了!”他开心地举起手中的礼物。
不远处,全科医生黄碧莹正用指甲小心翼翼地挑开胶带,“马克杯”三个字从缝隙露出的瞬间,她突然笑出声:“明天就用它泡枸杞。”
预防保健科科长傅君儿抱着刚抽到的奖品洗护套装,身边的桌上还摆放着蛋挞和手工饼干,“今天真的很开心,医院为我们准备了这么温馨的医师节活动”。
空气里飘着黄油香。二楼食堂,吴医生正把面团擀成薄片。“要印字了!”她屏住呼吸,将“医师节快乐”的模具重重压下,面粉像雪花般从模具边缘簌簌飘落。烤箱“叮”的提示音响起时,应邀前来的几名“医二代”同时将小脑袋转向了烤箱。
“快看蛋糕!”不知谁喊了一声。推车上的三层奶油蛋糕中央,立着两名医护形象的人偶。院长握着刀的手突然被人拦住:“等一下!”一名医生掏出手机,“得记录奶油完整的模样”。镜头里,洗护套装的抽奖券还粘贴在她白大褂的口袋上。
最热闹的还数一楼门诊大厅的告白墙前。一整面贴满心形便利贴的KT板引来众人驻足观望。仔细一看,上面全是患者对医生的节日祝福。“阿磊医生节日快乐,一针定健康!”“帅帅的任医生,祝技术越来越好!”“愿你永远健康,幸福长伴!”一名10岁的小朋友踮着脚将自己的祝福贴在高处。
“咔嚓!”摄影师按下快门时,蛋糕上的巧克力“听诊器”正好被切下一半……
飞虹服务站站长徐姣勇手捧花束,看着热闹场景,感叹道:“这个医师节,我品到了家的味道。祝愿我们所有医务人员节日快乐!”

应红军正在接诊。
昨天,她又接生了两个宝宝
昨天上午10点,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手术室里,产六科主任应红军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一台剖宫产手术。
她左手稳住子宫切口边缘,右手迅速探入,在温热的羊水中精准托住胎儿头部。汗水顺着她的眉骨滑下,在无菌帽边缘洇出深色痕迹。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凝聚着生命的重量。
“哇!”随着一声嘹亮啼哭,新生儿被稳稳地托举在手里。应红军眯起眼睛笑了,这个在医师节上午降生的孩子,正使劲蹬着小腿,向世界宣告他的到来。
这是昨天应红军的第二台剖宫产手术。当应红军脱下手术衣时,手机屏幕亮起:“应主任,医师节快乐,谢谢您当年的守护。”发信人卢女士的名字后,跟着个6岁生日蛋糕的表情。
应红军的嘴角扬起。这样的祝福,对应红军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的是,这声祝福的背后,凝结着一名母亲6年来从未间断的感恩之情——每逢孩子生日,她都会为应红军写下一封感谢信。
时间回到2019年8月29日。产床上,37岁的卢女士正经历18小时宫缩,高度近视的眼底已出现血丝。“闭紧眼睛!你是近视眼,别用力,血管会爆。”应红军的声音穿过疼痛的迷雾,她冰凉的手指突然握住产妇颤抖的膝盖:“羊水还清,我们能行!”卢女士重新聚集全身力气。
然而,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在产房响起,血腥味突然浓烈起来。应红军比超声探头更快发现出血点,“3号可吸收线”的指令和缝合动作几乎同步。回想起那个时刻,卢女士满怀感激:若不是应主任经验丰富、处置果断,她可能会落下诸多后遗症。
6年,6封信,承载着生命最初的喜悦与感激,也记录下医者最朴素的坚守与付出。
“能见证一个个生命的诞生,能被病人记挂在心里,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面对手机里的祝福短信,应红军轻声说道。
走廊里,急促与平缓的脚步声交织,应红军的身影再次穿梭其中。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陈敏 见习记者 何丫 郭婷茜 实习生 赖思嘉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