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突聋盯上年轻人!熬夜、压力成主因 中招了吗?
2025-09-13 14:15:00 稿源: 潮新闻  

“这段时间我总是耳鸣,都听不太清楚了。”

“前段时间我也这样,严重的时候我完全听不见,以为自己要聋了。好好睡了一觉,又好了。”

“你们这些都算好的,我耳鸣到眩晕,吓得我赶紧去了医院。”

……

写字楼的茶水间里,年轻的同事们交流着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健康焦虑”。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事实上,听力受损正悄悄地困扰着年轻一代,尤其是突发性耳聋。

国际聋人日在即,一场听力保卫战正响起号角。

旅游回来突然听不见

不良习惯成主要诱因

33岁的刘同(化名)带着一身青草香与疲惫,深夜从呼伦贝尔飞回杭州。

旅途中,他就感觉耳朵像被一层膜蒙住了。原以为只是暂时不适,睡一觉就能恢复,没想到第二天左耳彻底听不到了。他立刻赶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经过详细检查和诊断,排除颅内病变与其他耳部疾病后,刘同被确诊为左耳突发性耳聋。

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陈嘉解释说,突发性耳聋俗称“耳中风”,是指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患者日趋年轻化,中青年群体占比超过50%。

“熬夜、压力大、过度用耳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诱因。”陈嘉表示,在过去慢节奏的生活中,突发性耳聋几乎是一种“罕见病”;而如今社会压力不断加大,各行各业越来越“卷”,发病率也随之直线上升。

像刘同这样因旅行疲劳诱发突聋的病例屡见不鲜。经过规范治疗,他的听力恢复如常。

相比之下,全职妈妈晓云(化名)则没有那么幸运。产后她陷入身材焦虑,甚至服用减肥药,再加上照顾新生儿屡屡不顺,整个人状态极差,连听力下降也没及时在意。确诊时,她的右耳已经全聋。虽经治疗恢复部分听力,但持续的耳鸣始终困扰着她,令她几乎失去信心。

“养护耳朵,就像养花。花快干死了才记得浇水,就得拼命补救、耐心等待新芽长出。突发性耳聋虽然来得急,但恢复得慢,必须给够时间。”在陈嘉的宽慰和持续治疗下,晓云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听力才逐渐恢复——但仍远不如前。

17岁少女两次发病

高压学生群体并不罕见

不仅是“脆皮”年轻人,学生党也成了突发性耳聋的高发人群。

17岁的蕊蕊(化名)一边哭一边输液,右手不时捏耳垂、按压耳廓。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医院了。她向妈妈哀求:“这次别住院了,再没时间学习就跟不上了。”

蕊蕊就读于杭州某重点高中,学习非常刻苦。一个月前,她正在写作业,右耳突然听不见了。惊慌之下,她随母亲赶往浙江省中医院。

其实早有征兆:持续的耳鸣已经困扰她好几天,只是埋首题海的她并未在意。正值升高三的关键时期,蕊蕊连暑假都没休息,全力扑在学习上。

耳鼻喉科副主任魏炯洲为蕊蕊做了听力测试,显示她低频听力严重下降,确诊为突发性耳聋。“像她这样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状态的学生,在门诊中很常见,尤其是升学考、期末考前。”魏炯洲说。

首次住院期间,蕊蕊一边输液一边看书,稍有好转就急着出院。不料短短四五天后,她再次就诊,且右耳堵塞感更加严重。

“开学考成绩下滑,她接受不了,只能拼命自我施压。我们劝她休息,但她根本不听。”母亲忧心忡忡,担心即使治疗后也会留下后遗症。

考虑到蕊蕊病情反复且学业紧张,魏炯洲暂开了三天输液治疗,也希望她这次能真正意识到休息的重要性。

“很多患者上午输液,下午就回去工作学习,完全不把治疗当回事。”魏炯洲无奈地说,让患者住院某种程度上也是“强制休息”的不得已之举。“治疗是一个过程,恢复后也并非一劳永逸。神经细胞十分脆弱,必须适当释压、保证休息。”

60%~70%患者能恢复听力

早发现早治疗外要控制情绪

发病时,许多人都会陷入“会不会永远失聪”的恐慌。他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听力还能恢复吗?”

“通过规范系统的治疗,约60%~70%的患者能够恢复听力。最关键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陈嘉强调。

事实上,突发性耳聋来临前常会发出“警报”:突发听力下降,这可能是首发症状;出现一侧或双侧耳鸣;耳闷胀感,类似乘飞机时的耳压失衡,捏鼻鼓气无法缓解;眩晕或头晕,伴随恶心呕吐的天旋地转,持续数小时等。

“突发性耳聋属于急症,虽然有一部分人有一定自愈倾向,但并非每个人都这么幸运。通常72小时以内是治疗的黄金时间。”陈嘉说,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突发性耳聋,最终都涉及内耳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细胞的侵害,这些细胞很娇嫩,经不起长时间的损害,及时的治疗修复使之复活是耳聋恢复的基础。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顽固性耳鸣。首次治愈并不意味着致病因素已被消除,突发性耳聋可能会复发,且复发患者的症状往往较初次更为严重,治疗难度及恢复时间都会有所增加。

保护听力,从日常生活做起。

魏炯洲提醒,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戴耳机正在悄悄侵蚀我们的听力。因此无论使用哪类耳机,都应遵循“三个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聆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周围环境噪声超过60分贝时,不建议佩戴耳机。

此外,气温下降的秋冬季节血管容易收缩,内耳更为敏感,易发生缺血缺氧。有突发性耳聋病史的人群需格外注意。

更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睡眠、调整作息、合理释放压力。“现在常提倡‘做个情绪稳定的人’——对我们的耳朵来说,这一点同样重要。”魏炯洲提到,他曾接诊一位常年旅居国外的患者,因父亲去世回国奔丧,刚下飞机就突然听不见。“无论是大喜大悲、情绪亢奋、抑郁或突然受到刺激,都要尽量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突聋盯上年轻人!熬夜、压力成主因 中招了吗?

稿源: 潮新闻 2025-09-13 14:15:00

“这段时间我总是耳鸣,都听不太清楚了。”

“前段时间我也这样,严重的时候我完全听不见,以为自己要聋了。好好睡了一觉,又好了。”

“你们这些都算好的,我耳鸣到眩晕,吓得我赶紧去了医院。”

……

写字楼的茶水间里,年轻的同事们交流着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健康焦虑”。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事实上,听力受损正悄悄地困扰着年轻一代,尤其是突发性耳聋。

国际聋人日在即,一场听力保卫战正响起号角。

旅游回来突然听不见

不良习惯成主要诱因

33岁的刘同(化名)带着一身青草香与疲惫,深夜从呼伦贝尔飞回杭州。

旅途中,他就感觉耳朵像被一层膜蒙住了。原以为只是暂时不适,睡一觉就能恢复,没想到第二天左耳彻底听不到了。他立刻赶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经过详细检查和诊断,排除颅内病变与其他耳部疾病后,刘同被确诊为左耳突发性耳聋。

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陈嘉解释说,突发性耳聋俗称“耳中风”,是指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患者日趋年轻化,中青年群体占比超过50%。

“熬夜、压力大、过度用耳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诱因。”陈嘉表示,在过去慢节奏的生活中,突发性耳聋几乎是一种“罕见病”;而如今社会压力不断加大,各行各业越来越“卷”,发病率也随之直线上升。

像刘同这样因旅行疲劳诱发突聋的病例屡见不鲜。经过规范治疗,他的听力恢复如常。

相比之下,全职妈妈晓云(化名)则没有那么幸运。产后她陷入身材焦虑,甚至服用减肥药,再加上照顾新生儿屡屡不顺,整个人状态极差,连听力下降也没及时在意。确诊时,她的右耳已经全聋。虽经治疗恢复部分听力,但持续的耳鸣始终困扰着她,令她几乎失去信心。

“养护耳朵,就像养花。花快干死了才记得浇水,就得拼命补救、耐心等待新芽长出。突发性耳聋虽然来得急,但恢复得慢,必须给够时间。”在陈嘉的宽慰和持续治疗下,晓云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听力才逐渐恢复——但仍远不如前。

17岁少女两次发病

高压学生群体并不罕见

不仅是“脆皮”年轻人,学生党也成了突发性耳聋的高发人群。

17岁的蕊蕊(化名)一边哭一边输液,右手不时捏耳垂、按压耳廓。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医院了。她向妈妈哀求:“这次别住院了,再没时间学习就跟不上了。”

蕊蕊就读于杭州某重点高中,学习非常刻苦。一个月前,她正在写作业,右耳突然听不见了。惊慌之下,她随母亲赶往浙江省中医院。

其实早有征兆:持续的耳鸣已经困扰她好几天,只是埋首题海的她并未在意。正值升高三的关键时期,蕊蕊连暑假都没休息,全力扑在学习上。

耳鼻喉科副主任魏炯洲为蕊蕊做了听力测试,显示她低频听力严重下降,确诊为突发性耳聋。“像她这样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状态的学生,在门诊中很常见,尤其是升学考、期末考前。”魏炯洲说。

首次住院期间,蕊蕊一边输液一边看书,稍有好转就急着出院。不料短短四五天后,她再次就诊,且右耳堵塞感更加严重。

“开学考成绩下滑,她接受不了,只能拼命自我施压。我们劝她休息,但她根本不听。”母亲忧心忡忡,担心即使治疗后也会留下后遗症。

考虑到蕊蕊病情反复且学业紧张,魏炯洲暂开了三天输液治疗,也希望她这次能真正意识到休息的重要性。

“很多患者上午输液,下午就回去工作学习,完全不把治疗当回事。”魏炯洲无奈地说,让患者住院某种程度上也是“强制休息”的不得已之举。“治疗是一个过程,恢复后也并非一劳永逸。神经细胞十分脆弱,必须适当释压、保证休息。”

60%~70%患者能恢复听力

早发现早治疗外要控制情绪

发病时,许多人都会陷入“会不会永远失聪”的恐慌。他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听力还能恢复吗?”

“通过规范系统的治疗,约60%~70%的患者能够恢复听力。最关键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陈嘉强调。

事实上,突发性耳聋来临前常会发出“警报”:突发听力下降,这可能是首发症状;出现一侧或双侧耳鸣;耳闷胀感,类似乘飞机时的耳压失衡,捏鼻鼓气无法缓解;眩晕或头晕,伴随恶心呕吐的天旋地转,持续数小时等。

“突发性耳聋属于急症,虽然有一部分人有一定自愈倾向,但并非每个人都这么幸运。通常72小时以内是治疗的黄金时间。”陈嘉说,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突发性耳聋,最终都涉及内耳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细胞的侵害,这些细胞很娇嫩,经不起长时间的损害,及时的治疗修复使之复活是耳聋恢复的基础。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顽固性耳鸣。首次治愈并不意味着致病因素已被消除,突发性耳聋可能会复发,且复发患者的症状往往较初次更为严重,治疗难度及恢复时间都会有所增加。

保护听力,从日常生活做起。

魏炯洲提醒,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戴耳机正在悄悄侵蚀我们的听力。因此无论使用哪类耳机,都应遵循“三个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聆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周围环境噪声超过60分贝时,不建议佩戴耳机。

此外,气温下降的秋冬季节血管容易收缩,内耳更为敏感,易发生缺血缺氧。有突发性耳聋病史的人群需格外注意。

更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睡眠、调整作息、合理释放压力。“现在常提倡‘做个情绪稳定的人’——对我们的耳朵来说,这一点同样重要。”魏炯洲提到,他曾接诊一位常年旅居国外的患者,因父亲去世回国奔丧,刚下飞机就突然听不见。“无论是大喜大悲、情绪亢奋、抑郁或突然受到刺激,都要尽量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