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奉化区大堰镇后畈村,田间仍带着初秋的湿润气息。昨日,记者踏入一片试验田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到”——寻常菜地的绿意里,几株“大家伙”明显高出一截,远看还以为是果树,走近才看清竟然是茄子:茎秆粗壮,表皮带着粗糙的纹理,全然不像草本植物那般柔嫩;枝叶层层叠叠,抬头望去,顶端的枝条还在微微向上伸展,枝条上挂满了成熟的茄子。

叶士海培育出的“茄子树”。
这并非科幻场景,更非AI合成画面——而是大堰镇农业专家叶士海经多年摸索,成功培育出的“茄子树”。其中最高一株近3.5米,采摘期从今年5月持续至10月。据叶士海粗略估算,“茄子树”的亩产是普通模式种植茄子的2倍多,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茄子“一年生矮棵作物”的传统认知。
“最开始就是突发奇想,想试试茄子的生命力到底有多顽强。”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叶士海,谈及“茄子树”时,眼中闪烁着孩子般的好奇与兴奋。

今年年初,叶士海更是萌生了“茄子树下好乘凉”的大胆构想。“哪有什么独门秘笈?就是给它们‘吃’对了养料。”他口中的“对的养料”,正是用农作物秸秆、杂草等沤制的新鲜草堆肥。这一灵感,源自他多年前对传统农耕智慧的挖掘与现代化改良。
“过去老农民都知道‘草肥地’,但具体怎么用、用量多少才能让效果最大化,这里面藏着大学问。”叶士海介绍,他的培育方法核心是“养地先于养苗”:种植前,将大量充分腐熟的草堆肥深翻入土,这些富含有机质与多种微量元素的肥料,如同为土壤备下一场持续供能的“满汉全席”,为茄子根系向深处、广处延伸打下坚实基础。

而要让茄子持续向上生长、不断开花结果,关键还在于一套精准的追肥策略。叶士海摒弃了传统种植中相对粗放的施肥模式,会根据茄子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像营养师配餐一般,定时定量追施各类液态肥:苗期“少吃多餐”,助力根系生长、茎秆壮实;到了开花结果期则“营养加码”,既保证植株有足够力气向上生长,也为果实发育提供充足养分。他解释,这种持续均衡的营养供给,打破了茄子原有的生长周期限制,激活了其未被发掘的生长潜能,最终实现了茄子从“草本”到“木本”的惊人蜕变。
“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回见比人还高的茄子!叶老师真有本事!”一位老农围着“茄子树”转了好几圈,不住赞叹。叶士海表示,“茄子树”不仅是高产栽培技术的一次成功突破,对发展立体农业、观光农业也具有启发意义,它既能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其独特的观赏性还能吸引市民前来采摘体验,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记者 鲁威 通讯员 邬丹盛 金艺 李露 文/摄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