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何嘉莹 顾蔚 史杰柯
紧急预警,最近它又卷土重来:9月至10月,我市接连发生多起针对海外留学生的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多名在外求学的学子被骗,有的为“自证清白”向骗子直接转账,有的被迫缴纳高额“保证金”,更有家长轻信了被电诈裹挟的子女所编造的谎言进行转账,损失巨大。

骗子在忽悠受害人,试图“精神控制”对方。
比如,近期发生在鄞州的两起案件,损失金额巨大,为广大留学生及其家长敲响了警钟。
9月2日,正在某国留学的小丽(化姓)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陌生电话。对方称其护照被他人冒用,涉嫌卷入一起电诈案件,情节严重,已将其列为“犯罪嫌疑人”。
在通话过程中,对方不断给小丽施加心理压力。就在小丽忐忑不安之际,对方又声称可协助“摆平”此事,但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告知家人,还要求实时报告行踪。
见小丽上钩后,骗子要求她缴纳“保证金”并承诺事后返还。对方还给小丽出主意:让她告诉父母,称自己“被美国移民局核查,需20万美元财产证明”,并谎称同学已代为垫付,要求家长将钱款转至“同学”账户。
9月20日,小丽父亲向所谓的“同学”账户转账。直到10月29日凌晨,小丽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并向父母坦白。随后其父亲向中河派出所报案。然而,时间过去太久,资金早被转走,追回难度可想而知。

骗子忽悠受害人用的“办案单”,检察长还是“秦政”,演都不演了。
另一起案件,受害人是抵达某国留学仅一天的学生小晨(化名)。9月22日下午,她接到自称“EE电信公司”的来电,称其名下有一张电话卡因发送骚扰短信将被停用。小晨表示并未办理该卡后,电话被转接至“上海浦东警方”。
随后,“民警”称其涉及一起“跨国洗钱案”,要求配合调查。随后,对方引导小晨下载Telegram软件,以“配合监视居住”为由,要求其连续多日保持视频通话状态,并强调该案属“机密”,严禁向任何人透露。
9月24日,对方以“取保候审”为由要求缴纳60万元“保证金”。10月3日至6日期间,小晨陆续向指定账户转账近60万元。直到10月7日晚,她才意识到受骗,终止视频并告知国内父亲。其父亲立即至钟公庙派出所报案。

资料图:今年年初,一名留学生在江北一派出所门口徘徊,就是遭遇了此类电诈,纠结要不要报警求助。
“最近几年,冒充公检法诈骗也在迭代升级——共享屏幕、涉诈APP、精神控制、线下取现(购金)并转移……这些最新电诈‘元素”,它均有涉及,因而防范难度日益增加。”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类电诈最早时主要受害人是中老年群体,并且以女性居多。但发展到今天,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针对留学生版本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出现了。
反诈民警说,近年来,随着留学热潮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不幸的是,孤身在外且涉世未深的他们也被盯上了。余姚就曾出现过万里之外留学生凌晨向“娘家人”(阳明派出所)求助的新闻,背后就是留学生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今年年初,江北也有类似警情——一名留学生在派出所接报案大厅徘徊许久,最终决定报警,他自称陷入了一桩“大型跨国诈骗案件”……
这类电诈还有一个“特点”需要“周知”——骗子会要求受害人每日“报备”。上述两起案件中,骗子要求小丽“实时报告行踪”以及要求小晨“连续多日保持视频通话”。这其实是骗子的一种服从性测试,或者说精神控制手段。

防范要点在这里:务必牢记,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采用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进行办案,也不会有所谓的资产验证或者缴纳“保证金”,更不会上门拿取公民的财产。
留学生更要注意,碰到这类事时,一定要及时和国内的父母或当地的使领馆进行信息核实。同时,留学生家长也要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建立必要的应急联系渠道,比如留学地的房东、老师、孩子身边的朋友等。如果收到孩子异常资金需求,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核实。
余姚公安的反诈模式也可以借鉴:当地派出所组建了专门的群,给当地准备出去的留学生及家长进行反诈科普,并且留下了派出所的联系方式。因而,遇到事时,留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娘家派出所”,打来咨询电话,避免了被骗。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