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下雨天旅客要打着伞去登机
1994年9月,20岁不到的单建平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民航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宁波,第一次到宁波机场。“当时机场还是老候机楼,通向机场的路还不是水泥路。”单建平回忆。其实,单建平工作的这年,正好是栎社机场从无到有的第5个年头。1984年11月16日,一架标有“中国民航”字样的安一24型客机徐徐降落在宁波庄桥军用机场,揭开了宁波民用航空运输史的序幕。次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建设宁波民用机场。1990年6月30日,当时耗资1.26亿元的浙江省第一座民用机场———栎社机场正式投入使用。
当时,在财务科工作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雨天的机场。由于候机楼没有摆渡车,更没有廊桥,因此旅客要坐飞机,只能撑着伞,一路飞奔到飞机的扶梯前。现在回想起这些场景,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当时宁波机场最真实的场景。单建平说,他刚参加工作时,宁波机场每天进出港航班大概只有20班,航班最密集的目的地是北京、上海、广州。
2002年10月,当时投资7.7亿元的栎社机场新航站楼,也就是现在机场的候机楼正式启用。空港有了摆渡车,有了廊桥,机场候机楼的面积一下子扩大了许多,每天进出港航班也从20个左右增加到了44个。
这个时期还有个重要变化,就是机场有了市场开发部。为了配合新航站楼投入使用后,机场旅客容量增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宁波市民的出行需求也不断增加。宁波机场开始尝试着自己主动走出去拉航线,拓展市场,单建平当时也加入了这个部门,他和同事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机场引进更多更好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