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时任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陈民宪收到一封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信函。信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写的,信中向他求助———提供有关介绍宁波服装的书籍。女生的率真和赤诚感动了他,他给她寄了书。
2004年,一位宁波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女教师找到陈民宪,希望能在宁波国际服装节“时尚十月”的服饰文化活动中,举办一场名为“浪漫之约”的礼服婚纱秀展示。而这位教师,就是当年的女学生———李采姣。这次,她以实力说服了他。礼服婚纱发布会共分为15个篇章。开篇是“大唐盛歌”,喜庆吉祥的大红软缎上,各种妩媚优雅的缠枝花卉袅娜绽放。接下去,身着酒红、海蓝、淡粉、雪青以及紫罗兰色礼服晚装的妙龄女郎,娉娉婷婷,仪态万方,风情万种。最后,一款典雅、高贵的白色婚服使整个展示达到了高潮。当时观众近4000人。那是一次古典和时尚的碰撞,是一次婚庆文化的展示。一名本土服装设计师举办个人专场发布会,这在历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尚属首次。而这时,李采姣已有5个月的身孕,她腆着个大肚子,去市场、工厂看布料、订布料,还自己拿染料在布上印花等。怕染料对肚子里的孩子有刺激,酷暑高温她都戴着口罩、穿着防辐射的服装。她四处奔波,挥汗如雨,为准备发布会倾囊而出,在最艰难的时候,她身上只剩下六七十元钱。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看着自己的作品转化成刺绣、服装,受到台商的热捧,她感到十分欣慰。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发布会,刻骨铭心。
2005年,一场名为“彩墨霓裳”的“礼服·国画”时尚发布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一次,中国元素用得更为大胆、充分。60套“国画礼服”,将传统的水墨、油画经过处理后,用刺绣等方法作为花纹嵌入礼服,融合了古今审美情趣,清新优雅,别具风情。60套“国画礼服”均为李采姣的作品。
设计,是她文化积累的挥洒和倾泻。长期以来,她热衷于传统书画和服饰文化。她的设计,始终充盈着文化的意蕴。对中西方服饰史有着系统研究的她,始终在找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而在时尚和传统中,她力图找到一个民族自古到今文化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的契合点。
她关注和追寻着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各种服饰文化现象。于是,古代仕女的各种发髻、中国人的佩玉现象、奢华飘逸的六朝服饰、唐代的女着男装等都成了她论文的选题。其次,是对地域服饰文化的发掘。她研究浙江服饰,提炼宁波元素,把宁波的服装水平放到整个世界格局去审视,从服饰文化中去解读一方地域独特的精神内涵。她在理论阐释的同时,也坚持实地考察。在四明山区,她为收集到前清时期的童帽、腰带、旗袍、六叶涎兜、一字襟背心而欣喜若狂。
不仅如此,她的目光延伸得更远。她做访问学者,走遍日本、韩国、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丹麦、挪威、瑞典等17国。对各国的雕塑、绘画、衣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老外崇尚中国文化。但是,我们自己却常常熟视无睹。他们能够借鉴、汲取中国元素,加上自己的创意。就如,我们唐代的图案被约翰·加利亚诺在运用,他是一个专门玩中国时尚元素的设计师。还有日本的三宅一生,他们用的传统元素其实好多都是我们唐代传过去的,都可以从我们的传统上找到最初的影子。不过,我相信,以后这种时尚会由我们国人来创造和引领,20年后的国际时尚舞台看我们中国!”她说。这也就是李采姣作为设计师,她的作品为什么能恣意地游走于传统和时尚间的原因了,那和所谓的“粘贴”、“拼凑”、“杂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一直以来都是一手抓传统,一手玩现代。或许是我的心态比较好吧,我总是把绘画作为自己的兴趣在追求,而不是把它当做自己的职业在拼命。于是,不知不觉地,自己亦有所积累。”她又说。
是的,她积累的,是文化的涵养,所以作品灵光四射。她积累的,是人气,2009年,她被评为宁波市首届“十大时尚达人”。她积累的,是文字。除了那些期刊、杂志上的论文和艺术随笔,她还结集出书。她曾与人合著《酷彩点击》、《衣境探戈》,又独著《靓点“煮”衣》。2012年,她又捧出新著《衣冠古今———服装的另类叙事》。这些书,连书名都取得那么富有创意,阅读更是一次轻快的行走。那种古今交融的韵味,那种“第三只眼睛”看服饰的视角,那种别具一格的诉说,无不体现出她的理念、眼光和风格。
1995年,李采姣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宁波师范学院(现为宁波大学),做行政工作。1998年初,她北上天津,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天津美术学院。三年后,她拿到硕士学位,回来后在宁波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