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新闻网讯(记者 汪敏)11月24日傍晚,家住鄞州盛世天城的张丽萍烧好一桌菜,等待两位从南京返回的家人。
一位身穿棕色棉衣的老人在一位中年人的搀扶下下了出租车。他是张丽萍的父亲,也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麟宝。
张麟宝祖籍宁波,父母年轻时双双赴南京做生意。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前夕,父亲出了家门后再没回来,那年张麟宝仅3岁。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寻找父亲的名字,成为张麟宝几十年的心愿。如今,80岁的他终于在家人的支持下,实现了这个心愿。
那晚,父亲再没回来
1937年,张麟宝和父母一起住在南京城,父母开着一家小店,生活算得上安逸。但是意外从天而降,12月的一天晚上,父亲张永春出门办事,再也没有回来。
根据张麟宝后来的养母三堂婶回忆,那段时间,南京发生了大屠杀。张麟宝一家三口平静的日子就此被打破。
和其他南京城老百姓一样,张麟宝和母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生活,逃到了上海。为了生计,母亲给上海人家做“娘姨”(女佣人)。张麟宝5岁时,唯一可以依靠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无依无靠的张麟宝只好投靠母亲的远房亲戚。但是远房嬷嬷家里有5个孩子,根本养不过来。在远房嬷嬷家的那几年,张麟宝常被叫去田里偷东西,偷不到便不给饭吃。老实的张麟宝偷不到东西,经常挨打。
张麟宝的三堂叔在上海做厨师,膝下无子,见张麟宝可怜,在他10岁那年,收他为儿子,送他读书识字。张麟宝这才过上了较为像样的生活。解放战争结束后,张麟宝随养父母回到宁波,娶妻生子,做起了生产队会计。
“外公一生多磨难,到了晚年才收获福气。”张麟宝的外孙钱俊军说,外公有三个女儿,都过得不错,老人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身体健康。
时间,藏不住的思念
在张麟宝心里,去南京寻找父亲名字的心愿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开放,张麟宝就萌发过这样的想法,因事情繁多一直被耽搁。
随着时间沉淀,这份心思越来越重。尤其是步入老年后,张麟宝去南京的愿望更为迫切。2012年,78岁的张麟宝第一次向女儿们提出了这一想法。“现在还走得动,再过几年就走不动了。”对于张麟宝的心愿,三个女儿都表示支持。大家都认为去南京可以,但是要在纪念馆里找到爷爷的名字,可能性很小。因为30多万遇难者,纪念馆墙上有记录的只有1万多人。
张麟宝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出生,三堂叔在七月初七把他带到了家里,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成了他的生日。今年七月初七过80岁生日时,张麟宝再次向55岁的大女儿张丽萍提出要去南京。“就算去不成南京,能不能网上查一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单,看看这些人里面有没有我父亲的名字。”张麟宝说。
在网上查询无果后,家人决定尽快陪老人去南京。
上周,张丽萍看到天气预报说冷空气要来了,决定赶在冷空气到来前完成父亲的心愿,并让丈夫钱炳良陪老人一同前往。大家为老人订好车票、旅馆,做了四天三晚的南京游攻略。
回忆,永远刻在南京
11月21日早上8时,张麟宝从宁波火车站出发,登上了前往南京的高铁。
对于父亲张永春的记忆,张麟宝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多数都是听养母三堂婶的回忆。据说父亲以前会开车,那晚出门也是去给达官贵人开车的。
带着这份记忆,张麟宝和钱炳良到达南京后,第二天一早就冒雨前往纪念馆。
两人一个展览馆一个展览馆找过去。在室内展览馆内,钱炳良带上老花镜,帮老丈人找遇难者名单,光张姓遇难者就有2000多个,又去电脑上查,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找到。
钱炳良劝张麟宝:“阿爸,名字肯定没有的,里面灯光那么暗,我看要么算了。”“你再找找看。”张麟宝态度坚决。
于是两人走到了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看到墙上有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字,钱炳良又一行行找过去。
在“C区四”区域,看到张姓按照姓氏笔画排在了一起,两人又仔细找了起来。想不到的是,真的找到了“张永春”的名字。名字在墙面的最上方,张麟宝站在原地仰着头望着,久久不肯离去。
令人遗憾的是,得知这一消息的外孙媳妇谢景远给纪念馆工作人员打去电话进行核实。纪念馆方告诉他们,“哭墙”上的“张永春”是2011年刻上的,那一年刻上的名字都是家属来登记的,所以这个名字可能是重名。他们建议家属给纪念馆研究部写一封信,说明情况,到时候会统一再刻一批名字上去。
找错“张永春”这件事,家人都没有告诉他。“就当他找到了,毕竟80岁了,了了一个心愿。如果在他有生之年纪念馆把爷爷的名字刻上了,我们再告诉他。”张丽萍颇为遗憾地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