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最新发布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 终结结核流行”。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2022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4.8万。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结核病防治成效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常年保持在90%左右,并且近20年实现了肺结核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双下降。
除了毛发、指甲外,人体内的其他器官都会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从而导致发病。肺外结核是发生在肺部以外各组织器官的结核病统称,由于结核存在于身体的许多部分,感染途径、表现症状不尽相同,很多患者的病情容易被其他病症所掩盖,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影响,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淋巴结核较为常见,多发生在颈部,感染后病人午后偶尔疲乏,出现低热、盗汗,局部有肿块,压迫疼痛,甚至疼痛剧烈;结核性脑膜炎以儿童为多见,疾病进展较快,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结核性腹膜炎则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原发病灶而来;还有较为多见的诸如骨结核引起驼背、类似类风湿关节炎等症状;出现在女性子宫内可能引起月经异常、不孕等情况;失声可能是喉结节……”
“活动性肺结核只是结核病的冰山一角。据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在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后会成为潜伏感染者,我国约有20%的人口是结核潜伏感染者,是全球结核潜伏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这部分人群约5%-10%会在其一生中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且有相当一部分发病在初次感染后5年内。”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制所陈彬所长介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结核潜伏感染是指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有持续性的免疫应答,但无活动性结核病临床证据的一种状态。由于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没有结核病病原学和病理学依据,需要通过检测人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相关免疫应答状态确定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排除活动性结核病之后确定为结核潜伏感染。
结核潜伏感染者一般不会有结核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也没有传染性。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的数量、毒力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完整性和变态反应强弱等。如果在多种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体内结核杆菌一旦被激活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会转变为活动性肺结核,这时,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比如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咯血、盗汗等,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外侵,累及其他脏器。
一般来说,新近感染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有5%左右会在两年内发病,具体还是要看机体免疫力情况。“结核病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与感冒类似,但不是完全一样,肺结核患者的症状具有长期性,并非一两周就可痊愈。因此,当自己长期患有感冒症状时,需要关注自己是否有罹患肺结核或者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及时就医。”陈彬所长强调道。
肺结核作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确诊肺结核,应到当地专门定点收治肺结核的医疗机构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是有效治愈患者、消除传染性和阻断传播的关键措施。我国对于结核患者提供了一系列减免优惠政策,患者可在结核病防治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和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等)就诊享受国家肺结核减免优惠。
此外,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后备患者库”,若不加预防干预,会源源不断产生活动性结核新病例。针对结核潜伏感染高危人群开展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免疫状况,对高危人群需要采取预防性治疗,目前主要有抗结核化学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性治疗两种方法,将潜伏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予以杀死或抑制。”研究显示,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中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可降低60%-90%的发病风险。预防性治疗配合度高的话,保护率越高。
“预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最重要的是坚持锻炼、合理营养,不断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定期对居家、办公环境进行通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陈彬所长提醒,如果怀疑自己有感染结核杆菌的可能,尽早进行潜伏感染检测,如果担心自己会发病,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