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派客户端记者 冯瑄
17.24个海漂塑料瓶秒变一件T恤衫,用手机轻扫吊牌上的溯源码,各类污染物减排量一目了然……
不久前,在宁波举行的2025年浙江省“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上,和这件T恤衫一起出圈的还有活动资料——渔网制作的水性笔、浮球制作的笔记本,还有海漂塑料瓶制作的工作证。
“无废”办会理念,藏着宁波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初心。
作为大港口、大工业、大物流的智造之城,宁波在无废城市这条新赛道上,如何示范引领、抢先一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强调,要以建设国家级“无废城市”为牵引,推进工业固废、农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置无害化水平。
近几年,宁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城到村,从工业、农业到建筑业,一场以“无废”为名的美丽建设,从顶层设计出发,根系已达每位居民。
截至目前,宁波入选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市本级获评省首批四星级“无废城市”,10个区县市中7个获评省三星级及以上“无废城市”。

产业端“破题”
作为制造大市和资源小市,宁波的“废”,涵盖了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农业固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
也基于此,宁波的无废城市建设,瞄准了三个“关键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由于产业结构的关系,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治理,可以说是无废城市建设‘难啃的硬骨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破题”从产业端着眼——
着重布局以“绿新高、大优强”为导向的“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分行业开展产业集群绿色化诊断,实现年固废减量超40万吨,绿色石化产业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以电厂粉煤灰、钢厂冶炼废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循环型产业链,年产1400万吨的大宗固废实现全量利用……
宁波各地,因地制宜,下大功夫——
北仑,针对产业结构大产出、大循环、大闭环、零排放的特点,建成宁波首个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项目,节省企业危废处置成本近3000万元;
鄞州,瞄准乡镇工业企业众多,一般工业固废分类难、与生活垃圾混合收运等短板,构建“一站式”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5个试点乡镇(街道)共收运一般工业固废4800余吨,较试点前同比增长240%;
镇海,立足大石化产业特点,积极探索工业企业全过程减污降碳协同路径。破解钛白粉行业循环利用难题,年产40万吨的钛石膏副产品实现全量利用;
前湾新区,打造汽车拆解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动车用动力电池等重要零部件梯次利用……
以“废”为媒,因“废”新生。
截至目前,宁波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121家,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其中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9%,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
全市累计建成的一般工业固废收运分拣中心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分拣中心,覆盖企业7万家。

走好“全域”之路
从工业发端,宁波的“无废”之路,铺向农业、建筑业等更多领域。
——通过海涂围垦、基坑回填、再生建材、绿化覆土等途径,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年产1亿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9.5%。
去年底全国首例建筑垃圾碳交易在宁波举行。今后建筑垃圾不仅可以再利用,减排的碳量还能卖钱。交易方之一的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再生砖,总计减少固废10238吨,获得3678吨可交易的碳减排量,市场价超10万元。
——完善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建成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28个,农业大县、重点乡镇和重点乡村配套建成收储网点。
在慈溪观海卫,宁波禾和农业公司投入大量机械设备,覆盖5个乡镇的秸秆收储,去年收储面积达3万亩,预计今年将增至5万亩。
——推广生活源可回收物“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回收模式,全域投用智能回收箱3272个,实现全域覆盖,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今年3月,北仑春晓街道一洲东岸小区全新亮相的5处全品类智能垃圾箱正式投入使用。每个仓位中部均设有刷卡感应区,小区居民可通过投递卡、手机号码或者“甬城分类”小程序等多种便捷方式开箱,实现一站式垃圾投递。
截至目前,全市垃圾分类覆盖面、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总体成效位列全国大城市首位。

当“无废”成为自觉行动
当越来越多的人尽享“无废”建设成果的同时,这份绿色理念更化为了自觉行动——
可以看到,在奉化区莼湖街道栖凤村,村民周南湖将这段时间攒起来的破旧渔网渔具运往村口的“海洋伙伴”环保舱。伴随着“叮”的一声,他收到了垃圾兑换的“礼物”——电动牙刷;
可以看到,上月北仑区大碶街道玉山工业社区新址,迎来一份特别的乔迁贺礼——一套通体橙色的工业风定制家具,给了社区居民独一份的“工业浪漫”。这套家具出自宁波中集物流装备有限公司产业工人之手,所用材料均是集装箱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废料……
如果把无废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由无数的“细胞”组成。
“无废工厂”“无废社区”“无废学校”“无废乡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细胞”。宁波累计建成27类2100个“无废细胞”。
他们构成了宁波最绿意的生活。
在宁波华严社区,你可以加入“绿主妇”公益团队,参与废弃物变废为宝等绿色环保活动,也可以体验“乐于绿”亲子先锋队,为垃圾减量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余姚东风小学,孩子们可以参加手拉手护卫队,参与易拉罐回收工程,感受绿色教育品牌的魅力……
到2025年,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效果显著,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参与的无废城市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健全……
这个春天,更多的工夫和希望,从无废起步,直至永续发展。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